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发布了《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在这里我们就简称为纺织工业十三五规划,其核心内容思想是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为重点,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形成发展新动能,创造竞争新优势,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初步建成纺织强国。
整个规划信息量非常大,涉及到了整个纺织工业的方方面面,我们是搞纺织工业自动化的,当然也不能错过这个规划中所包含的大量的机会。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一个重要的话题是“智能制造”。自从我们国家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以及“互联网+”的系列规划之后,这个词在各个地方出现。当然大家比较熟悉的应用领域都集中在电子消费、3C产品、汽车工业等行业,对于纺织行业搞智能制造,大家多半是比较陌生或者持怀疑态度,因为纺织工业在中国一直是被人看作一个传统行业,甚至感觉有点LOW,与高大上有点不沾边。
说实话,几年前我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只要你到纺织厂去看看就会知道,很多工厂很破旧,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很低,纺织产品品种单一,品质也比较差,工人众多,环境恶劣等等。我参观过手机制造和汽车制造工厂,两者相差甚远,所以我也感觉纺织这个行业与智能制造好像很有距离。但是经过这么几年对行业的深入观察,同时结合这次的《规划》,我感觉纺织工业的智能制造已经出现苗头,但是是否我们真的可以抓住,抓好,落地?接下来我基于自己的一些理解,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抛砖引玉一下。当然本文所讨论的是信息化数据层以下的东西,还是以智能化设备为主,信息化数据层及以上属于另外一个专业范畴,不专业也不好多说。
识别机会
在这几年“智能制造”这个词已经有点被用滥了,其他相关的关键词也是,工业4.0、机器人、物联网……。自从国家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之后,纺织领域开始蠢蠢欲动,特别是有些规模的企业,不管是设备制造商还是纺织终端工厂,都很想搞智能制造,或者跟这个搭点边。所以如果你是搞智能化解决方案的,那么恭喜你,你现在找客户会变的非常容易,遍地是客户,但是这些客户是否真的是你的客户?他们的需求是否是真的需求?
我接触过很多想搞智能制造的客户,但是大部分客户是不清楚自己的需求的,而且一上来就想搞整个工厂的智能化,这些需求和项目基本上很难落地。因为纺织行业的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管理相对粗放,而且当前纺织企业经营状况又不好,往往很容易掉入这个陷阱,投入巨大,没有产出,如果我们真的想在纺织行业搞一点智能化,那学会识别机会是极其关键的,什么才是机会?
我总结了一下:
第一:单机提高设备智能化水平,提升效率、降低人工、提升品质、满足产品工艺多样性为大机会。
第二:几台机器实现工艺连续化,缩短流程,提升效率、降低人工、提升品质、满足产品工艺多样性为中机会。
第三:整个纺织工艺流程实现工艺连续化,缩短流程,提升效率、降低人工、提升品质、满足产品工艺多样性为小机会。
看完这个总结,肯定有人会反对,怎么第三个最高大上的整厂智能化是小机会,反而在单机上搞搞才是大机会呢?因为智能制造是跟目前我们国家的纺织工业制造和管理水平强耦合的东西,前面已经提到我们国家的纺机设备自动化水平相对低下,管理相对粗放,你越超前,越容易失败。其实纺织制造业当前的核心需求都基本围绕提升效率、降低人工、提升品质、满足产品多样性来展开的,单机是如此,整厂也是如此。单机实施起来难度相对小,需求相对明确,关键是企业投入产出也快,投入产出比对企业来说也算的更清楚,在当前纺织行业形势的大背景下如何选择也就非常清楚了。所以如果我们要搞好中国的纺织智能化,先关注单机智能化,把单机的水平先提升起来。
循序渐进
我先分享一个我自己亲身的案例。曾经有一个纺织行业产值千亿的公司找到我们,说是要搞工厂智能化,要装机器人,很迫切。但是我们去参观他们的工厂,发现设备自动化水平都非常低下,甚至大部分连个变频器都没有,在这种状况下要搞工厂智能化,基本就是空谈了。所以我们先建议客户从单机上提升设备的自动化水平,所以这里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如果把中国的纺织工业按机械化、机械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智能化四个阶段来划分的话,我们国家的纺织工业大部分处于机械自动化和电气自动化之间,甚至有一大部分是机械自动化的水平。按照工艺发展的客观规律,机械自动化是很难直接跨越到智能化的,甚至一个工厂的生产工艺过程中,有些设备是机械自动化,有些设备是电气自动化,那你就很难在整个工艺过程实现智能化。
所以我们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把设备的自动化水平提升,让设备实现电气自动化,工艺自动化,提升工厂的自动化水平,这个过程必须要走。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循序渐进的概念,我以化纤倍捻来展开分析如何从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化的过程。
当前的化纤倍捻设备非常集中,基本上是310为主,大部分连变频器都没有,所以能耗高、用工高、产品单一、品质一般,产能也低。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直接上智能化车间搞自动化上下料,自动化包装转运等,很容易失败。因此首先应该在单机上实现节能改造,把设备的能耗降下来,然后对设备的卷绕和成型做成电子化,提升产品品质和多样性的需求。同时电子化之后设备效率和故障率也能大大降低,甚至由于纱线成型品质提升,还可以省下纱线二次处理的工序。关键是单机自动化水平提升之后,设备的所有数据都有了,这样再设计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就有了设备大数据的支撑,机器人上下料的节拍设计,工作调度,包装转运,这些事情就可以干。不然即便你装了很多传感器在设备上实现了所谓的智能化,本身没有对工厂的核心竞争力有任何提升,那对于用户来说,就变成得不偿失的事情了。
入乡随俗
上面讲到循序渐进和跨界融合强调的是实现纺织智能制造前应该做的事情,那如何去实施去做呢?智能制造设备说破天它还是一种设备。纺织行业的设备有很多典型的特点:成本要求低、使用要简易、设备要稳定、耐环境适应性高、大批量制造等特点,所以纺织行业的传统设备大部分是经过长期迭代才到现在这个局面的。而且大部分的设备都是老外在自己的国家走了几十年了,才到中国来,加上我们也是站在人家的肩膀上国产化的,所以相对来说这种问题考验的不够严峻。
但是智能化的设备及解决方案,它是一个新的东西,加上中国纺织工业制造的环境特点,大部分是完完全全是没有太多参考的。就比如细纱机的落纱小车,完全是中国特色的东西,未来这种中国特色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但是使用环境、使用者对他们的要求跟传统的纺织设备是一样的,这个就对本身在这个行业内的公司转型进入这些领域一个大的考验。加上如果在纺织之外的人融合进来,再拿其他行业的设备制造理念搬到纺织行业来,考验就更加严苛。我接触过很多之前做过其他行业智能制造设备现在开始进入纺织行业的公司,他们说的最多的是,纺织行业的设备要求真是“变态”,成本要低、耐环境要好,工艺融合深、操作要极其简便、设备稳定性要求很高,对于习惯了其他行业把智能化设备当做高大上的东西的公司来说甚是不习惯。因为他们之前的设备习惯了用最贵的部件、最好的环境、最专业的操作员。看来要真正入乡随俗,真正让多方参与者理解并认同纺织行业的需求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中国纺织十三五规划,是在当前纺织行业内外部压力的大背景之下发布的,这个涉及到十几亿甚至海外几十亿人口的基本民生行业,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型的时期,增品质、提品质、创品牌,无不体现出中国纺织工业走向高端的决心和信心,中国特色的纺织智能制造,也许会在这个转型期,出现一个庞大的市场机会,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走向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关乎着人类的“温暖与幸福”,我们任重道远。
-
机器人
+关注
关注
211文章
28471浏览量
207380 -
自动化
+关注
关注
29文章
5588浏览量
79378 -
智能制造
+关注
关注
48文章
5572浏览量
76383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