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十一届北京安防展,华为宣布正式进军安防领域,却被业界笑称“狼来了”。
2016年,第十三届北京安防展,华为带着首创的“视频云”,却被业界怀疑这是一匹孤狼。
2018年,第十四届安防展,华为直接放出了全栈全场景AI,告诉业界,华为安防真的“狼”来了。
我不知道过去的六年,华为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付诸了多少的心血,但我却知道,华为已经给智能安防的明天,带来了改变。
关于芯片▲▲▲
为什么过去我们只提安防,而今天开始要说智能安防,究其原因,在算力上。
以智慧交通为例,如果一个算法需要数亿张图片耗时数月才能迭代,这样的效率算不上智能;当前业界人像抓拍的普遍水平在20到30张之间,这也算不上智能,或者说,还达不到能够称之为智能安防的程度。
有没有办法把算法迭代的事情缩短到五分钟以内,并且持续进行,或者将人像抓拍的数量一次性提升十倍,还有上升的空间?
华为说了两个名字:
昇腾310
昇腾910
昇腾310是一颗“极致高效计算低功耗AI SoC“芯片,16T的算力,业界最高水平的四倍以上。
昇腾910在16位情况下算力是256T,8位的话达到512T。可以做到1024个昇腾910芯片的集联,当前单芯片计算密度最大,适合于大规模分布式训练。
这两款芯片意味着什么?以昇腾910为例,它可以将算法训练得效率提升上千倍,让数亿张图片的算法训练由几个月缩短到五分钟。
而正是这两款高算力AI芯片背后的华为AI战略让智能安防的实现变得可能。
软件定义摄像机▲▲▲
安防摄像机在过去是硬的,很简单的道理,因为从出厂开始,它的能力、智力水平就被固定了,不会学习,无法升级,也就是“出生定终身”。
但是华为芯片背后的算力,给了软件定义摄像机的能力。以“芯五星”为名的五个系列近百款摄像机都装载了昇腾310的芯片。过去人像抓拍的数量大概是20到30张,现在保守测试达到了300张,而且算力还有充裕,一下子将抓怕密度提升了十倍。
但其实最让我感兴趣的不是拍摄密度的提升,而是对普通摄像机的“共同富裕”。
一台装载昇腾310芯片摄像机,只需通过一根网线,就能够帮助普通摄像机实现智能化,将普通摄像机平滑升级成为智能摄像机,实现1拖N的“共同富裕”和智能。
那么至于软件定义,也就是“芯五星”系列摄像机,可以像人一样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成长,持续迭代算法,按需定义。
但是华为说这还不够,他要把黑白电视淘汰掉,让每个人都能看上彩色电视。
所以它用彩色镜头采集彩色图像,用黑白镜头确定图像轮廓,双镜头模式将星光摄像机带进彩色时代。
这里要提到一个东西,叫非约束算法。在过去的约束算法里,很多东西都是被写好固定不能变更的,就像酒店前台登记的摄像头,稍微动一动,拍不到你,带上口罩或者墨镜,认不出你,必须要端端正正站在那里摆拍才行。
但是在非约束的场景里,不论你采取怎样的变装,通过怎样的身形和移动,都可以完全识别出来。
智能摄像机是华为昇腾芯片产物的落地,而支撑其背后的就是强大的算力,因为算力充裕,才能够做到云和端的协调,才能够将云上的算法实时加载,才可以将拍摄数量和算法迭代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八爪鱼式的分布架构▲▲▲
华为强大的算力有两个呈现方式,一个是芯片,另一个,就是云化。
2016年,华为首次提出了视频云的概念,而当时的他们,正面临着两个主要的问题:
1.传统安防厂家的建设多由盒子堆积。
2.数据孤岛没有联通。
华为迫切地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智能安防的业务,应当是一个在大平台支撑下的精英作战模式,云化就是这种新作战思路的最佳实践方式。而想要实现这一点,还需要数据之间的开放与融合。
因此,华为提出了“一片云海”的概念,并采用了八爪鱼式的分布架构。
这其实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因为八爪鱼有大脑和小脑,可以协同工作,而华为的云化目的就是为了站在无论何种视角,都能够提供地域、场景等在内的无差别协同服务。
八爪鱼式的分布架构已经为华为智能视频云带来了三大价值:
1.从虚拟化走向服务化:为客户提供弹性调度、资源共享、原子服务的能力。
2.多维数据联通共享:让数据最大程度发挥价值。
3.具备最强技术支撑:Atlas解析服务器采用昇腾芯后提升4倍解析能力;存储设备全对称的分布式架构支持容量和性能的均衡扩展,单套存储超过 100PB容量,可做到“一城一存储”。
这当中有一个特点,叫“强中心,敏边缘”。因为华为认为,70%的安防业务都可以在边缘节点上快速地收敛和闭环,而资源中心、能力中心和作战中心,几个中心之间也能够实现不同的结合和服务。
在把原本孤立的数据连接成数据水系以后,原本的数据孤岛就变成了数据大海。这里也包含了三个变化:
1.单维的数据变成多维的数据。
2.孤岛变成连通的海洋。
3.在EPM云海里面把视频专网的数据和公安信息网的数据打通,为将来数据的全融合打下了基础。
这里我要强调一个问题,因为是智能安防的云化,所以很多人会误会地认为,云必须要部署在省厅或是市局。
在安防领域,云是技术,只要能满足数据的共享,整体的架构,保证互通,那就是云,这跟部署在哪里,是大是小,没有关系。
而且为了帮助城市能够快速部署、维护,华为特别明显一些区县地区和边缘节点推出了“一台起步,敏捷上阵”的云节点方案。只要能和其他云互通,那么一台服务器也能做云。
过去的云系统,平均需要两周时间实现业务上线,而现在这个时间缩短到了两天,算法的迭代从两个月缩短至两周。同时,实现了平台和云节点里,视图的检索、解析、转发、储存和接入的融合以及人脸算法、人体算法、行为分析、人群密度和车辆识别这五个算法与人像人脸之间联动的融合。
我觉得这是符合云化能力发展潮流的——智能向下,数据向上。
算力的战争▲▲▲
这应该可以叫做算力的战争,因为支撑着芯片、智能摄像机以及在云海上进行精英作战的,是华为在过去六年沉淀的算力。算力的提升,为行业带来的巨大的改变,将过去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
首先,我之前说过,算法的迭代由原来需要数月,变成今天几分钟可做。其次,智能摄像机的拍摄密度成十倍提升,创造了不可能。
而当算力越来越强,摄像机协同能力、监控范围、识别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的时候,未来两到三台智能摄像机就能完成现在十数台摄像机的工作。
在深圳华为总部的周边,华为已经和深圳交警联合创新,对路口的红绿灯进行了配时优化,AI对信号灯进行了整体优化。
而当算力再次升级时,优化的范围必将将进一步扩大,最终全市居民都将从中受益。
华为的安防,走得不算早,路也不平坦,但如果说今天的智能安防需要依托算力,那么华为已经给自己手里搓出了一副好牌。
一座灯塔▲▲▲
如果过去想要衡量安防系统的智能水平,这是做不到的,因为没有标准。但是今天,华为从感知、协同和决策三个维度定义了安防行业智能发展阶段,并发布了iCAN(intelligencescore)安防智能指数评价框架体系:intelligence score = f(算力Computing,算法 Algorithm,协同syNergy)将安防智能化水平分为L0-L4五个等级,给这个行业竖起了一座灯塔。根据分级标准定义,当前行业普遍处于“L1-初级智能”阶段,华为已处于“L2-有限感知智能”阶段。华为通过新发布的昇腾芯片,将推动产业向“L3-全智智能”阶段演进。
L0是无智能的、人工的方式,L1初级智能,L2有限的感知智能,L3全知智能,L4自主智能。华为在深圳优化红绿灯配时的实践基本达到了有限感知的智能,也就是L2,而业界,普遍还停留在L1的水平。
如何实现最后一个阶段,或者说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最后一个阶段,华为认为这需要算力至少达到100T以上。
以行车为例,L4可以躺在座位上脱离方向盘,到达任意想要去往的地方。但是这需要几个条件:庞大的算力、充足的数据、个性化的算法以及场景化的各种应用。
华为的计划是,两年内做到L3,并推动产业向L3迈进;五年后做到L4,让产业整体进入L4阶段。
这是有信心和根据的,算力的问题解决了,就打下了基础,可以慢慢进步,解决瓶颈,持续发展。
虽然这个指标还不完善,但是幸好,我们总算起步了,还需要更多的业界同仁一起来丰满这个指数,也还需要华为继续用自己的算力、算法和业务,去推动体系的前行。
华为的远望▲▲▲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华为现在的心情,我觉得应该是“兴奋”。
说实话,从2012年宣布进军安防以后,华为一直以来都没有取得特别值得关注的成绩,但智能安防的到来,却给华为带来了战略提升的机遇。
华为对智能安防的市场的野心,这是自不必多说的,但我在意的,是他对明日世界的远望。
为什么华为那么迫切地要研发芯片,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智能安防最害怕的就是等死。
算力只有0.66T,又还能指望支撑业务怎样的发展。一个人只有智商水平不断提高以后,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处理更多的问题,做好自主决策。 如果想要实现华为的全场景布局,就必须开创一个新的架构,具有创造性的新架构。
华为在安防上的布局,不过只是未来AI和智能城市的缩影。而基于算力带来安防领域的突破,更是将整个公司的视野和格局,从扎根中国的本土创业型企业,蜕变为拥有国际化视野的全球领导者。
正如业界所说,华为“狼”来了,但幸运的是,这匹狼带来的是团结和执着的精神,是仅仅只把眼下成果当成起步,“兴奋”地想要借助算力奠定出的基石,在未来创造无限的可能。
因为这个行业也许不需要神童,但却忌讳一众的平庸。所以他们想把整个业界的智能水平拉拽上来,一起努力,再配合使用单位和实战单位一起在应用场景里,寻找决策和突破的解决方案,为安防行业和AI整体能力的提升,带去一点推动和改变。
华为最终想要实现的,是改变全行业的AI,扪心自问,不过是惠及民生而已。
而所幸的是,在智能安防蓬勃发展,人们对AI热情再次高涨的时代,会有更多像华为一样优秀的企业在不断努力,让我们与未来变得更近一点点的。 所以,期待华为,让我们拭目以待。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