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已久的老牌影像企业柯达公司在搭乘上区块链的快车后,连续两日持续暴涨245%:
美国时间1月9日,柯达公司宣布将与区块链开发商韦恩数字化研发公司合作,推出区块链技术支持的照片所有权管理平台KodakOne,该平台内部将使用一种名为“柯达币(KODAKCoin)”的代币。
还有……
Google加速布局区块链行业,注册了名为Bigdatacoin.com的域名;
连沉寂已久的人人网也发布了RRCoin白皮书,要开始搞区块链了;
360宣布推出了“全球首家基于区块链的安全共享云平台”……
与区块链技术密切相关的加密货币——比特币,也非常具有话题性。2017年,比特币全年涨幅达到1700%,疯狂的比特币被称为“世上最大泡沫”。
一些国际投行对数字货币的态度是嗤之以鼻,称之为“骗局”,坚决划清界限,称其将一文不值,比特币被多国政府联合“剿杀”;而力挺比特币的机构仍在着力于建设比特币和加密货币业务的交易平台,视为金融行业的“革命力量”。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中国的比特币矿场。
受到价格飙升的刺激,在中国一些电费便宜的偏远地区,出现了规模巨大的比特币“挖矿”工厂。有外媒消息称,水电资源丰富的四川省已经成为全球比特币挖矿资本最聚集的地方。日夜自动运转的计算机序列,夜以继日地耗费电力运作来加速“挖矿”。
“挖矿”的电从哪里来?一些偏远地区的“挖矿”的电力是否可以从当地的“弃电”中获得?如果可以的话,“挖矿”和“弃电”的使用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
从区块链到比特币,再到比特币矿产
区块链,是数字货币鼻祖比特币核心的底层技术,又称分布式记账(DLT),也是目前各种加密数字货币均采用的一种底层技术。
简单地说,区块链可以被看做数据库,是一种被所有人共享、无法篡改的记账方式。它的优点是一旦运作,就像一个时间的记录仪,不可篡改。
再多解释一下: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全民参与记账的方式,没有中心化的中介机构(比如银行)存在。所有的系统背后都有一个大账本(大数据),系统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账本中记账,而账本的内容会发给每一个人备份。由于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账本,能确保账本记录过程是公开透明的,进一步提高了安全度。区块链技术让所有的东西都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运行,不仅能够大大降低成本,也能提高效率。
如果上面的内容不是很明白的话,有网友为大家形象地总结了一下——
其中,比特币(BitCoin)就是上文说到的记账的“小费”——token了。
比特币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没有银行等第三方机构),个人对个人、点对点支付的电子货币体系。是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应用,也是目前最成功的一个应用。
比特币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9年提出,总共有2100万个,现在挖掘1500万个左右。
比特币可以用来兑现,可以兑换成大多数国家的货币。有一些公司接受比特币支付:比如微软于2014年起开启比特币支付功能,微软用户可以使用比特币购买Windows和Xbox商店中的游戏,电影和应用程序等。
生产比特币的行为被比喻为“挖矿”。
“矿工”(参与者们)通过使用高度专业化的硬件设施运行计算程序,即利用芯片的计算能力进行哈希碰撞,抢先进行记账,从而获得系统奖励的比特币。
据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就比特币矿池算力占比来看,中国以81%的哈希(Hash)算力高居榜首,冰岛紧随其次,占比为5%,随后依次是日本(3%)、捷克(3%)、格鲁吉亚(2%)、印度(2%)。
如今利用一台电脑就可挖出比特币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目前主要是靠多个矿机、矿场组合成矿池来生产。类似于数据中心。
庞大的比特币矿场
对于比特币挖矿行业来说,成本包括了比特币矿机、电费以及人工。所以,电费越是低廉的地方就成为了比特币挖矿的首选地。凭借丰富、廉价的电力资源,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比特币生产大国,矿场多集中在四川、西藏、内蒙古等水电风电资源丰富的地区。
比特币挖矿耗电巨大,“弃电”是良药?
在中国,水力资源丰富的四川省,成为了全球比特币挖矿资本聚集地。四川,不仅有非常廉价的电力,还有低密度的人口和寒冷的气候,对解决矿机噪音和散热问题有先天优势。
出于节省铺设线路成本以及用电便利性方面的考虑,比特币“矿场”更是直接建在水电站内部。以康定情歌闻名的四川康定,是许多比特币“矿场”的驻扎地。
有媒体报道称,一些小型水电站,甚至包括电力公司,他们提供电力,矿工们提供设备和技术,形成双赢合作。还有一些能源公司干脆直接购买矿机,自己开采比特币。
水力发电也有枯水期,所以,大量的比特币矿产还聚集在了依靠火力发电、电价低廉的内蒙古。有记者探访当地的比特币挖矿工厂,4个仓库占地3000平米,运行整个矿场的电缆长这样……
按照中本聪的算法,比特币每隔4年会发生一次产量减半。与之相应,“矿场”挖出的币也将大幅减少。2012年比特币进行了第一次产量减半,2016年7月,比特币进行了第二次产量减半。
挖比特币越来越难,维持矿场却十分耗电。上文提到的记者探访的3000平米比特币挖矿工厂,光是电费的开销每个月就要超过100万美元。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按照主流算力,全球矿场现在每小时耗电量大于60万度,每年52亿度。
用这么多电来挖矿,居民生活用电会受到影响吗?那么,是否可以选择用“弃电”来挖矿呢?
下面是一些“弃水、弃风、弃光”的数据。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数据,2016年全国“弃水、弃风、弃光”电量超过1100亿千瓦时,相比之下当年三峡电站发电量只有170亿千瓦时。
2016年全国弃风电量为497亿千瓦时,较2015年上涨46.6%,是2014年的4倍。新疆、甘肃、内蒙古等11个地区发生“弃风”现象,陕西首次出现。
其中,甘肃弃风率从2014的11%飙升到2016年的43.1%。新疆、吉林、内蒙古、黑龙江弃风率分别达到38%、30%、21%、18.7%。
2016年西部地区平均弃光率达到20%。其中新疆弃光率高达32.23%。2016年一季度,甘肃弃光率达39%,成为国内“弃风、弃光”的“双料冠军”。除了已并网的装机闲置严重外,还有一些已经建成却无法并网的装机,正在戈壁滩上晒太阳。
2016年西南地区非正常弃水再创新高,损失电量超过700亿千瓦时。四川省弃水电量进一步增加,约为14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39%,创近5年新高。
从上文看出,“弃电”频发在西北、西南等省份,由于缺乏跨省消纳的市场机制,“弃电”被白白浪费。这么一看,比特币挖矿除了基本的设施成本和人工成本之外,仅需电力需求非常容易满足。是否能成为拯救“弃电”的良药呢。
“弃电”用作比特币挖矿风险、隐忧尚存
理想是美好的,但能豆君还是有一些担心。
第一, 弃电电量的不稳定性。
作为比特币矿场,需要的电力需求是固定的。而风电、光电和水电都有其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部分电量并网之后,剩余的弃电的电量是否能满足矿场所需的固定需求呢?难道需要矿场来迎合弃电的电量吗?如果出现水电站的枯水期,电量不够民生生活所需的话,是否又会发生矿场抢电的情况呢?
第二, 监管风险
去年11月,一份《关于禁止比特币生产的紧急通知》在网上流传。通知负责人称当地有的小水电站未能优先满足当地的民生用电需求,违反了与公司购售电合同的要求。导致冬季枯水期民生电力供应不足
另外还有境外媒体报道提到“中国央行指示要求地方政府从电力供给入手,逐步削减比特币挖矿规模。”用限电来削减“挖矿”?这一报道仅限于传闻仍未见相关文件。
时间到了2018年。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相关人士称,1月2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各地下发文件,要求积极引导辖内企业有序退出比特币挖矿业务,并定期报送工作进展。早在去年11月中下旬,互金整治办就已经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引导矿场退出的问题。因为电力供应、金融风险等原因,比特币挖矿要面临禁止了吗?
第三, 矿场运营是否有规可循?
比特币矿场可类比于大型的数据中心,24小时不断运营的情况下对安全性的要求极高,厂房是否通风、是否有降温的设施等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除此之外,税收、环保等方面是否也能有规可循?大量小规模矿场的蔓延,一些突发的情况如何处理?对比特币矿场今后市场如何管制?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四,挖矿成本不断提高,接下来呢?
比特币矿场对电力的质量要求并不高,所以弃水弃电的价格非常具有吸引力。一位在丹巴县拥有比特币矿场的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比特币挖矿的电力成本大概在0.3元/度。而当地小电站为电力公司供电的销售价格为0.18元/度。
目前,挖出一枚比特币的平均成本大概在不到2万元人民币,其中有1.5万元是电力成本。但由于系统奖励的比特币规模不断地缩减,相应电力成本也会不断地提高,矿场受益下降,那么接下来呢?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