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呼声越来越高,但至今依然有不少关于5G商业化的疑问: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用上5G?从B端用户角度来看,5G的商业化能为生产力乃至生产关系带来什么变革?
当我们讨论5G商业化的时候,得从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去抽丝剥茧,找到答案。
蓄势待发的参赛选手们,合则为王
在外界看来,狼来了的故事经常发生在5G身上。从去年开始,我们总能在各个场合下听到5G要来了,然而即便到了2019年,5G商用仍处在八字还差一撇的阶段。
当然,今年最令人期待的可能就是5G牌照的发放,这意味着运营商要开始加快网络的建设,而5G网络搭建的背后则是运营商、终端商、设备商以及芯片厂的蓄势待发。
在这个窗口期,芯片厂围绕5G基带展开了竞争。高通推出第二代5G调制解调器,华为为在去年推出巴龙5000,联发科、紫光相继跟上。就连曾经在移动市场“落荒而逃”的英特尔也试图在5G基带芯片上分得一杯羹。
基带之上,则是移动终端厂商的5G之争。从去年开始造势,到MWC上集中发布,5G手机正在成为新的战场。华为、三星、小米、中兴、oppo、一加等无一例外赶在3月MWC期间发布5G“概念”手机。
短短一个月时间,硝烟四起。
另一方面,每一代通信系统的更迭,也是运营商的一场腥风血雨。抢频段资源、5G基站、示范场景,极力拉拢终端厂商,谁都不敢落后,在商用前夕卯足力,赚足眼球。
从这几个维度看过去,所有选手均做好了5G商业化准备,电信运营商、芯片厂商和终端厂商都已进入测试密集期。它们在纵向上形成一条完整的合作产业链,横向上则是以竞争促发展。
既然5G商业化赛道上的选手都准备好了,那么我们距离大规模的商用到底还差什么?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理清5G通信技术较之于前几代的区别。5G定义了三大场景: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大连接物联网mMT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这三大场景意味着网络的三个“形态”,eMBB适用于人联网,uRLLC和mMTC则是给物联网用的。其中mMTC对应的是大规模机器类通信,而uRLLC对应的是如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需要低延时高可靠连接的业务。
此前的1G到4G,我们谈论更多的是提供人联网使用的通信技术。而5G带来的不仅仅是通信技术的升级,更关键在于它的另外两个形态,即给物联网、无人驾驶等带来的变革。这也是为什么5G会是手机厂商之外,AIoT、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等产业翘首期待的通信技术。
然而上述所有应用的大前提是5G网络的规模建设。5G建设较之4G道阻且长,而合作无疑又是5G时代下的一大关键词。
5G商用棋盘上,执棋人的打法需要转换
业内人士认为,在整个移动通信的产业链上,运营商处于上游,也是整个资金的入口。设备厂商的钱来自于运营商,同时设备厂商又是它上游元器件商的客户,但商业市场的不确定使得运营商缺乏大规模建设5G网络的信心。
首先5G通信的带宽变宽,使用的大规模天线阵列也让天线根数增多,传输网和核心网都需要重新建设。其次,5G使用的频段高,基站辐射半径变小,想加大网络覆盖,基站数量也要成倍增加。
综合看来,建设5G网络的成本要提升不少,在运营商主导的基站建设中,他们需要考虑成本以及后续的商业应用。
此时,要趟过5G商用的坑,更需要其中的关键执棋人变换角色身份,譬如运营商要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去推动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各大运营商都在向产业界靠拢,比如中国联通已经在16个城市陆续开启了5G规模试验,预计将开展超过600个实验网建设,下一步将在工业、体育、视频、智慧城市等十大行业开展合作试验。去年,中国移动发布中国第一条5G自动驾驶车辆测试道路与“领先计划”,并成立了5G自动驾驶联盟。
“5G产业的整体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南京联通副总经理苗玉斌在接受镁客网采访的时候也表示,“纵观当前全球5G发展,我国在相关设备研发、配套产业链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整个产业链在商业应用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一个在政策、资金、人才等多个层面都具备能力的开放式平台,集聚行业力量,共同促进5G试商用落地。”
换句话说,5G之下,产业链上下游的所有玩家都被同一根绳子牵着向前推进,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运营商,还是终端商,都得勠力合作,尽快完成新技术场景的测试和应用。
为此前不久,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所联合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南京市分公司、南京江宁开发区、东南大学推出了“5G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基地”。
这是华东地区首个5G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基地,是5G商用前夕一个创新的合作模式建设。据悉,该基地通过汇聚政府机构、运营商、科研机构、产业、企业、基金等多方力量,将5G的测试、验证、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以及产业应用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商业闭环。
推动5G商业化的最佳路径
每一代通信技术之所以能快速铺开,大规模商用,背后的驱动力在于是否有刚需的商业场景。以2G到3G的演进为例,智能手机的出现,让3G找到了最贴合的商业场景,快速扩张开来。同样,5G的规模应用也需要找到最贴合的商业应用场景。
虽然我们都说5G网络下,一部电影一分钟就能完成下载,但这并不是5G变革的决定性场景,当前的4G已经能满足这部分需求。如此来看,5G在大连接物联网以及超可靠低时延通信上能否带来实质性突破才是关键。
从当前时间节点去看5G,其技术标准又被分为独立组网和非独立组网。两者区别又在于网络部署的连续性以及核心网络构建情况,独立组网指的是新建一个现有的网络,包括新基站、回程链路以及核心网,非独立组网指的是使用现有的4G基础设施,进行5G网络的部署。
通信领域资深人士认为,有些城市可以只是对热点地区进行覆盖,就使用NSA(非独立组网)模式。比如要解决马拉松出发区的容量问题,就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放上几个5G基站,核心网络还是用以前4G的。但如果要满足广泛的物联网、无人驾驶和智慧工厂等,则选择SA(独立组网)模式,将5G打造成一张连续覆盖的网络。
所以独立组网以及新的垂直应用场景又决定了运营商必须得大面积铺开基站。随之带来的高成本和高资费必然会是一个大问题。
而这个问题转嫁到普通用户身上是不现实的,所以5G的商业化必须得趟过的一个坑就是:是否能找到新的买单方,也就是是否能够找到普通消费者之外的B端应用商。
所以,有时候技术问题并不是首要的,5G的建设牵扯的不仅仅是上文所提及的这几个产业链,它和物联网、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等产业的建设速度也息息相关。
从商业化的角度来说,运营商或者企业想找到传统业务之外的增收点,必须要提前布局,以应用驱动为先。当然保守起见,大家也会先从有精确商业模式的场景开始做起,比如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建设等等。
因此建立一个实体化基地以高屋建瓴的形式去加快这个进程显得关键而必要。同样以上文提到的5G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基地为例,在它们早期的规划中,主要瞄准几个重点: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
在工业互联网方面,基地正在和华为、阿里巴巴、中国联通5G创新中心、新华三、南京工业互联网平台研究院展开了产品研发及落地合作,快速推出面向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的轻量化产品。
智能网联汽车方面,他们则和上汽大通、开沃新能源等整车厂厂商,以及江苏智行未来汽车研究院一起筹备无人驾驶测试基地,以助力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
以当前5G网络下的自动驾驶测试为例,运营商部署5G网络,测试5G边缘计算能力、延时情况、高精度定位等情况,从而去帮助平台内的企业完成实测、验证、数据等一系列的车路协同、车车协同、车人协同等测试。反之,企业在也能为运营商提供新的市场渠道,帮助他们在更多的城市地区建设覆盖5G网络,推动市场验证和全国推广。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负责5G专业人才的培养,科研机构负责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基金负责资金支持、运营商乃至企业负责市场转化,大家各司其职,完成产业集聚,推进5G商业化进程。
所以1G到5G的发展,也是通信产业单打独斗到同舟共济的演变过程,5G能否真正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大规模的商用普及,更需要看这个赛道上玩家的通力合作程度。
大量新兴的AI应用市场(如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在等待5G的出现,市场格局和走势也与此前迥异。只有找到真正的刚需点,并攻克应用的技术难点,才能去谈5G的大规模商用。
而一个深度融合创新链、服务链和产业链的开放型服务基地,可以说是最佳发展路径之一。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