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当华为提出软件定义摄像机时,业内的反响就各不相同,有看好派的千视通、旷视表示未来除传感器外的组件外都可用嵌入式软件替代,有不太认可的传统安防企业,他们认为软件不可能完全定义硬件,更遑论安防是个碎片化市场,不可能以一概全,也有更多像大华这样的保守派,认为还要等待市场的检验。
不论大家保持什么样的态度,华为都没有停下基于这一理念的产品发布。对此华为先手发布SDC的新品、建立HoloSensS算法商城,2020年初,华为机器视觉更是发布了平台化的下一代四无生态摄像机,这台摄像机提供平台化的算法软件接口,为未来功能的扩展提供了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华为机器视觉发布会的其他产品也都或多或少的和软件沾边,比如依靠算力获得更好的夜视效果等等。
通过后台算力,实现的夜视画面的加强
可以说华为这两年在软件定义这条路上走的很坚定,也越来越远,但这也远远不是终点。
7月11日,根据华为机器视觉的消息,在国际电信联盟第十六研究组全体会议上,通过了软件定义摄像机技术要求标准的报批:F.SDC《Requirements for software-defined camera》(标准号 ITU-T F.735.1),同时通过了一项软件定义摄像机架构及接口协议标准的立项:H.SDC《Architecture and protocols for software-defined camera》。这两项国际标准均在 Q12/SG16 会议提出并开展,并在本次 ITU-T 的全体会议上得到最终立项及发布确认。
通俗点说,华为要通过建立软件定义摄像机的全球性标准,来进一步为软件定义摄像机的算法阵营招兵买马。通过这次的标准,华为面向的将不止是国内的算法厂商,而是向全球征集优秀的算法,并应用于其中。
这就好比手机界的android、IOS平台一样,只需要提供平台,而优秀的APP则交由其他算法厂商研发,机器视觉所需的只是使用它,并支付一定的报酬。
而随着华为软件定义概念的不断深入与种种实践的实现。未来以华为机器视觉为主的软件定义摄像机与海康为首的传统智能安防摄像机在市场竞争中必有一战,而现在摆在二者之间的问题则是,什么时候开战,以及,谁会赢?
安防摄像机软硬件阵营对比
想要了解软硬件之争,首先就要了解二者为何对立以及各自阵营的优劣势。
而谈到华为软件定义摄像机,我们首先就要明确一个概念:“到底什么才是软件定义摄像机?”
软件摄像机定义
举例来说,在家用空调最早应用的时候,我们购买空调往往看的是空调的制冷量、运行噪音、能否变频等硬件参数,而随着智能化的普及,我们更关心夜晚能否智能调温、能否远程云操作等更需要空调去“运算”的一些功能。
而这也就是华为软件定义的本质所在,即将原来高度耦合的一体化硬件,通过标准化、抽象化、解耦成不同的部件。围绕这些部件,建立起不同的抽象层,以API(应用编程接口)等方式,实现原来必须由硬件才能提供的功能。
以华为自豪的通过软件定义使非智能摄像机智能化的例子来说,首先,它肯定需要在后台搭建有一个数据中心,通过对前端摄像机画面的采集、传输结合后端对画面的实时分析,实现智能化的画面分析和处理。
“一拖N”本质就是软件对前端硬件的耦合,来达到智能化的效果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软件定义摄像机的三个特点:
软件定义不是不需要硬件,而是通过用软件来代替某些场景化的硬件,并实现整体的智能化控制,软件定义摄像机不是无中生有。
通过接入高规格的硬件,实现更多软件功能
2.软件定义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目标,软件件定义逐渐将硬件与软件进行解耦,将硬件的可操控成分按需求、分阶段地通过编程接口或者以服务的方式逐步暴露给应用,分阶段地满足应用对资源的不同程度、不同广度的灵活调用。
这就好比是苹果推出智能机,硬件还是那些硬件,只不过通过软件的编写和应用,能够在终端上实现更加丰富的功能和对硬件使用的规划。
3.软件定义摄像机同样需要硬件的更新迭代,一个优秀的软件摄像机,首先就要求其硬件承载得起众多软件的搭载。苹果设计的智能机在当年相比小巧的诺基亚要显得笨重许多,正是因为其搭载了更尖端的硬件,用来实现更多软件意图打造的功能。
前段时间华为发布的下一代摄像机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在发布会上,华为下一代四无生态摄像机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拥有一个平台搭载模块,通过这个模块,可以将比如水位测算装置、大气测算装置搭载到摄像机上,满足更多专业的使用需求。
而通过这三个特点,我们可以很快找到软件定义阵营的优点。
软件定义阵营优势
华为作为软件定义摄像机概念的提出者和制定者,结合近日公布的软件定义摄像机标准,不难看出华为预想中软件定义摄像机应当具备的优势。
1.通过自定义属性节省成本
按照华为的软件定义摄像机发展生态,未来华为机器视觉力图打造摄像机界的“鸿蒙”平台系统,算法厂商们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自行研发算法,并上架HoloSens算法商城,客户只需购买一个华为的摄像机平台,再通过自己对于场景的需求来购买定制化的算法。即华为提供“手机”,用户来决定手机里装什么类型的APP。
想要摄像头具备什么功能,算法商城下载一个即可
而华为的软件定义摄像机,也正是基于充足的硬件资源、统一开放的操作系统、丰富的应用这三点来展开,即专业的AI芯片保证了充足的硬件资源,而SDC OS给用户提供了一个统一开放的摄像机操作系统。
在统一开放的SDC OS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的生态工具链服务,实现算法与应用的标准化对接、训练、上线,从而实现丰富的算法和应用生态。
这种做法具有很强的用户自定义属性,也为华为带来了两个优势,第一就是成本的分散,华为不用自己辛苦研究安防场景和解决方案,算法厂商会根据需求自己研发,将巨大的研发成本分散开来,节省企业开支。
第二,就是产品的工厂化生产较为容易,目前传统安防厂商一个解决方案需要结合数家企业的产品合理搭配才能完成,而软件定义摄像机只需生产制式化的产品,通过搭载不同的算法实现解决方案所需求的功能。这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利润率。
这就好比卖电脑,既然我不知道这台电脑到底是2000元的低配还是上万元的顶配,那么我只要生产核心元件——主板,就是稳赚不赔的,至于客户需要什么样的定制化服务,那就要靠他们自己选择相应的配件,但无论如何,自己大规模的生产可以最大程度为企业赢得利润。
2.分散行业风险,把活交给专家去做
华为决定进入安防的时候,很多安防人不看好华为的主要原因就是华为没有安防多年的运营经验,无法完全深入碎片化的市场。
而软件定义的理想情况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点,因为华为根本就不用了解细分市场的场景需求。他们只需等待该场景的安防专家设计出算法便可,通过这种手段,华为可以避开细分场景要走的弯路,最快程度覆盖安防的全场景。
而在这种情况下,华为可以最大程度的分散行业内的风险,比如在某个安防细分市场的某某厂家设计的产品不合适,我们会责怪产品质量有问题,下次不用了。而在软件定义摄像机的前提下,我们会责怪算法不好用,下次不用了。简言之,我们删的是那些“APP”,而不是换手机,在此情况下,华为的安防经验劣势可以迅速地被磨平。
3.最大程度发挥华为自身优势
华为除了机器视觉负责安防板块以外,更是世界级的通信供应商和手机研发制造商,具有从芯片、存储、程序设计、通信设计等一系列相关企业及技术。通过视觉平台的搭建,华为机器视觉可以更好地将其他部门的技术引用进来,以最高的效率完成对于产品的升级迭代。
今年5月,华为机器视觉总裁段爱国就公开表示机器视觉的研发成员由原本的300余人扩大到2000余人,其中有新招聘的人才,但更多的还是从老东家手里“抽调”来的人马,负责加速机器视觉产品的迭代研发。
在集团策略的重视下,以及系统内“鸿蒙”、华为海思的支持,通过软件定义摄像机平台,将有更多的企业融入到华为安防生态当中,成为机器视觉的深度合作伙伴。
软件定义摄像机阵营的缺陷
虽然软件定义摄像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很优秀的愿景,但能否实现还需要时间上的检验。事实上,目前软件定义摄像机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这些缺陷让软件定义摄像机市场目前还停留在一个相对小众的阶段。更多用户还是习惯于同传统的安防厂商进行合作。
目前,软件定义摄像机阵营主要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算法供应商不足
今年5月,机器视觉云服务总经理徐迎辉在接受公开采访时披露:“Huawei HoloSens Store目前的算法在数量约40多个,为了保证算法质量,Huawei HoloSens Store会通过刚需程度和成熟度严选算法的两大标准,使商城获得良性循环的基础。由此可见,华为的HoloSens Store首先是要保证算法质量,并不急于冲量。”
但这也从侧面承认了,华为目前的算法数量严重不足,作为软件定义的平台,仅有40多款算法显然难以满足安防市场庞大的需求。而要想把软件生态做起来,赛道内玩家的数量是最基本的保障。
做安防算法的厂商,毕竟还是少数
然而同俯拾皆是的手机软件厂商不同,安防市场的体量和对技术的要求本就限制了算法厂商的数量和质量。
此外,当下CV企业正受到行业龙头和BAT企业的两面夹击,一方面安防龙头企业也越来越重视算法的重要性,调转团队自研算法。另一方面阿里、腾讯等企业深入智慧城市建设,从顶层的云计算、云存储、芯片行业倒灌算法领域。挤压CV企业的生存环境。
说到底CV企业的门槛相较手机软件供应商来说,门槛还是太高了,过高的门槛和较大的研发投入,让很多人都难以白手起家。以CV四小龙为例,其创始人班底几乎全由国内学术界的凤毛麟角构成,而较高的技术门槛也就限制了更多企业的布局。
对于华为的算法生态来说,如何让更多的算法厂商注意到自己,如何降低软件摄像机的算法研发门槛,已经成为了目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软硬件耦合度不足
软件定义摄像机的理想状况是把高度耦合的一体化硬件,通过标准化、抽象化、解耦成不同的硬件,然而现实里的监控摄像机本身就是一个解决方案,想要全部用软件耦合,还需要软件和硬件兼容性的进一步加强。
尤其是涉及到光学、结构等硬件,软件的作用就会被大打折扣。比如由场景决定的传感器性能、解析度大小、焦距远近、补光强弱等等,正因为复杂,所以才会诞生出安防摄像机如此多的种类和细分市场。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无法通过软件,来让只能变焦50倍的镜头强行变焦100倍,也就是说华为想要软件定义摄像机覆盖绝大多数场景,仅对其光学镜头的要求,就达到了十分严苛的程度。
想要实现一机多用,镜头的选择成为难题
而如何让更多可能实现的功能模块,完美地搭载到一台摄像机上,更是安防业内的一大难题,想要攻克这一难关,无疑需要巨大的研发实力。
华为用2年时间,将软件定义摄像机从概念变为了现实,虽然他们还有种种尚待改进的地方,但不得不承认,在安防软硬之争中,这是一股急速壮大的力量,尤其是在智能化浪潮以及新基建的背景下,软件定义摄像将有望大幅应用,不过这还要建立在软件厂商的扩展,以及传统硬件摄像机的发展,到底到了哪个阶段。
硬件摄像机阵营
优势:
1.渠道运营深入带来丰富种类
从最早的天安门监控摄像机、到老北京居民家装的报警器、防盗门、再到如今的智能安防摄像机、智能家居。安防进入中国40余年来,中国市场已经由刚开始的外资主导,逐渐变为海康大华这样的龙头企业领头,企业齐头并进的局面。
而对于这些发家于安防、扎根于安防的企业而言,硬件摄像机最大的优势就是接地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摄像机的种类随着渠道的深入也越来越细分,有人脸识别摄像机、林场监控摄像机、工业热成像摄像机等等千门百类。覆盖了几乎所有安防涉及到的场景。
即便是森林防火这样的小众市场,也有企业在做
而这种全领域的覆盖,也让企业们在安防各自的市场深深扎根,比如在华北,天地伟业的销售渠道就做的很深,多年对于市场的运营让他们知道当地各个企业对于监控摄像机的需求,并通过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来保护企业的安全。
而软件摄像机想要与目前种类如此丰富、覆盖功能如此广泛的摄像机竞争,首先就要突破的就是传统安防厂商的渠道优势。
安防行业目前主要的营收市场是To B、To G和SMBG,而华为想要用卖手机的方法卖监控摄像头,难度可谓不小。
2.智能化为安防摄像机带来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通信技术的进步,传统安防摄像机也在经历巨大的变化,人脸识别、红外测温、交通监测等功能正在越来越多地赋予摄像机新的能力。而安防市场对于智能化的需求也在不断上涨。
2017年,我国视频监控市场突破2000亿元,而其中智能安防市场规模突破300亿元,当时的智能安防摄像头部署数量仅占摄像头总量的2%。而随着新基建兴起,智慧城市对智能摄像头的需求大幅增加。在此基础上,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楼宇市场都对智能安防摄像头产生了新的需求,而二、三线城市也快速上涨的智能安防需求也促使厂商们不断研发智能安防摄像机。
随着新基建开展,地方智能监控需求猛增
智能化需求的不断上涨赋予了监控摄像机全新的功能,而在各行各业都在普及智能化的前提下,又有多少企业愿意去做软件定制呢?他们已经习惯了安防厂商去给他们设计一步到位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想要适应软件定义摄像机,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深思熟虑。
传统安防摄像机的缺陷:
1.功能相对单一,解决问题单一
对于传统安防摄像机来说,其研发都是以安防某一领域的需求为出发点,硬件组装、软件配套都是以需求为导向,这种定制化的生产限制了产品能够解决的问题数量。
比如交通探头的高速捕捉、抓拍、夜视功能,就是专门为交通行业订制的摄像头,这种摄像头很难应用到其他解决方案中,创造更多的价值。
如今,专业性有余、普及性不足已经成为智能监控摄像机普遍面临的问题。对于安防企业来说,功能相对单一限制了企业服务的客户种类,除龙头企业外,很多地方厂商都只服务于一个或几个行业,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发展。
2.产品线众多,维护成本高
摄像机种类的繁多也就造成了生产各类安防摄像机的生产线众多,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的成本。
不仅是企业生产难,很多用户因为价格的昂贵根本很难部署专业的监控设备。
以森林防火为例,近年来我国森林大火频繁发生,消防部门的需求猛增。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还是很难普及红外测温监控摄像机。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专业设计的防火监控设备成本太高,火灾频发的县、市财力有限,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监控部署。
摄像机是以场景需求为基点制造的,但如果无法普及,那么对企业和对需求方而言,都是一种损失。
3.改造更新难,产品迭代难
调研指出,我国智慧社区市场规模已经突破5000亿元,已经成为智能化时代下增速最快的行业市场之一。然而智慧社区的建设和改造,势必要将老旧的监控摄像头更新换代,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以硬件驱动的监控摄像机,想要对其功能改造和升级,就要换掉整机,这点相比软件定义摄像机的算法算力驱动来说无疑是落了下风。
帮尼菌也见过许多摄像头仓库,进去以后见到满地落灰的老旧摄像头,深深感到惋惜,在它们退役后,很可能要躺在仓库里很久,可它们的镜头、芯片却依然有很多可以灵活使用的组件,如此浪费掉,让人感到非常心痛。
监控摄像机市场,软硬必有一战
当年非智能手机的领头羊诺基亚如今已经屈居三线厂商、摩托罗拉更是退出手机市场。这些都是软件定义带来的改变。如今智能化浪潮愈演愈烈,华为所描绘的软件定义生态已经由虚无缥缈的幻影逐渐变为现实,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很可能对智能摄像机造成强烈冲击。
而安防龙头显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不仅强化了企业内算法的自研能力,同时也成立了多个子公司,将监控带来的数据运用到更多行业中去。
在此情况下,未来安防摄像机市场必有一场“软硬”之争,而谁将占领未来的监控市场,还要看双方彼此的博弈,而这场博弈的结果,很可能将在这个十年内揭晓。对此海康大华还能否保证安防领域的绝对优势,还要看它们的具体角色。
这场监控摄像机的战争即将打响,你站哪边?
责任编辑:gt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