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人脸识别分析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需要高性能的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原因。
并简单介绍了Blackfin处理器的特点,指出正是由于Blackfin处理器的这些特点,使得该处理器非常适合作为嵌入式系统中的计算核心,以便将人脸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移植到嵌入式系统。
引言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指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别认证的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包括采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如人脸、指纹、虹膜、静脉)进行的身份认证技术和利用后天形成的行为特征(如签名、笔迹、声音、步态)进行的身份认证技术。与传统的身份鉴定手段相比,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鉴定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不会遗忘或丢失;(2)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或被盗;(3)“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可用。正是由于生物特征身份识别认证具有上述优点,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认证技术受到了各国的极大重视。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目前,常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所用的生物特征有基于生理特征的如人脸、指纹、虹膜,也有基于行为特征的如笔迹、声音等。下面就这些常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作一简单介绍。
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作为一种基于生理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与目前广泛应用的以密码、IC卡为媒介的传统身份认证技术相比,具有不易伪造、不易窃取、不会遗忘的特点;而人脸识别与指纹、虹膜、掌纹识别等生理特征识别技术相比,具有非侵犯性、采集方便等特点。因而人脸识别是一种非常自然、友好的生物特征识别认证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包括图像或视频中进行人脸检测、从检测出的人脸中定位眼睛位置、然后提取人脸特征、最后进行人脸比对等一系列相关的技术。
最早的人脸识别系统建成于20世纪60年代,该系统以人脸特征点的间距、比率等参数作为特征,构建了一个半自动的人脸识别系统。此时的人脸识别研究多集中于研究如何提取特征点进行人脸识别,如人脸特征器官(眼角、嘴角、鼻孔)的相对位置、大小、形状、面积及彼此间的几何关系等。由于这些特征点难以准确定位、鲁棒性差,因而采用这些方法的人脸识别系统的性能都很低。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脸识别技术出现了基于面部图像的方法。与基于特征点的方法相比,基于面部图像的方法不是提取人脸特征器官这一高层特征,而是将人脸作为一个图像整体,从图像中提取反映人脸特性的特征如DCT变换特征、小波特征、Gabor特征等等。基于面部图像的方法由于利用了更多的底层信息,以及统计模式识别方法的引入,使得这类方法具有非常高的识别率和非常好的鲁棒性。由于基于面部图像的人脸识别算法具有很高性能,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推广人脸识别技术的厂商,如国内的北京海鑫科金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外的L1ID等。
为了评测基于面部图像的人脸识别算法的性能。美国ARPA和ARL于1993年至1996年建立了FERET数据库,用于评测当时的人脸识别算法的性能。共举行了三次测试FERET94、FERET95、FERET96。FERET测试的结果指出,光照、姿态和年龄变化会严重影响人脸识别的性能。
FERET的测试结果也表明了基于面部图像的方法的缺点。人脸是一个三维非刚体,具有姿态、表情等变化,人脸图像采集过程中易受到光照、背景、采集设备的影响。这些影响会降低人脸识别的性能。
为了克服姿态变化对人脸识别性能的影响,也为了进一步提高人脸识别性能,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研究者开始采用基于3D的人脸识别算法。这些算法有的本身就采用三维描述人脸,有的则用二维图像建立三维模型,并利用三维模型生成各种光照、姿态下的合成图像,利用这些合成图像进行人脸识别。
2000年后,人脸识别算法逐渐成熟,出现了商用的人脸识别系统。为了评测这些商用系统的性能,也作为FERET测试的延续,美国有关机构组织了FRVT2000、FRVT2002、FRVT2006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人脸识别错误率在FRVT2006上下降了至少一个数量级,这种性能的提升在基于图像的人脸识别算法和基于三维的人脸识别算法上都得到体现。此外,在可控环境下,虹膜、静态人脸和三维人脸识别技术的性能是相当的。此外,FRVT2006还展现了不同光照条件下人脸识别性能的显著提高,最后,FRVT2006表明人脸自动识别的性能优于人。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作为国内唯一参加FRVT2006的评测的学术机构,其人脸自动识别性能优于人类。
FRVT2006为人脸识别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人脸识别中光照、年龄变化依然对人脸识别性能有很大影响,二维人脸识别的性能不比三维人脸识别差。
指纹识别
指纹识别技术是指通过比较不同人指纹中的特征点不同来区分不同人的身份。指纹识别技术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对指纹图像进行预处理;提取特征值,并形成特征值模板;指纹特征值比对。
指纹图像预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噪声干扰的影响,以便有效提取指纹特征值。常用的预处理方法有图像增强、图像平滑、二值化、图像细化等。
特征提取的目的就是从预处理后的指纹图像中,提取出能够表达该指纹图像与众不同的特征点的过程。最初特征提取是基于图像的,从图像整体中提取出特征进行比较,但该方法的精度和性能较低。现在一般采用基于特征点的方法,从图像中提取反应指纹特性的全局特征(如纹形、模式区、核心区、三角点、纹数等)和局部特征(如终结点、分叉点、分歧点、孤立点、环点等)。得到特征点后就可以对特征点进行编码形成特征值模板。
指纹特征值比对就是把当前获得的指纹特征值与存储的指纹特征值模板进行匹配,并给出相似度的过程。
虹膜识别
虹膜相对而言是一个较新的生物特征。1983年,Flom与Safir申请了虹膜识别专利保护,使得虹膜识别方面的研究很少。1993年,Daugman发表了关于虹膜自动识别算法的开创性工作,奠定了世界上首个商业虹膜自动识别系统的基础。随着Flom和Safir专利在2005年的失效和CASIA及ICE2005中虹膜数据集的提供,虹膜识别算法的研究越来越蓬勃。ICE2006首次对虹膜识别算法性能进行了测试。
虹膜识别中需要解决如下两个难点问题:一是虹膜图像的获取,二是实现高性能的虹膜识别算法。
生物特征识别产品的发展趋势
生物特征识别产品逐步从单一PC处理,转变为分布式计算。用独立的前端独立设备来完成生物特征的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和比对,而用中心PC或服务器完成与业务相关的处理。阐述这种方式较之传统方式的优点~ 由于前端采用嵌入式设备,因而自然提出了对数字信号处理器的要求。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对数字信号处理的挑战
为了获得更好的性能,研究者们从算法上、应用厂商从应用上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进行改进。这些算法根据不同生物特征的特点,采用新的数学模型,有效解决了现有算法的不足,使得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性能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数学模型,较之以往的模型更为复杂,计算量更大。为了能够有效的在数字信号处理器上实现这些算法,要求数字信号处理器有更强的处理能力。我们下面结合人脸识别具体说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对数字信号处理的挑战。
传统数字信号处理中核心算法之一就是傅立叶变换,该变换在通信、图像传输、雷达、声纳中都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傅立叶变换的计算量太大,即使采用计算机也很难对问题进行实时处理,所以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运用。直到傅立叶变换的快速算法即快速傅立叶变换发现后,傅立叶变换的运算量大大缩短,从而使傅立叶变换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使得在数字信号处理器上实现傅立叶变换成为了可能。
尽管傅立叶变换对数学、物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对于大多数应用例如人脸识别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说人脸图像中,眼睛所含有的信息较其他部分对识别而言非常重要,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提取出眼睛这部分重要的信息,并尽量降低不重要的信息对识别的影响。这就需要对人脸图像进行局部分析。然而,傅立叶变换无法进行局部分析,使得傅里叶变换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很有限。
为了提高性能,研究者将数字信号处理领域中新的复杂的变换如Gabor变换、小波变换引入人脸识别中,采用这些变换进行局部分析,提取出对人脸识别有用的特征,从而大大提高了人脸识别的性能。然而,Gabor变换和小波变换的计算量较之傅立叶变换而言非常大,为了在嵌入式设备上实现人脸识别系统,需要高主频、高性能的数字信号处理器来实现,这就对数字信号处理器的设计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
从应用角度而言,为了良好的交互性,在实现人脸识别系统时,要求实时实现从视频采集到人脸识别全过程完成(或者至少在1~2秒钟内实现),否则,给人的感觉就不自然、不流畅。因而,从良好的交互性角度而言,在嵌入式设备上实现人脸识别系统需要高性能的数字处理器。
ADI公司的Blackfin系列处理器是一类专为满足当今嵌入式音频、视频和通信应用的计算要求和功耗约束条件而设计的新型 16~32 位嵌入式处理器。Blackfin 处理器基于由 ADI 和 Intel 公司联合开发的微信号架构(MSA),它将一个 32 位 RISC 型指令集和双 16 位乘法累加(MAC)信号处理功能与通用型微控制器所具有的易用性组合在了一起。 这种处理特征的组合使得 Blackfin 处理器能够在信号处理和控制处理应用中均发挥上佳的作用—在许多场合中免除了增设单独的异类处理器的需要。该能力极大地简化了 硬件和软件设计实现任务。
目前,Blackfin 处理器在单内核产品中可提供高达 756MHz 的性能。Blackfin 处理器系列中的新型对称多处理器成员在相同的频率条件下实现了性能的翻番。Blackfin 处理器系列还提供了低至 0.8V 的业界领先功耗性能。对于满足当今及未来的信号处理应用(包括宽带无线、具有音频/视频功能的因特网工具和移动通信)而言,这种高性能与低功耗的组合是必不可少的。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