然而与规模上的良好发展势头相比,WCDMA在实现盈利方面却显得比较尴尬。到目前为止,除DoCoMo以外,国际上还没有一家运营商的WCDMA业务实现盈利,而通过3G直接切入移动通信市场的和记黄埔的3G业务更是累计亏损超过150亿美元,其实现EBITDA由负转为正的计划也由最初的2005年下半年数次推迟以至到现在预计的2008年,而且还不排除需要进一步推迟的可能,盈利艰难已成为WCDMA持续快速演进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除WCDMA外,WiMAX等其它新技术也不同程度面临着商用进程慢或效益不佳的发展问题,其中CDMA2000由于技术封闭等因素而市场规模发展放缓,而WiMAX的实际商用进程也没有像个别利益厂商炒作的那样乐观。整体上看,与GSM等老技术仍在快速扩张市场相比,目前的新技术发展事实上已开始显现出一定的整体性疲态,传统上通过技术发展来培育并拉动需求的“技术驱动”理念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技术过剩论”等质疑观点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WCDMA盈利艰难是技术、市场与管制等多因素作用下的结果
(一)技术升级周期加速,运营商网络建设/升级的投资压力仍然较大,这是技术对WCDMA实现盈利的现实挑战。
从移动通信技术整个发展历程看,从2G到2.5G的升级周期相对较长,但2.5G以后技术发展与升级则明显加速。GSM于1992年开始投入商用,而GSM的升级版本GPRS于2001年左右才大规模进入市场,这之间经历了近10年时间。GPRS的升级版本EDGE于2003年被TIM与Cingular等运营商商用,与GPRS进入市场才相隔了两年时间。WCDMA虽然发展历史相对不长,但技术升级的步伐也并不慢,WCDMA于2001年10月首先在日本进入商用,而WCDMA的升级版本HSDPA在2005年底就投入服务,如果按照WCDMA在2003年才在日本以外市场发展起步来计算,WCDMA到HSDPA的升级前后只有不到3年的时间。
技术升级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是运营商需要增加扩容以外的新投资。从GSM-GPRS-EDGE的升级由于基于相同的制式,升级与建设成本相对有限,而GSM到WCDMA由于是从时分系统转变为码分系统,其制式升级是跳跃性的,除了个别核心网和机房等可以共享2G资源外,WCDMA需要重新建设网络。尽管除日本运营商外所有WCDMA运营商都选择了孤岛覆盖起步的建设策略以减轻投资压力,但来自网络建设的投资仍然构成了运营商最大的运营成本部分。以和记黄埔为例,从2002年启动建网以来,和记黄埔全球3G业务的投资累计超过250亿美元,其中超过60%耗费在网络建设上。因此,虽然新技术无一例外都拥有比老技术更优的技术特点与更佳的经济性,但面对高昂的网络投资,如果收入上不能保持快速增长,运营商实现投资回收并盈利的难度就会进一步加大。
(二)移动通信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用户的非话音需求较分散,非话音业务完全填充话音业务收入减少的能力又相对有限,这些都是WCDMA盈利上需要面临的主要市场挑战。
2G技术刚开始进入市场时,各国的移动电话普及率普遍比较低,例如GSM于1992年在英国市场开通服务时,英国移动电话普及率仅有4.2%;1994年PDC在日本投入商用时,日本的移动电话普及率也仅有3.45%。另外,2G在发达国家起步时,各国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核心的电信改革才实施不久,不仅市场中的竞争者数量较少,而且市场主导者的优势明显,因此整个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还不充分。移动电话普及率低与市场竞争的有限都决定了当时的移动电话市场处于完全的卖方市场。
随着移动电话普及率提高与市场竞争加剧,发达国家的移动通信市场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这是3G进入商用时需要面对的现实市场环境。目前,在WCDMA与CDMA2000已经投入商用的国家与地区中大部分的移动电话普及率已超过60%,且中国香港和***等早已超过100%,而欧盟地区的整体普及率也在2006年底超过了100%。另外,3G发展时市场中的竞争者也比2G刚进入市场时多出不少,例如在西欧地区,1999~2000年发放3G牌照高峰期时,所有国家都有3家或以上移动运营商,其中英国、德国、奥地利、丹麦等都有4家移动运营商,而荷兰更达到了5家,而且曾经是主导者的市场份额已经大大削弱,因此移动通信市场实际上已经进入比较充分的竞争状态。另外,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相当部分的国家发放3G牌照时仍采取了3G牌照数量比2G牌照多1~2张的方式,这无疑使3G业务一进入市场就必须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
除了移动通信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因素外,目前非话音业务完全填充话音业务收入减少的能力还相对有限,这也是影响3G回收投资并实现盈利的重要原因。当3G进入商用的时候,相关国家的2G网络都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而且运营成熟,其基础投资也得以回收,因此现有2G网络仍是最佳的话音承载网络,除和记黄埔这种通过3G直接切入市场的新进入者外,传统的2G运营商并不会把3G纯粹定位于话音业务。然而,用户需求的惯性又决定了非话音业务需求需要长期的培育过程,这决定了至少在3G发展初期话音业务仍将是3G的消费与收入主体,因此3G就不可避免在话音业务上跟2G有一定的竞争关系。
从过去数年WCDMA的商用历程看,从2G发展而来的3G运营商都曾希望通过发展3G数据业务来帮助自己脱离原2G市场上的价格战,但话音业务对3G发展的不可或缺性及新进入者的挑战,却使目前3G市场爆发的价格战更甚于当年的2G时代。2003年,和记黄埔在欧洲就把3G话音资费降到竞争对手2G话音资费的一半左右,从而揭开了3G价格战序幕,沃达丰、Orange等传统运营商则先用2G降价应对和黄的竞争,在其自身3G投入商用后,再通过3G与2G同等的话音资费直接跟和黄3G竞争。日本虽然在2006年前没有引入新移动运营商,但DoCoMo执行的3G替代2G的战略也使整个移动市场的价格战此起彼伏。
在话音低质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的情况下,依靠非话音收入弥补传统话音收入下降成为运营商的根本战略,但非话音收入的发展较缓与价格战的出现使运营商面临的挑战并没有减轻。应该说,移动非话音业务在发达国家市场的增长速度还是比较高的,在西欧地区非话音业务2003年以来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日本DoCoMo与KDDI的非话音业务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近30%,但是,非话音业务的发展速度相对于话音收入及资费的下降幅度还是显得比较慢。另外,非话音业务的发展也开始面临结构不均衡而且价格战开始蔓延的挑战。除日韩外,欧美市场的非话音业务仍是以短信为主,而且短信已呈现出一定的饱和迹象,如西欧市场2005年的短信业务量仅比2004年增长了不到30%,而在2003年其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00%以上。另外,非话音业务的价格战正日趋激烈,日本的3G运营商都推出了流量包月政策,而且资费优惠力度不断加大,而短信的资费竞争也在欧美市场愈演愈烈,各种短信套餐层出不穷。业务结构不均衡及价格战都不同程度影响了运营商增加非话音业务的收入,2005年西欧地区的短信收入仅比2004年增加了10%。
总的来看,在移动通信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背景下,3G从开始发展就需要面临激烈的价格战,难以像2G发展初期那样依靠高昂的话音资费加速收回成本,而由于非话音业务仍无法完全弥补话音业务收入的减少,3G的盈利周期就可能不得不被迫延长。
(三)打破垄断与鼓励竞争已成为全球电信管制的主旋律,这使3G已不可能通过2G发展初期获得超额利润的方式加速盈利。
2G刚进入市场时,电信垄断往往尚未被完全打破,这有利于移动运营商利用卖方市场的优势地位并通过实行较高的资费来争取实现投资回收与业务盈利。但WCDMA进入市场时,整个管制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不仅原有的垄断格局已经被彻底打破,而且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较完善的电信监管体系,并普遍以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标准对牌照发放、资费等进行管理,运营商在企业的基本生存与发展上本身就面临较大的压力,3G就更不可能通过2G发展初期获得超额利润的方式加速盈利,其中西欧地区3G发展历程可以较典型地体现出管制环境变化对3G盈利带来的影响。
首先,西欧3G运营商实际上承担了3G牌照泡沫的主要成本。1999年与2000年西欧就进行了大规模的3G牌照拍卖,2000年德国的3G牌照费用高达77亿美元,牌照拍卖的高昂费用严重影响了运营商对3G的投入能力,这不仅延后了西欧3G整体进程,更间接加速了2000~2001年全球电信业泡沫的破灭,而且这种消极影响至今还没有彻底消除,2005年沃达丰集团亏损的原因之一就是2000年获得德国3G牌照费用过高而造成后来资本严重贬值。虽然3G泡沫是业界的共识,但各国政府后来基本上没有修改牌照条款或退回部分牌照费用,这实际上意味着运营商不得不承担起3G泡沫的主要成本。
其次,近年西欧政府对网间结算费用及漫游费率等做出干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营商在包括3G业务方面的收益能力。英国Ofcom于2003年决定从当年起将移动运营商的网间结算费率每年下调15%左右,例如,在2003年英国固定电话拨打沃达丰英国的移动电话时,每分钟的终接费约为20便士,而到2006年6月就下降为13.5便士。英国政府的举措也揭开了欧盟范围内政府对移动业务定价的调控序幕。2006年5月,欧盟通讯委员会计划拟定方案取消欧盟范围内的移动电话漫游费,虽然移动运营商表达了强烈反对,但沃达丰和T-Mobile等运营商最终仍主动降低了漫游费用,目前沃达丰的漫游资费已比2006年前降低了30%以上,由于漫游收入仍是其利润的重要来源,因此漫游资费降低使得沃达丰在相关国家公司的2006财年纯利润降低了6%。
由上述分析可见,在目前以打破垄断、鼓励竞争并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理念的监管体系下,3G业务在面临激烈价格竞争的情况下实现盈利的难度无疑比当初2G更大。
(四)小结
尽管目前WCDMA在国际范围内面临的盈利严峻性有其具体的技术、市场与管制因素,但考虑到相关产业在研发、网络建设等方面已累计投入数千亿美元,这种状况仍应引起足够重视,而如果进一步联系到WiMAX等其它新技术也不同程度面临商用进程慢或效益不佳的发展现实,我们就不能不对传统的“技术驱动论”做出更深层次的反思并争取寻求出较客观的应对思路了。
“需求驱动”与“技术驱动”的有效结合是降低新技术发展风险的根本
多年来,技术的演进与更新换代是电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主张通过技术发展来培育并拉动需求的“技术驱动”理念也一直是这一行业的重要发展思维。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发达国家的电信市场增长速度放缓而且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基于用户需求的“市场驱动”理念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行业中也就“需求驱动”与“技术驱动”哪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行了持续争论。从本质上看,市场需求无疑是检验技术成败的最重要标准,电信业发展实践也表明“技术驱动”理念只有真正符合用户需求才有可能显现价值并取得成功,但用户需求是会发展的,而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演进可以培育并释放出新的潜在需求,因此,“需求驱动”与“技术驱动”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产生相辅相成的良性关系。
通信可以打破人类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交流限制,从而极大地提升社会生产效率,这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话音业务既是最基本的通信业务,也是解决人们基本通信需求的高效手段,因此最初的通信业务(电话)从诞生就受到了用户欢迎;移动通信的引入又使人们能够更便捷地进行沟通与获取信息,因此移动通信高速增长并分流固定通信的业务量同样是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但在电信市场处于卖方市场阶段时,技术发展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更多地表现出瓶颈状态,因此过去相当时期内行业的主要发展动力更多地表现为“技术驱动”。然而也能看到,如果单纯从技术角度去开发新的服务而忽视了用户的具体需求,就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甚至最终以失败告终。例如铱星,虽然从技术角度看当时是比较先进的通信服务,但高昂的价格使其只能满足部分高端用户的需求,而且铱星计划对国际政治经济等问题也缺乏系统的分析评估,结果运营后迅速陷入亏损并最终破产。
随着市场进入买方市场而且用户的基本通信需求得到满足,如何更好地满足现有需求并培育新的需求就成为包括3G在内的新技术都不得不面临的挑战。从目前来看,作为GSM演进制式的WCDMA仍主要是传统“技术驱动”理念驱动下的产物:首先,在1999和2000年欧洲进行天价3G牌照拍卖时,GPRS才刚刚投入商用,除了可视电话外,WCDMA并没有比GPRS具有差异化的业务,而且随后的3G商用实践也表明可视电话并没有如曾经乐观预测的那样受消费者欢迎,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支撑WCDMA发展的是其技术优势而非真正的市场需求;其次,GPRS本身带有的技术色彩比较明显,WAP和MMS都是技术名词的缩写,GPRS的技术色彩也被随后的WCDMA等新技术所继承,像较新的二维码和RFID等技术名词实际上跟用户的直接体验都有着较大的距离,如果不通过具体的业务体验与有效的宣传,要在主流用户中普及这类以技术名词作为宣传口号的产品难度就比较大,因此运营商就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成本向用户(尤其是非英语市场的用户)宣传并争取被用户广泛接受。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技术演进周期缩短、市场进入买方市场而且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单纯按照传统的“技术驱动”理念去进行技术的研发与升级已经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从过去较单纯的技术导向转变为以用户需求引导技术发展的模式,也就成为了行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理性选择。这一发展理念的转变将使整个电信产业链的形态发生一定变化,而且从现实来看目前已呈现出一定的雏形。
首先,技术发展不再单纯是上游技术厂商参与,近年来多种新技术制式就是主要通过组织/协会或产业联盟形式进行推动的,技术组织/协会/产业联盟中除了传统的设备、终端、测试仪等技术厂商外,还有运营商不同程度地参与并发挥了一定的需求引导作用,例如最近的100美元WCDMA手机,就是主要WCDMA运营商通过GSA联盟推动终端厂商进行研发并生产的。其次,作为传统电信产业链主导的电信运营商都普遍开始树立新的经营理念,也就是从过去的“运营商把自己的服务和产品推荐给客户使用”转变为“运营商提供的是客户需要的服务和产品”,而国际主要电信运营商都提出了转型战略,其比较共同的基本思路是适应市场变化对企业的产业链定位、企业架构等做出相应调整,以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目标客户群的需求,从2006年的发展实践看,英国电信、法国电信等已通过转型进一步改善了经营效益。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