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海外并购今年迸发出了“洪荒之力”:首次取代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海外资产收购者。伴随着交易量的增加,中企在美欧也频频“碰壁”。
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中企海外并购实际交易金额543亿美元,超过2015年全年总额,占同期对外投资额比重也超过了2015年的34%,实际并购金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项目达12个。
但是,在交易额增长的背后,以中企对瑞士农药转基因巨头先正达(Syngenta)、德国半导体企业爱思强(Aixtron)收购中的曲折为例,欧美的阻挠层出不穷。芬兰前总理亚历山大·斯图布在他最新的文章《对中国而言,欧洲就是新非洲》中一语点破道:“中国之所以专注于(投资)欧洲,其实只是因为‘贸易保护分子’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将所有中美交易都置于审查之下,在中资投资的道路上设置了一堵‘墙’,而白宫易主并不会令中国在美投资变得更容易。”
的确,在近期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中资对爱思强收购告吹的背后就存在CFIUS的身影。此前CFIUS还阻止了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向中资财团出售其美国照明业务,对于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来说,这道“禁令”让它们付出了13亿美元的代价。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以爱思强收购受阻案中德国经济部强势叫停的表现为标志,欧洲大陆对于中资的怀疑也达到了一个小高潮。精品投资银行Ion Pacific董事总经理兼欧洲、中东及非洲主管霍伊(Claire Hoey)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有一种认知是,中国投资者偏重于IT或高科技企业,通常对科技非常有兴趣,这也导致了西方卖家的怀疑。
2017年,在欧洲将持续经历多次右翼民粹主义的冲击、美国白宫易主的情况下,中资在欧美的收购是否更加曲折?
难以打消的投资质疑
长期跟踪中国对外投资的咨询公司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在向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USCC)提交的最新报告中指出,在过去10年中,中国对外投资(FDI)年增长率在27%左右,从2005年的30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230亿美元。
报告还指出,最初中国的FDI专注于发展中国家的采掘类行业,而近来中国的FDI逐渐流向那些拥有科技和品牌的发达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成熟或者高端制造业资产非常丰富。
报告认为,中国越来越注重在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和避险资产方面的收购。“自2013年开始,中资在油气等行业的投资就大幅下降,同时在科技、创新相关现代服务业资产方面的投资增长迅猛,在商业房地产和其他避险资产方面的投资增长也较为迅速。”报告写道。
其中,中资对美大约1/5的FDI是集中在美国大城市的商业地产;其次,对信息和通信(ICT)方面的投资占总投资的17%,早期集中在IT设备方面,后期聚焦在半导体和软件方面的收购;对能源行业的投资占到了总体的13%,排名第三;随后是对于农业和食品企业的投资。
长期关注欧洲市场的霍伊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证实,在过去的12个月中,看到了中资企业对于科技类企业不断增长的兴趣。
不过,在这股对于欧美科技类企业并购潮的背后,西方卖家和政府依旧对蜂拥而来的中资存在诸多疑虑。以中资对半导体产业的投资为例,当中国政府2014年决定加强国内半导体发展后,中国的相关企业就急于探索对美国的半导体资产收购。2014年前,中国在美对半导体行业的累计投资仅有2亿美元左右,但 2014和2015年在此领域的交易量飙升,已突破8亿美元。
德国各界对此方面的讨论也不绝于耳。实际上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结果就认为,中方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使中国技术取代外国技术。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欧美舆论界在过去常常批评中企大规模对资源领域的投资模式过于单一,但当中企转向非资源领域投资后,欧美舆论认为,中方的这种大规模投资目的不纯,即有组织性、选择性地收购外国的高新技术。由此可见,无论中企在海外投资于何种领域,都难以打消来自欧美的质疑。
中资400亿美元欧洲收购受阻
荣鼎集团的数据显示,中国在美FDI的交易价值从2008年前每年少于5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153亿美元。在过去2年中,欧洲每年来自中国的FDI也在200亿美元以上。
不过,在FDI增量背后,收购失败的案例也在激增。仅在欧洲,精品投行Grisons Peak的数据,从2015年年中开始,即便不算上爱思强和先正达收购受阻的案例在内,也已有近400亿美元的中资收购计划被欧洲监管者否决了。
霍伊表示,近期欧美市场对于中国企业的并购邀约态度渐趋谨慎,而国际市场也出现了多起中国企业收购海外资产失败的案例。
10月24日,德国政府表示出于安全考虑,撤销了批准中国企业收购德国芯片设备制造商爱思强的决定
实际上,对于中国企业在欧投资是“有组织性、有选择性”地收购外国的高新技术的指责,在中资收购德国机器人(21.430, -0.26, -1.20%)制造商库卡时已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高峰。当时,德国经济部部长加布里尔就发表了一些针对中资不友善的言论。一方面,德方对于中方在德国对高科技企业的收购存在顾虑,另一方面,德方也借此机会呼吁中德双方市场准入需要对等。
在质疑中资收购爱思强的过程中,加布里尔就列举了德国乃至欧洲企业在华投资受阻的情况。不过,综合中国外交部提供的数据,近年欧洲对华投资额持续攀升,当前欧洲在华投资存量远大于中国对欧投资规模。德国在华企业达8000余家,中国在德企业不到2000家。另外,今年前9个月,德国在华投资已增长120%。
荣鼎集团在报告中也呼吁中美通过FDI的对等来抵消相互信任、理解的损耗。如果中资在美的投资量达到了荣鼎预测的水平(即在2016年达到300亿美元),而混合的商业和政治诉求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的话,那么,在美国以及全球都有可能掀起新一轮竞争政策的导向。
“国家安全”引争议
CFIUS长期以来一直在中资海外收购方面扮演“拦路人”的角色。CFIUS可以对威胁国家安全的交易进行审查,但其实,对于“国家安全”的定义非常模糊,因此也为CFIUS的操作预留了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荣鼎集团在报告中对于CFIUS的操作做出了解释,并指出CFIUS对两方面的威胁尤为敏感:第一,重要的、双重使用科技相关型的交易;第二,在地理上接近国防装备或其他国家安全设施而增加经济或军事间谍风险的交易也是重点。
如以此判断,CFIUS对于爱思强的审查原因就属于前者。德国经济部也以该收购案涉及“安全问题”为由收回了此前的收购许可。德国媒体随后爆出,这是因为美国情报机构向德方提出安全警告,担心中国将爱思强公司的芯片用于核项目,从而导致德方态度转变。
最终美国总统奥巴马发布总统令,阻止了中资对爱思强的收购,并称有“可靠的证据”表明,此收购有可能会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因为,爱思强的科技同时应用在美国军方设备上,存在国防安全隐患。
此前,爱思强最大股东、位于伦敦的投资公司Argonaut Capital公司已发表声明,痛斥了这种逻辑,并指出,“爱思强生产的是半导体制造工具,并不生产芯片。爱思强同国防工业没有任何直接的销售关系,且爱思强的员工也没有参与美国政府的涉密研究,不掌握任何同国防相关客户的敏感信息。”声明还指出,如果上述逻辑能成立的话,那么“以后也可以阻止中德钢铁企业合并了,因为钢铁可以在德国和美国用来造坦克”。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日前表示,中资收购德国爱思强纯系市场行为,中方反对这种从政治上进行干预的错误做法,“希望美方停止对中国企业的捕风捉影,为中国企业投资提供公平环境和便利条件,从长远看,这符合各方共同利益。”
欧洲要放弃贸易保护主义
在中资宣布放弃收购爱思强后,德国媒体哀叹道,“这家在几个月前(除业内)还无人知晓的技术性企业,无端成为了世界政治的牺牲品。”
斯图布在文章中指出,“这不是有关蓝领工作在大陆之间的转移,这是白领企业更换雇主,根植于全球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中。”
德国媒体也随后反思,美方是的确秉持了国家安全原则,还是出于美国本土工业界利益的考量,才作此决定?此前已有业界人士指出,爱思强与中国的联手在商业上对于美国同行业的竞争者将产生不利影响。
无论如何,爱思强已成为了真正的受害者。此前爱思强曾表示,如果收购失败则不得不采取裁员等方式控制收支平衡,目前爱思强已经向德国政府提出国家援助的请求。爱思强和700名员工的未来也令人担忧。其前车之鉴就是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中资财团曾开价28亿美元收购飞利浦旗下的LED照明部门Lumileds,但CFIUS的反对使得飞利浦在压力下放弃了同中资的交易,导致潜在买家数量大大减少,最终飞利浦方面被迫降低要价,并在12月13日发声明称,将Lumileds的80%股权以15亿美元售予私募股权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这意味着,CFIUS的插手让飞利浦方面损失13亿美元。
霍伊指出,部分西方国家的卖家已转向与西方的策略投资者或私募基金进行交易,以避免交易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但这也意味着对投资标的的估值往往较中国投资者(的估值)低。
至于德国对中资的质疑,霍伊对第一财经记者指出,“我觉得,德国有可能在这方面是个输家。”一方面德国存在这种持续的抵抗情绪,另一方面在北欧国家,则有非常吸引人的科技企业,霍伊表示:“以色列也具有能成为一个很大赢家的潜力,他们在未来有极大的机会同中国投资者进行合作。”
斯图布在文章中指出,中资对欧洲投资并非坏事,欧洲需要注入外资。同时欧洲应当放弃这种下意识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特别是当美国的特朗普政府如果决定放弃同欧洲缔结“跨大西洋(5.380, -0.02, -0.37%)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时,欧洲需要寻找其他伙伴。从规模和体量上来说,中国很明显是欧洲应当找寻的方向。
欧盟智库布勒哲尔国际经济研究所(Bruegel)也在其最新的报告中指出,考虑到“跨太平洋(5.220, -0.08, -1.51%)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看起来都无太大的可能性时,欧盟应加速与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关系,“在TTIP缺席的情况下,欧盟同中国维持更紧密的经济关系可能是唯一的选项了。”
法国央行前行长诺亚(Noyer)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的专访时也指出,扩大相互投资是中欧的相互意愿,虽然目前在德国遇到了一些保守的看法,然而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一定会解决一些问题。“对外国投资的开放是欧盟根深蒂固的原则。”诺亚指出,“不过,如果投资项目涉及一些国防领域,无论是中国还是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在相关投资时满足一定的程序。”
CFIUS或加强审查
目前,在欧美还有一种担忧是,在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政府于明年正式上台后,有可能CFIUS会加大对外资的审查力度。
海格乐缪勒(Hengeler Mueller)律所合伙人泽格海恩(Hans-Joerg Ziegenhain)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认为,特朗普执政后,CFIUS的作用或许会比以前更广泛,这可能会影响到中国的海外并购交易。
CFIUS的审查通常是保密的,数据会滞后一年才公布。在今年公布的2014年年度报告中,CFIUS共审查了147笔交易,远高于2013年的97笔,其中的24笔针对中国在美投资,紧随其后的是针对英国(21笔)、加拿大(15笔)以及日本(10笔)的审查。
在2012~2014年期间,CFIUS共对358笔交易进行了审查,其中中国成为首要审查目标。该机构共审计了68笔来自中国的收购申请,其次是英国(45笔)、加拿大(40笔)、日本(37笔)以及法国(21笔)。
美中经济与安全审议委员会(USCC)则在其发布的年度报告中首次提出,为保证美国的国家安全,建议国会修改相关法律,授权CFIUS禁止中国国有企业获得对美企的有效控制权。这是USCC成立以来第一次做出希望国会修改法案以限制中企在美收购的建议。英国媒体对此评论称,尽管USCC的报告对国会是一项没有法律效用的建议,然而这体现了当前针对中国投资不断增长的警惕。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11月17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对于这个所谓委员会报告的具体内容“没有兴趣作出评论”。
不过,荣鼎集团倾向于认为,美国目前的监管环境在监控中资投资方面是健全的,且不需要CFIUS更改授权或进程。
但是荣鼎集团在报告中认为,有两方面可以确保美国监管方更有效率:第一,美国财政部和CFIUS需要足够的资源来完成他们的授权。“中国不断增长的FDI意味着需要审查的交易在近些年来也不断增长,这需要额外的资源来确保有效的审查进程。”报告写道。第二,不断增长的中国企业在美国本土的力量以及中资人员,需要美国监管方面具有合适的资源来监控这一新发展趋势,比如(监控)在美当地同中资企业的研发合作、美国企业对当地中资分支机构的科技执照颁发,或是在早期技术融资方面等进行密切关注。
最终,问题的解决都指向了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的签署。荣鼎集团认为,BIT可以给予美国投资者在中国预设的权利,帮助美国企业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避免双方FDI的政治化,在长期范围内,令中国对美投资使得美国受益。
此前,中国美国商会主席吉莫曼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指出,预期BIT将在2017年末或2018年初完成,且“确实能够预见,在2017年,将会有更多人关注双边贸易与投资关系的基本公平,也会有更多人关注美国公司是否获得互惠待遇,来确保它们在华市场的机遇等同于中国在美国市场得到的机遇”。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