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目睹了巨大泡沫的迅速膨胀和破裂,并且市场进入了漫长波折的熊市中。虽然产业境况遇冷,市场流动性很弱,也有不少从业者回到老本行,但依然还有大把的创业者站上了最新的通证经济和“币改”的风口。在短线投机的机会越来越少的现在,区块链创业和投资能否成功慢慢回归到价值本身。牛市时候的运气容易让人误以为是能力;而在熊市中能否做好布局最关键的是要有第一性原理。
一、 产业大局观:区块链仍处于早期市场,模式创新不改变根本问题
区块链发展到了什么阶段?我们先估算一下区块链的用户渗透率(近似等于数字货币的用户渗透率)。据blockchain.info出品的数据,目前加密货币市场的估计总用户量为2000-3000万人,世界互联网用户人数为37亿 (Internetlivestats, 2017), 那么数字货币用户的渗透率大约为1994、1995年互联网的用户渗透率。
1994、1995年的互联网仍然处于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WWW刚刚发布四年,它将超文本与internet结合,搭建起了一个全球性的信息库,后来成为了互联网上使用最广泛的服务。当时NSFNET主干网速率为44.736M bps。
互联网从1970年开始,用了20多年发展到了1992年这个阶段,当时网站数量只有10个;到1994年网站数量达到2738个;从1995年开始,互联网泡沫逐渐升温,大批网站成立,直至2000年泡沫破裂,行业受挫回暖后继续稳步发展。其中可以看到泡沫破裂,网站增长率明显下滑的互联网熊市中孕育除了Paypal,阿里巴巴,百度等后来的互联网巨头。
我们再回头看现在的区块链市场。
从产业规模上看,区块链市场依然处于行业早期与小体量。上周美国苹果公司(Apple Inc.)成为第一家市值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公司,Alphabet、微软、亚马逊的市值都在7000多亿美元,除此之外排名靠前的还有市值4960亿美元的腾讯控股、492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哈撒韦、4700亿美元的阿里巴巴等行业巨头,而与此同时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的市值仅有2286亿美元,主导地位的比特币占据其中的48.6%,虽然加密货币市场相较于最开始的时候有了爆发性的增长,但在全球整个产业环境中仍处于较小体量,有着十分大的增长空间。
从产业结构来看,区块链产业主要有三大组成部分:区块链底层公链与技术扩展、加密资产工具和媒体社区、垂直应用。
底层公链所研究的技术如共识机制、加密技术、点对点传输等为区块链的底层技术,可视为区块链产业的基础技术,是技术扩展、行业应用的前提条件;
技术扩展分类主要聚焦于能够拓展公链技术边界,使区块链产品具备实际落地基础的项目,是用户通过应用界面与底层协议进行交互的桥梁;
通用工具和媒体社区主要指钱包技术和交易所。媒体社区主要由区块链的各参与方构成,包括个人用户、开源社区、新闻媒体、行业联盟以及区块链实验室。
垂直应用分类是区块链技术面向各行各业终端用户的窗口,包含目前很火的“币改”和dapp,在该层面,区块链技术能够真正落地被市场感知。
在数字资产中最核心的交易所方面,历经五次重要变革,从比特币中国到OK、火币、云币、币安,每一次的崛起,都是在政策压制下的崛起。2013年是央行联合其他四部委发表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切断了第三方支付的路;2017年年中,央行多次约谈国内各大交易所,明确了反洗钱等原则,随后包括三大家在内的交易所不约而同的发布了禁止提币的公告;2017年9月,市场断崖,随后几个月里市值体量翻翻。而FCOIN则是唯一通过社区模式创新获得市场占有率的黑马,目前也处于舆论风波和模式持续性验证中。交易所没有永远的王者,依然在螺旋式地迭代更新中。但明显的趋势是,交易所的分工逐渐清晰,以往交易所充当”纽交所/纳斯达克+券商+柜台+场外“的综合功能体慢慢出现功能细分,越来越多小交易所成为大交易所的柜台,形成大交易所(纳斯达克/纽交所)——小交易所(柜台,流量入口)——投资机构(券商,保荐方)的模式,交易所格局暂定,功能细分。
商业模式上,传统与新型的模式交织。在技术社区、媒体与通用工具、硬件方面,商业模式为传统的商业模式,以盈利为目的。在公链与垂直应用层面,寻求新的商业模式,犹如DNA,以生存为目的。
由此看来,区块链行业仍处于早期的实验当中,与以往的区别是2018年6月后随着EOS等高tps公链的组团主网上线对应用层的发展有所助推作用。近几个月火的项目不管是Fcoin还是Fomo3D都改变了时间维度上的分配激励,属于将后入者的利润提前分给了先来者的资金游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打破了以往创业项目“冷启动”时期获客难的问题,但能否持续还未经考证,毕竟大家都能看到的是模式损害了后入者的利益,再后续经营时往往遇到“中期困境”(所有人都知道该模式下先入者有机会,后入者会被“割韭菜”,模式在中期后会出现不可持续)。区块链依然处于线性进步的过程中,与华为相似。任正非对华为的进展直言不讳其迷茫,他说:“华为现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数学、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学的创新层面,尚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从比特币中脱胎出来的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自一开始,就是在迷航中前行。在“不可能三角”中做平衡与前进,除了优化改造,即是技术革新。
“不可能三角”是指安全、效率(非计算性),去中心化(计算性)三者之间不可共存,而只能取其二。面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性能需求,区块链比速度、或真实、或安全、或稳定。
二、第一性原理
牛市时做区块链有泡沫支撑,浮沫之下没有用第一性原理做好思考和布局,熊市来了谁在裸泳就很明显。什么是第一性原理呢?马斯克是第一性原理最著名的代言人,他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对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都去做,这样发展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
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这是他眼中的第一性原理。
用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而不是类比。多数人考虑问题时会局限于类比(Analogy)思维。类比是一种重要的逻辑思维和推理方法,是人们解决陌生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类比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陌生的、不熟悉的问题与熟悉的问题或其他相似事物进行类比,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类比是从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相似或相同的属性出发,推出其中一个对象可能是有另一类对象已经具有的其他属性的思维方法。基本模式是:若A对象具有属性a、b、c、d,且B对象具有属性a、b、c,则推论:B对象也具有属性d。
在投资和创业领域,一些人喜欢把美国已经成功的产品或商业模式移植到中国,被称为C2C-Copy to China。这就是典型的类比思维模式。国外的云存储公司DropBox和Box.net很成功,国内很多投资人也觉得云存储在中国也一定有前景;国外有了商务社交网站LinkedIn,国内也出现不少模仿者;国外打车软件Uber火了,国内立刻涌现出很多出租车的叫车应用。区块链也是,Fcoin火了,便出现成千上万做“交易挖矿“的交易所;通证经济火了,立刻涌现出很多企业希冀从”币改“上寻求突破……
但是类比推理并不是因果推理。Uber在美国的成功,和中国打车App的成功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打车大战的时候,几家打车软件竞争白热化地对出租车司机和用户疯狂补贴。从常识来分析,这种“花钱”买客户的方式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在互联网泡沫的时候,美国一家公司甚至用免费送电脑的方式来吸引客户。运用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强调在基本事实的基础上探究问题的本源,不被过去的经验知识所干扰。
那么区块链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呢?不是对通证经济的“囫囵吞枣”,不是对底层技术的微小改进,更多的是去解构问题,思考通证与技术的本质,再次用最合理高效的方式重构它。
我对这方向的思维模式总结如下:
1、本源思维,用“第一性原理”的方法找区块链创业的领域。哪个领域是人类社会活动频繁,但因为人类的相互信任问题拖累了整体的效率?什么样的生产、消费和分配模式会让经济和社会走向生存危机?互联网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在于什么?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我们可以去寻找符合以下几种属性的区块链创业和投资方向:1)需要产生一定范围的共识;2)需要花费高成本进行信息真实性验证;3)有大范围数据网络效应。所有的创业,都从“第一性原理”的问题中衍生出来。
2、元问题思维,问创业和投资的初心,并牢记初心对结果释然。商业成功是不是创业 的目的?不是,通过实践弄明白一个可能性是创业的目的。对Elon Musk来说,Tesla是以失败为其中一个目的;区块链也是,伟大的商业模式和技术都还在实验中,这是社会实验,要对有意义的实验失败保持宽容。在有资源承受失败的条件下,商业成功并不比搞明白一个可能性更重要。
3、找出项目和产品内含的“根”技术,然后做优化设计。Musk习惯从物理本质思考内在基础技术的“根”,火箭的材料成本地域20%,贵在使用的思维,在组合和使用的技术上下功夫,10年内SpaceX的火箭发射成本能做到美国太空总署的1%。对区块链来说,可扩展性(如Plasma、sharding等解决方案)、可编程性(如何让智能合约开发者更加高效地编写代码,比如语言友好、中间件、跨链逻辑转换等)、生态友好(浪费不那么浪费的资源来达到共识,比如POS Casper、TenderMint、POST等)、匿名性(如ZKsnarks、ZKstark、分布式秘钥管理等,未来能否抗量子)是底层要解决的根技术。但换个方式来说,链式结果是解决信任问题唯一的方案吗,一定要通过区块的形式吗?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根本是要根据所需的应用场景对性能的刚需,DAG、Hashgraph的图式结构是否可行?能否满足某些应用场景的“根技术”解决方案?能否再思考出其他的结构?
运用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强调在基本事实的基础上探究问题的本源,不被过去的经验只是所干扰。过去的经验也许只是窠臼。
三、2015年、2016年的熊市
熊市确实符合很多投资人一般的投资布局思路和逻辑,因为牛市的时候很多项目都很贵,获得的增值空间有限,其次牛市的时间较为短暂,如果项目的应用或是实体经济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或是用户数量不足,就无法支撑这个体量。很多高回报的项目都是在熊市根据第一性原理才能做决定的。现在这个阶段的投资与2015、2016年内的投资很像。2016年初,以太坊ETH已经是全球市值排名第二的加密货币,仅次于比特币。协议层也要比其他长期持有的替代性资产协议更加出色。伴随着以太坊的成熟,许多生态应用也应运而生。我认识的一位低调有实力的投资人,也是最早以太坊和以太坊生态项目的核心投资人,他们在2016年的时候觉得以太坊底层已经相对来说比较成熟,觉得一定要产生一些知名的应用或者爆发级的应用,这个区块链的行业才能正向发展,也是沿着这个思路,他们投了一个基于以太坊智能合约的DAPP游戏开发应用6000个ETH。虽然当时以太坊较为成熟,但由于tps和效率方面的因素,仍然难以支撑商业化的应用,这个团队一直在熊市挣扎直到2017年牛市来的时候。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游戏项目团队背景非常光鲜,都是名牌背景,牛市来的时候很多项目都开始做事,但这个团队却直接停止项目了,到现在这个投资人还能看到这个团队定期从之前锁仓的智能合约里拿数字货币。这群人以前都是开发比较知名项目的人,光看履历还不足以去判定一个项目的好与坏,需要更加审慎地去考量底层基础设施的完善情况以及团队实际的水平。而从第一性原理来思考,区块链应用生态的蓬勃发展分解开来,首先是其所需求场景的区块链底层基础设施完善。
四、通证经济的探讨
我们为什么要做通证化呢?是因为通证是数字世界的价值表示。区块链是用来价值传递和转移的,而通证是核心,没有通证怎么传递和转移价值。
很多人之前炒股炒商品期货,在本质上都是一个投机价值,Token和通证经济则是把炒作标的第一次向全世界推演向全世界爆发,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的炒作市场。现在很多我们关注的币改或是通证经济项目,对一个经济系统的稳定性来说非常致命的是大家把token用来炒而非用。虽然在早期这个方式能够让项目变得更有知名度或者吸引到一部分早期投机者,但一般都不会长久,投机价值会危害到实用价值。
通证经济系统设计有四种类型:
1. 价值型(作为价值载体,直接对应价值,储蓄卡、兑换券、银行承兑汇票、应收账款等)
2. 权利型(持有人在应用场景中获得的权利/权益提现,包括优惠卡、贵宾卡、甚至“粮票”)
3. 收益型(具有收益权,可以持续产生收益的,如债券、股票、ABS等)
4. 标识型(本身并不具备价值特征,但是某种有价资产或者客观事实的标识,如:房产证、老年证)
例如,币安交易所上就有好几种通证,BNB付手续费可以打折,这个BNB算作Utility Token;拥有BNB会定期分红,分红就像公司和股东一样,算作Security Token,两种不同类型的通证将导致用户按不同的思路去持有通证。如果用户看好币安交易所,看好何一会将币安打造成巨大的生态,用户将会选择持有BNB并且享有分红;如果用户是把BNB当成手续费的话,就像很多人买很多游戏币不是为了持有而是为了买装备一样,用户购买BNB是为了消费。这两种不同的通证类型会对用户产生一定的混淆。但对交易所来说,这几种通证对不同种类的客户区分很清晰:量化团队在交易所里是大客户,一天可以刷几千万几亿交易量,所以对他们来说分红并不是很重要,BNB就是交易手续费,即Utility Token;对普通用户来说,他们相信交易所未来能够创造更大的生态,相信未来的收益,于是长期持有,即收益型通证。通证经济类型项目模型设计的时候,需要符合每一方的利益。通证经济本质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效率和更大的利润空间,一旦有新的利益产生必定有一部分人利益损耗。这块新利益的产生是完全来自于生产关系的改变导致整体的摩擦减小的增量利润,还是在存量市场去侵占了其他方的利益,这点是需要考究的。所以在通证经济里是要去考虑我们是否产生了新的价值,是不是跨越了壁垒或是之前无法逾越的边界。
三币设计
一币一票
原生区块链内容社区Steem是一个通证经济很好的案例。它对不同种类的用户(包括种子用户、核心用户、普通用户)都有不同的定位和设计。这个生态系统中有一个三币机制,分别是 Steem, Steem Power, Steem Dollar,其中Steem是系统的核心token,用于生态体系当中的流转;SP属于偏股型通证,SD属于偏债型通证,与美元锚定。其中steem每年会发生增发,增发的75%进入一个激励池,分给发文章、点赞、写评论的人;15%奖励给拥有 Steem Power的人;剩下10%奖励见证人。SP拥有者属于平台内的核心贡献者,会享受增发的steem的分红,对生态有重大意义,所以属于偏股型通证。Steem持有者与SP拥有者直接有个升级和降级的机制这一通证机制,就可以很好的鼓励内容贡献者。对产品而言,精细的用户划分、机制和策略是维系大体量用户的前提,但能否因此从引入期顺利度过成长期进入规模效应但拐点还未可知。
通证三问1. 为什么要做通证化设计?通证化的价值来源是什么?2. 通证为谁创造了价值?是发行商、消费者还是中间方?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吗?3. 通证流通的边界在哪里?通证是否需要跨边界流通?
我对通证经济的思考:通证经济市场教育是否成熟?整个币圈市场还是非常小,比较活跃的人其实都互相认识,项目通证化后之前非圈内的客户不一定采纳,也缺乏一些必要的通证市场教育,而市场教育是需要很大成本的。大家可以看到整个互联网上一些大的公司比如滴滴、快的、ofo、摩拜等在教育早期市场的时候都需要斥巨资。交易所通证化比较顺利是因为用户是重合的,使用交易所的人都是币圈的用户,都认可Token的价值或价格,这群人包含了投机者和价值投资者。但是对于很多实体经济的项目,整个产业链里牵扯到各方面的人,让他们都能接受通证需要漫长的教育过程。只有当跨越边界需求越强的时候通证经济的作用才会越大。通证的价值要符合大多数人隐私和服务保障的平衡,大多数人还是很难接受把私钥弄丢了BTC就不属于我了这样一种事实,他们对于自己的资产是没有保障的,虽然这份保障在他们自己手上,他们也不会去使用它,这个是属于工具层上需要做的事,底层完善后上面还需要工具层(把区块链通用化)的发展,把区块链的产品变得和手机APP里一样好用普及。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