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学习oppo/ vivo的命题作文,五味杂陈,万千思绪竟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时局变幻,仅仅一个季度,智能手机的江湖格局已座次重排。
大概是一个季度前的端午节前后吧,华为还沉醉在mate7等明星机打下的头把交椅里、风光无限。
我未加思索(不识时务)的转发了一个前HR批评华为渠道的帖子,还加上了自己的“读后感”,随后的遭遇,让自己“受宠若惊”(受惊): 三位高管在数分钟内分别通过微信、电话联系了我, 我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删除了帖子,向领导诚恳的道歉,我应该注意批评的方式,不能被恶意的外人利用了,我们的确应该多自我批评、再批评他人。
但是,我们看到自己生的孩子(产品)卖不好、是多么的焦急万分,我们多么希望看到渠道的兄弟自我批评、奋勇前进呀!可是,除了看到义愤填膺的批评我不注意提意见的方式,甚至上纲上线到: 从来没见过哪个公司的员工这样公开批评自己的公司、“哗众取宠、搏眼球”。我们即没看到诚恳的自我批评、更没感受到迅速进步。
时至今日,对错已不重要,时局宣示答案。
幸好华为是炸开的金字塔、一个从上到下开放的体系,我们今天开始总结反思并不迟。
看到这个学习oppo/ vivo的命题作文,五味杂陈,万千思绪竟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大概是一个季度前的端午节前后吧,华为还沉醉在mate7等明星机打下的头把交椅里、风光无限。
我未加思索(不识时务)的转发了一个前HR批评华为渠道的帖子,还加上了自己的“读后感”,随后的遭遇,让自己“受宠若惊”(受惊): 三位高管在数分钟内分别通过微信、电话联系了我, 我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删除了帖子,向领导诚恳的道歉,我应该注意批评的方式,不能被恶意的外人利用了,我们的确应该多自我批评、再批评他人。
但是,我们看到自己生的孩子(产品)卖不好、是多么的焦急万分,我们多么希望看到渠道的兄弟自我批评、奋勇前进呀!可是,除了看到义愤填膺的批评我不注意提意见的方式,甚至上纲上线到: 从来没见过哪个公司的员工这样公开批评自己的公司、“哗众取宠、搏眼球”。我们即没看到诚恳的自我批评、更没感受到迅速进步。
时至今日,对错已不重要,时局宣示答案。
幸好华为是炸开的金字塔、一个从上到下开放的体系,我们今天开始总结反思并不迟。
Huawei & 荣耀,一段相爱相杀的故事
今天的“Huawei”和“荣耀”,就像一个连体婴儿。相互撕扯,但都是残废。
Vmall这个平台的烂,大概只有华为自己的员工才能忍受,除了能力之外,就是归属不清,没有真爱。中国区、荣耀都在用,但都是借宿,借宿怎么能用心经营?看看京东跟淘宝,自己的孩子培养起来用心多了,淘宝还能挣钱,Vmall如果做成内部平台,没有收入,怎么能做好呢?
Vmall只是渠道中电商界面的一个环节。其他责权不清、大锅饭的地方很多很多。
比如,天猫华为旗舰店,huawei.tmall.com, 你上去后发现竟然是荣耀的旗舰店。华为的天猫旗舰店呢?一搜索,发现一个huaweistore.tmall.com。 用户嘀咕起来了,哪个是真的呀?会不会是冒牌的?荣耀和华为,自己会用心经营这两个店吗?
前两年的新闻了,一个假冒华为官网,愣是做了几千万生意,好夸张呀。
据说,线下渠道的的撕扯也开始了。
除了渠道,在产品上的尴尬不遑多让,“这个99的荣耀路由器怎么跟那个149的华为路由器长得这么像?!”“这个999的荣耀平板,跟那个1499的华为平板到底啥区别?配置完全一样呀!”“这个华为手机跟那个荣耀一样呀,贵这么多,不划算,买OPPO吧” “新出的这个华为儿童手表跟那个荣耀儿童手表啥区别?怎么贵200多块呀?”
背后是夹在“Huawei”和“荣耀”中间难做人的产品线和研发。
两个连体兄弟正撕扯着,冲上来一对OV双胞胎,噼里啪啦……,嘿嘿
华为的平台体系,也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左右逢源,用不好,相互牵制,都发不出力。
一个“Huawei”品牌能通吃所有用户吗?如何充分发挥好荣耀的力量?
品牌具有定位和身份属性,要想高中低通吃,其实是很难的。小米今日之“乡非”形象,红米手机“功不可没”;
苹果的5C,投鼠忌器,最后失败收场。
我们是否该痛下决心,动手术、切割连体婴儿了?
过去两年,在市场的成功下,掩盖了很多损失,比如人才流失。
未来,或许可以让荣耀独立门户,闯出一片天地;华为品牌也可以更加清晰、聚焦、发力,一心一意的打造好线下、线上健全的渠道。
是什么导致华为的手机软件还比过不后起的小米和锤子?是IPD问题还是组织结构问题?
基本的功能,没有用心做极致,价值的功能,也没做多少。常用的功能,还总是跟弱智的微软一样,位置变来变去。
比如备份这个功能,一会有云备份,一会没有。后来出了个手机克隆,挺好用,为何不跟备份这个软件整合在一起?为什么要单独安装、不予置?这么多入口,让用户去哪里找?
小细节问题,海了去了,举不胜举,有人评价:“华为手机,总感觉没那么好用,这儿一点瑕疵,哪儿有点别扭”。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有各种视角,比如:部门多,分割严重,比如上面“备份”软件跟“手机克隆”软件,应该就不是一拨人做的,否则不会出现相近的功能没整合在一起,一个预装,一个要自己安装。
再比如:IPD流程长,评审环节多、重,版本升级一次慢。没有互联网企业敏捷、高效。
再比如:山头多,没有一个人对整体负责,揉在一起时就有多种可能性,今天变这样,明天变那样。
再比如:不重视用户,以前销售代表客户,很牛,渠道后端按照客户要求做,做出来还要到客户那里验收;现在没有人代表最终用户了,IPD的驱动源头迷失了,没有人代表客户天天盯着了,最终用户的声音无法高效、有力的形成反馈,闭环驱动IPD。
再比如:Beta测试是否做充分了?Beta机是否优先给了领导而不是测试人员?对于大家反馈的问题,是否优先解决领导的问题,而不是重要的问题?
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结果只有一个,用户评价不高,难用。
是什么导致华为手机中规中矩的形象?决策体系还是组织结构?
华为手机,俗称大叔机、中老年机。反映在外观(ID)上,就是相对保守。P系列相对大胆一点,mate7成功后就抱残守缺了。过于重视性能,在最后平衡时,舍弃外观、保性能,其实mate1的灵魂并未消失,我们还是那波工程师文化的人在主导设计。
荣耀略好,出了个抄苹果的荣耀8。
另,华为的成本体系太高了,同样的产品,投入超级大,人山人海,全耗散在流程里了,要做一个能挣钱的产品,不得不在规格和ID上节省,这里压缩,那里扣,最后就是牺牲了产品竞争力。
在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说NO的流程体系里,创新就更难了,如果不设置一个独立的创新组织,恐怕难以打破窠臼、实现大的突破,颠覆性的创新就更难了。
要打破魔咒,设置体系外循环的创新组织也许是条路。
要卖华为手机,你得有资格
这几年华为手机有了点名气,想代销华为手机的门店、柜台多了起来。但是,一般人我们是不待见的,不在公司名单里的,对不起,没办法支持。买手机、七拐八拐,总还能找到个优购码,但是想卖华为手机,难度可大了。曾经尝试帮人打听过,或者因“某某市已经有两家华为专卖店了,没法开第3家”或者“资本太少、店面太小,实力不够格”,以后再有人找上门来问,一概回绝。当时感觉公司很规范呀,管理这么严,挺牛x的。没成想,现在回老家,满大街都是OV店面,连村里都是。现在没人找我问代理华为手机的事了。
门店是企业的最末梢,反映了一个大企业的运作活力,去门店里转转,一下子就能体会到企业的活力。
看到评论里不止一人反映,去华为门店逛,跟去运营商的网点、政府办事大厅差不多,苹果也许也是这样的,但是OV却不是,促销员活力四射。
手机说得多了点,其实,如果把上面的主语从“手机”换成“穿戴”“平板”,命题和答案并无二致,只是用手机的人多,大家读起来更有感觉,并非厚此薄彼或者本位主义。
一个大企业,最容易犯的就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人浮于事,偏偏消费电子产品,是个海鲜产品,从来没有一招鲜,如果反应慢,是很容易被淘汰的。华为在电信设备上积累的经验和组织,对于安全的、低风险的做事,是很有帮助的,但对于消费电子产品,效率、责任、成本,跟大企业管理体系是有一些冲突的。比如整个终端公司,谁对产品端到端负责、而且享有对等权力?恐怕只有余总一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手环,也是跨体系、跨部门的。在这样的框架下,如果不强化责任和权力的对等和效率,就必然是开不完的会、扯不完的蛋,成本高昂,产品中庸。
手机牵引的华为终端还在快速增长,我们踌躇满志,去年底喊出了千亿的口号,一转头,OV的挑战却已到来。OV也许是短暂的痛苦,但我们如果不彻底反思、变革,谁能保证我们不变成欢呼中出海的泰坦尼克呢?
偶然的成功比失败更可怕,不为浮云遮望眼,在一个各领风骚只几年的行业里,唯有不断地自我否定、持续战胜自己,打造有活力、自我更新型组织,或许才可能多给家人挣点钱、挣点闲。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