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关于第三类存储技术的分析和破解数据存储难题的作用

lC49_半导体 来源:djl 作者:沁园 2019-09-02 16:45 次阅读

当今的电子产品想要存储数据,无非是通过两类途径:第一类是易失性存储,例如计算机的内存,掉电后数据会立即消失;第二类是非易失性存储,比如人们常用的U盘,在写入数据后无需额外能量可保存信息10年。

然而,这两类存储技术各有各的问题。易失性存储速度快,但是保存期限短。非易失性存储虽能满足数据存储年限的要求,可写入速度却足足慢了几千倍。

针对这一难题,复旦大学张卫、周鹏团队利用颠覆性的二维半导体器件,开创了第三类存储技术,让“写入速度”与“非易失性”二者兼得,相关成果以《用于准非易失应用的范德瓦尔斯结构半浮栅存储》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杂志。

比U盘快一万倍,数据有效期可私人订制

相信许多人都被U盘或移动硬盘“锻炼”过耐心,这是因为传统的非易失性存储技术需要几微秒到几十微秒才能把一单位的数据保存下来。相比之下,易失的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只用几纳秒就能做到(1微秒=1000纳秒)。

►图. 用于准非易失应用的范德瓦尔斯结构半浮栅存储。刘春森博士生和周鹏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张卫教授和周鹏教授为通讯作者。

而此次,复旦大学研发的新型电荷存储技术已经可以达到10纳秒的数据写入速度。这意味着,其传输速度比普通U盘快了近乎一万倍,数据刷新时间也是内存技术的156倍。与此同时,数据在写入之后保存年限非常久。即使无外界能量输入,信息也可以保存最多10年。不仅如此,数据的存储时长甚至实现了按需定制:人们可以自主设置数据信息在设备中的存储时间,最短10秒,最久10年,过期就自动消失。这些全新特性不仅在高速内存中可以极大降低存储功耗,同时还可以实现数据有效期截止后自然消失,在特殊的保密场景中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二维材料新组合:电子在“开门”与“撞墙”间的艺术

面对如此新颖的第三类存储技术,该论文的评审人也称其为“鬼斧神工”的技艺。那么,这样的成就又是如何实现的?

存储技术时效性的关键,在于对电子的管控。要想传输速度快,就要让电子快速进入。而要想数据保存时间久,就要让电子牢牢锁住。复旦大学研究人员认为,要实现快速、长久的保存,存储材料应当“一部分如同一道可随手开关的门,电子易进难出;另一部分则像一面密不透风的墙,电子难以进出。对‘写入速度’与‘非易失性’的调控,就在于这两部分的比例。”论文作者周鹏介绍道。

为此,他们选择了多种二维材料,堆叠构成了半浮栅结构晶体管。在存储器中,二硫化钼等材料分别用于开关电荷输运和储存,而氮化硼被作为隧穿层,以制成阶梯能谷结构的“范德瓦尔斯异质结(二维材料堆叠后,分子间作用力使其形成的结构)。”正是这几种二维材料全新组合,充分发挥了二维材料的丰富能带特性,将第三类存储技术变为现实。

如人们所知,二维材料发轫于石墨烯的发现。这种材料在平面内存在强有力的化学键键合,而层与层之间则依靠分子间作用力堆叠在一起。同时,它也是一个兼有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完整体系。因此,二维材料在存储技术研发领域有着极大的潜力。

实际上,该研究团队也很早意识到了这一点。在2017年时,他们就已经发现二维材料制作的半导体有许多“奇异新特性”。此次,他们将之前的发现进一步深化,首创了新一代存储技术,这或许在不久的未来会深刻改变人们对数据的储存方式。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半导体
    +关注

    关注

    334

    文章

    26996

    浏览量

    216150
  • 晶体管
    +关注

    关注

    77

    文章

    9629

    浏览量

    137823
  • 数据存储
    +关注

    关注

    5

    文章

    963

    浏览量

    50856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三类表面贴装方法

    ;反面=>滴(印)胶(底面)=>贴装元件=>烘干胶=>反面=>插元件=>波峰焊接 第三类   顶面采用穿孔元件, 底面采用表面贴装元件.   工序: 滴(印)胶=>贴装元件=>烘干胶=>反面=>插元件=>波峰焊接:
    发表于 11-26 17:04

    F28M35共享RAM第二第三类是不是都可以用来两个核之间数据的传递?

    您好!我看了F28m35x手册。对于共享RAM的描述为:分成三类,一各自CPU和DMA访问;一可配置成归属M3或C28;另一是MSG RAM。我想问下第二
    发表于 06-08 17:17

    破解数据存储与管理难题,是浪潮软件定义存储驰骋海量数据时代的关键

    移动互联与人工智能时代,从根本上破解数据存储与管理难题,是浪潮软件定义存储AS13000驰骋海量数据
    的头像 发表于 02-05 13:46 5769次阅读

    复旦大学计划研发第三类存储技术

    为了研发出两种性能可兼得的新型电荷存储技术,该团队创新性地选择了多重二维半导体材料,堆叠构成了半浮栅结构晶体管:二氧化钼和二硒化钨像是一道随手可关的门,电子易进难出,用于控制电荷输送;氮化硼作为
    发表于 06-01 14:24 1211次阅读

    第三类存储技术诞生,二维材料的新异质结构

    第三类存储技术写入速度比目前的U盘快一万倍,数据刷新时间是内存技术的156倍,并且拥有卓越的调控性,可以实现按照
    的头像 发表于 04-16 10:00 5793次阅读

    第三类储存技术 比U盘快一万倍

    际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中,“写入速度”与“非易失性”两种性能一直难以兼得。记者日前从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获悉,该校张卫、周鹏教授团队研发出具有颠覆性的二维半导体准非易失性存储原型器件,开创了第三类
    的头像 发表于 04-24 02:07 4002次阅读
    <b class='flag-5'>第三类</b>储存<b class='flag-5'>技术</b> 比U盘快一万倍

    中芯国际宣布杨光磊博士获委任为第三类独立非执行董事及薪酬委员会成员

    8月7日,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发布公告,宣布自2019年8月7日起,杨光磊博士获委任为第三类独立非执行董事及薪酬委员会成员。
    的头像 发表于 08-08 16:42 2952次阅读

    复旦大学成功研发出第三类新型存储技术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张卫、周鹏团队以《用于准非易失应用的范德瓦尔斯结构半浮栅存储》为题在《自然·纳米技术》在线发表文章,开创了第三类存储技术
    发表于 09-25 11:14 705次阅读

    第三类存储技术存储行业带来了一次技术飞跃

    由国家的复旦大学电子学院的张教授,带领种团队人员,做研发的第三类存储技术,实现了最颠覆性的一次飞跃,开创第三类存储
    发表于 10-09 14:09 681次阅读

    复旦大学成功研发出了新型的存储技术

    近日,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张卫、周鹏团队研发出具有颠覆性的二维半导体准非易失存储原型器件,开创了第三类存储技术,解决了国际半导体电荷存储
    发表于 11-08 11:24 1453次阅读

    第三类存储技术的写入速度将比目前的U盘快1万倍

    国际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中,“写入速度”与“非易失性”两种性能一直难以兼得。
    发表于 12-17 11:29 613次阅读

    复旦大学成功创新研发出第三类存储技术

    据了解,目前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主要有两,第一是易失性存储,例如计算机中的内存,掉电后数据会立
    发表于 01-17 14:41 1478次阅读
    复旦大学成功创新研发出<b class='flag-5'>第三类</b><b class='flag-5'>存储</b><b class='flag-5'>技术</b>

    国内储能市场中主要的三类玩家

        摘要 国内储能市场中主要有三类玩家,第一是储能品牌商,第二为锂电池企业,第三类为从光伏、风电等领域跨界而来的企业。 在全球新能源浪潮下,“新能源+储能”将是能源结构调整战略
    的头像 发表于 02-11 09:33 4172次阅读
    国内储能市场中主要的<b class='flag-5'>三类</b>玩家

    稳压器的三类常见故障

    有关稳压器的知识,稳压器的三类常见故障问题,一是输出电压不正常,一是不稳压,第三类是开机无输出、无电压指示或无启动以及过压或欠压保护,下面具体来了解下。
    的头像 发表于 06-09 17:48 3137次阅读

    数据存储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数据存储对于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整合与共享、智能决策支持、业务模式创新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发表于 02-27 09:29 3265次阅读
    <b class='flag-5'>数据</b><b class='flag-5'>存储</b><b class='flag-5'>技术</b>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