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与国家监管制度亟待建立
顶层设计是行业发展的稳定剂和推进器,对于政策监管、标准制定等有重要影响,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做出引导,为地方区块链行业发展提供高位指引和理论依据。
目前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一些鼓励区块链行业发展和针对“加密货币”及ICO监管的相关政策,例如2018年6月,工信部发布《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鼓励推进边缘计算、深度学习、区块链等新兴前沿技术在工业互联网的应用研究;2018年10月,工信部发布《“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表示将积极构建完善区块链标准体系,加快推动重点标准研制和应用推广,逐步构建完善的标准体系。
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要求立即停止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做出清退等安排;2018年8月,保监会、公安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以“加密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针对存在的炒作区块链概念的非法集资、传销、诈骗活动给予风险提示。
但是,到目前为止,针对区块链发展中存在的技术异构、标准和规范不统一、行业资源配置割裂、投融资扶持政策力度弱、监管滞后等问题,产业发展还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相关的政策文件。此外,产业发展路线图、时间表、发展方向、产业政策支持有待进一步明晰。
行业标准制定与测评认证仍需完善
当前,对于区块链发展过程中市场重点关切的热点问题,例如技术标准、性能和效率、可扩展性、安全性等,尚未有通用的评价标准和体系,亟需建立相应的第三方评价机制。
首先,我国区块链标准体系起步较晚,尚处试探建设阶段。我国在区块链行业标准方面,初步形成以工信部为主导,相关附属机构配合的标准制定模式。
2016年10月,工信部发布《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中首次提出中国区块链标准化路线;2018年3月,工信部发布《2018年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推动组建全国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意见;2018年9月,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主导的《基于区块链数字版权管理安全要求》国标标准成功通过立项。
我国区块链标准制定工作目前以团体标准为主,各团体组织正在积极部署区块链标准研究工作,并初具成果,由于区块链技术尚处于高速迭代中,相关标准也需要保持快速更新,因此区块链国家标准的制定要结合现有区块链技术发展形势,不断创新完善。
其次,区块链测评认证指标仍需完善,测评工作亟待全面开展。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性能之间平衡仍然是当前区块链技术发展的难点和行业焦点,亟需制定权威的区块链测评指标。全面开展区块链测评工作,探索合适的评估方法有助于行业客观认识区块链产品功能及性能,去伪存真,脱虚向实。
目前我国区块链测评指标制定主要有各团体主导,缺乏权威机构认证,现阶段区块链产品测试工作尽在局部开展,测评工作仍待全面铺开。
最后,评价机构和人才队伍亟待建设。评价机构和相关人才的缺乏使得区块链技术第三方评价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不利于提高区块链技术应用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因此,亟需独立、客观、专业的评价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从而保证客观和公正对区块链技术进行评价,促进区块链技术健康发展。综合来看,从行业层面甚至国家层面推动区块链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建设,有助于推动区块链技术有序、健康和长效发展。
性能安全与应用推广能力尚存不足
(1)性能安全问题仍是制约区块链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区块链的性能问题源于自身的体系架构,其中联盟链性能要明显优于公链性能,这与联盟链中节点数量和共识机制有关。
为提升区块链性能效率,业界展开了技术攻坚,诸如并行计算、跨链、多链、有向无环图、分片等技术不断涌向,使得区块链性能效率得到长足提高,也为区块链产业应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但由于分布式系统的共识机制、区块链底层协议以、网络传输协议以及区块链安全等因素,区块链性能还无法与传统中心化系统相媲美。
此外,区块链技术产生时间尚短,仍面临较多的安全隐患。一是区块链技术本身仍存在安全问题。在算法安全方面,目前区块链的算法只是相对安全,随着数学、密码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将变得越来越脆弱。
在智能合约方面,其本质上是一段程序,存在代码漏洞、逻辑漏洞及运行环境漏洞等诸多问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二是区块链技术实现上仍存在大量安全漏洞。即使理论上很完备的算法,也会有各种实现上的错误,区块链大量使用各种密码学技术、P2P网络协议和分布式传输协议,不可避免出现各类漏洞。
三是密钥管理存在隐患,私钥是用户生成并保管的,没有第三方参与,一旦丢失便无法对账户的资产做任何操作。
(2)行业应用推广难度较大,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区块链行业应用推广总体形势持续向好,尤其在司法和数据存证、金融、供应链等领域,但由于区块链技术涉及多方实体数据互联互通,需协调多方机构进行应用落地及推广,如政务、物流、供应链、溯源等领域,参与主体较多,且各主体之间信息化建设程度参差不齐,区块链平台建设和协调难度较大。
此外,区块链作为降本增效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应用效果还有待验证,各应用场景目前仍处于试点实验阶段,缺乏典型的应用示范场景和案例。
区块链社会整体认知程度有待深入
社会各界对区块链的看法不一,多数人对区块链的认识不足,有待提高。一是大量民众对区块链的应用价值往往是一知半解,将真正的区块链技术与比特币混淆,认为国家禁止了ICO、关闭了加密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就是否定了区块链技术,短时期内难以深刻理解和接受。
二是国内的IT巨头企业、金融机构虽然纷纷布局区块链,但投入资源有限且主要应用于非核心业务领域,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三是部分地区政府对区块链的认知仍存在偏见,对区块链技术的安全问题、监管问题、合规问题仍没有清楚的认识,经济较发达地区对区块链发展仍处于观望态度,相关扶持政策和发展力度较为保守。
对区块链技术的正确认识应从以下几方面出发,一是区块链不等于加密数字货币。加密数字货币只是区块链的一类应用场景,通过运用分布式存储、共识机制、点对点通讯、加密算法等底层技术实现。
二是应合理看待区块链的发展进程,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将区块链与量子通信、基因编辑等并列,属于“强化战略性前沿技术超前布局”;2017年7月,Gartner发布的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显示区块链的成熟时间是未来5-10年。
三是区块链的标准及监管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为加强区块链行业规范管理力度,净化产业生态环境,2018年10月,中国区块链生态联盟发布《区块链行业自律倡议书》,得到了各大企业和高校的一致认可。2018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下发《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旨在明确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的信息安全管理责任,规范和促进区块链技术及相关服务健康发展,规避区块链信息服务安全风险,为区块链信息服务的提供、使用、管理等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目前,各地区政府、团体、企业及群众对区块链的认知趋于理性,更加关注技术本身的应用和创新。从技术维度来看,区块链是在互联网技术应用层的创新,区块链是互联网技术的补充,区块链并不是万能的,任何期待区块链立刻颠覆现有信息互联网格局的愿景是不切实际的。
高校人才及教育培训机构严重短缺
区块链作为新兴领域,初创公司大量涌现,人才需求更加旺盛,而高校课程和社会专业培训课程体系相对落后,人才不足现象明显。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年区块链人才供需与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以2017年第三季度的人才需求量为基数,2018年第二季度的区块链人才较2017年第三季度暴增636.83%。在投递简历的求职者中,真正具备区块链相关技能和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即存量人才仅占需求量的7%,这是由于目前我国区块链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且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高校层面,我国目前有15所高校开设区块链相关课程或成立区块链技术实验室,但总体而言课程设计以本科阶段的通识课为主,课程内容偏向于知识科普与产业应用指导,并未开设具有专业性和延展性的区块链专业课程。社会层面,区块链培训机构数量极少,课程质量良莠不齐,很难系统性、针对性开展区块链技术应用培训。
当前区块链领域的开发人员供不应求,主要原因:
一是整体而言,我国核心区块链技术人才较为稀少,初步估计仅约200-500人;
二是区块链门槛要求比较高,核心岗位基本上都要求有2-5年区块链开发经验,这对于新兴行业的从业人员而言具有较高难度;
三是专业从事区块链技术、产品、应用的培训机构较少,培训的人才数量、质量不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因此,我国区块链方面人才短缺的局面还将维持一段时间。
责任编辑:ct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