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流电弧的伏安特性
交流电弧与直流电弧有所不同,交流电流的瞬时值随时间变化,每周期内有两次过零点。电流经过零点时,弧隙的输入能量等于零,电弧温度下降,电弧自然熄灭。而后随着电压和电流的变化,电弧重新燃烧。因此,交流电弧的燃烧,实际上就是电弧的点燃、熄灭周而复始的过程。这个特点也反映在它的伏安特性中。
图2-6 交流电弧的伏安特性
图2-6为交流电弧在一周内的伏安特性。图中箭头方向表示了电流变化和方向。从O点开始,因电弧还未产生,所以随着电压的增加只有小量的由阴极发射产生的电流。到A点时电弧点燃,再随着电流的增大,电弧电阻减小,电弧压降也下降,直到B点,此时弧电流达到峰值。在B点后随着电流的减小,弧电阻增加,电弧压降上升。变化到C点时,电弧电流趋近于零,电压达到熄弧电压,电弧熄灭。当电流过零点后,在第三象限重复上述规律。
显然,由于交流电弧自身所具有的不断变化值,它的伏安特性都是动特性。由于热惯性作用,弧电流绝对值从小到大的特性曲线与弧电流绝对值从大变小的特性曲线不重合,这种现象称为“弧滞”。
按照交流电弧的上述特性,交流电弧电流通过零点时,由于电源停止供给电弧能量,热游离迅速下降,为电弧的最终熄灭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此时只要采取一定的消游离措施,使少量的剩余离子复合,就能防止电弧在下半周重燃,使电弧最终熄灭。因此,交流电弧比直流电弧容易熄灭。我们通常把利用电弧电流自然过零的特点进行的熄弧称为零点熄弧原理。
二、交流电弧过零后的物理过程
交流电弧由于弧电流过零时,电源停止供给能量,电弧自然熄灭。但是交流电弧过零自然熄灭后,还会重新燃烧。所以怎样防止电弧重燃就是研究交流电弧的重点。为此,我们将研究在电流通过零点时弧隙中存在的物理过程,了解哪些因素能使电弧重新点燃,哪些因素抑制电弧重燃,从这一观点出发,凡是抑制电弧重新点燃的因素,或是加强不利于电弧重新点燃的因素,都可以促使交流电弧熄灭。
交流电弧电流过零期间,同时存在两个对立的基本过程,一是介质强度恢复过程,一是弧隙电压恢复过程。
1.介质强度恢复过程
交流电弧过零熄灭后,由于弧电流值下降至零,弧隙温度迅速下降,促进了消游离作用,使弧隙由原来的导电状态转变为绝缘介质状态,此过程称为介质强度恢复过程。这是促使电弧熄灭的因素。这个过程的快慢与许多因素有关,例如温度、散热情况、空间位置等。在靠近两极的区域,由于金属材料的传热性好,所以此区域的温度要比弧柱区的温度低,故此处的介质强度恢复要比弧柱区快。
图2-7 近阴极效应
(a)电弧过零前带电粒子状况;(b)电弧过零后瞬间带电粒子状况。
近阴极效应对介质强度恢复过程也是一个影响因素。电流过零后,两电极改变极性,原来的阴极改变为新的阳极,而原来的阳极改变为新的阴极。电场方向的改变,弧隙中剩余电子和离子的运动方向也应随之改变。但是由于电子的质量远比正离子质量小得多,因而电子的运动方向改变要远比正离子灵敏得多,形成电子很快向新阳极运动,而正离子在此瞬间几乎停止在原地,来不及向新阴极运动。新的阴极此时还不能形成强电场发射电子与热发射。因此,在新的阴极附近就存在一层没有电子而只有正离子的空间,相当于形成了一薄层绝缘介质,如图2-7(b)所示。从电路的角度来看,必需加一定的电压才能将此绝缘薄层击穿,电弧才会重燃,弧隙重新导电。这个击穿电压值称为弧隙的起始介质强度。起始介质强度在电流过零后1微秒内就会出现,这种在交流电弧电流过零后弧隙几乎立即出现一定的介质强度的现象,称为交流电弧的近阴极效应。
实验证明:近阴极效应所产生的起始介质强度与电极材料、温度,特别是所通过的电流有关。其数值在40~250V之间。电流越大,其值越低。近阴极效应是交流短弧熄弧的主要因素,是低压交流电器的主要熄弧方法。
通常把弧隙间介质强度恢复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称做弧隙介质恢复强度特性。此特性可通过实验测出并用图形表示,如图2-8所示。图中的OA段与近阴极效应产生的起始介质强度有关,AB段与电弧熄灭的方法和装置有关。灭弧装置效果越好,图中的α角就越大,说明介质强度恢复速度愈高。
图2-8 介质强度恢复特性
图2-9 电压恢复过程
(a)非振荡电压恢复过程;(b)振荡电压恢复过程。
2.弧隙电压恢复过程
在交流电路中,电流过零电弧熄灭后,触头两端电压从熄弧电压恢复到电源电压的过程称电压恢复过程。这个过程根据线路参数情况的不同形成较为复杂的情况。因为在实际中,触头两端电压不是从熄弧电压立即恢复到电源电压,而是要经过一段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会呈现振荡或非振荡现象。例如图2-9(a)所示,为一非振荡恢复过程,而图2-9(b)为一振荡恢复过程。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触头所接的线路中总是存在着电感和电阻。此外,线路中的导线对地之间、发电机的绕组之间都存在着电容。这样,由于电阻、电感和电容的作用,就可能产生振荡现象。由于电压恢复过程是使电弧重燃的因素,很显然,周期振荡电压恢复过程中有较高的电压峰值,对电弧不再重燃是十分不利的,所以也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我们把恢复过程中的电压称为恢复电压。从图2-9中可以看出,恢复电压可由两部分组成;稳态分量和暂态分量。稳态分量一般称工频恢复电压,暂态分量则根据线路负载情况不同呈较复杂情况。在交流电弧开断过程中,对于不同性质的负载,触头上电压变化过程不同。
从触头的结构型式来说,由于双断点结构时恢复电压是作用在两个断口上,使每个断口的电压值比一个断口时的要低,所以电弧容易熄灭。
三、交流电弧熄灭的条件
交流电弧过零后弧隙间介质强度的恢复和电压的恢复是两个对立的过程。因为介质强度恢复过程主要是弧隙内部带电粒子不断减少的过程,而电压恢复过程则相反,它使弧隙中的气体产生新的游离而使带电粒子不断增加。那么可以简单地确定交流电弧熄灭条件为:交流电弧电流过零后,如果弧隙介质强度恢复的速度超过了弧隙电压恢复的速度,则电弧熄灭。反之,电弧重燃,如图2-10所示。
图2-10 交流电弧熄灭的条件
(a)重燃;(b)熄灭。
在实际中,由于介质恢复过程与电压恢复过程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所以情况较为复杂。如果恢复电压上升得快,弧隙游离加强,使得介质强度恢复速度减慢。如果介质强度增长的速度快,它又对恢复电压上升起阻尼作用。因此,在交流电弧熄灭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因素要加以考虑:
(1)交流电弧电流过零是最有利的灭弧时机,这时输入弧隙的功率趋近于零,如电弧散失的功率大于此时由电源输入的功率,电弧就会熄灭。如果熄弧措施太强,使电弧电流提前强制过零,这时交流电弧的熄灭与直流电弧相同,会造成熄弧困难。
(2)对交流电弧的电路参数而言,电源电压越高,恢复电压峰值也愈高,熄弧困难。电弧熄灭前电路的电流越大,电弧功率越大,熄弧困难。电路中电感比例越大,熄弧越困难。
为了使交流电弧过零点后不再重燃,总的来讲可减小恢复电压增长速度和增加介质强度恢复速度。
增加介质强度恢复速度,在实际运用中效果较显著的方法主要就是通过金属栅片将电弧分割成许多短弧,这样每一个短弧相当于处在一对电极之中,电流过零后,就产生近阴极效应。此时起始介质强度之和比一对极下产生的扩大了许多倍。当外界加在电弧两端的电压小于此值时,电弧在过零后就不再重燃。
对于减小恢复电压增长速度,抑制电弧重燃,一般采用的方法为在弧隙两端并联一电阻rm,如图2-11所示。其原理如下:在弧电流经过零点前后几十微秒内,iDH≈0,所以可近似认为RDH≈∞。此时i分成向电容C充电的电流i1和流经rm的电流i2。由于rm分流了i2,使电容C的充电时间加长,即a、b两端电压的增长速度变慢,因此就抑制了燃弧因素。从熄灭电弧的角度出发,分流电阻rm的值越小越好,但rm值过小,在正常情况下损耗过大。所以希望rm在正常工作时其阻值很大,i2≈0;而在触头断开电路时,要求rm值很小。为此,一般用非线性电阻较好。韶山系列电力机车所用的TDZlA型主断路器就是利用这种原理,在其主触头上并联有非线性电阻,来抑制恢复电压的增长速度,促使其电弧的熄灭。
图2-11 并联电阻灭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