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电源管理相关的应用,想不遇到器件损坏的状况是不可能的事情,虽然谁都不想这样。我做电源管理器件的FAE已经有15年时间,遇到这样的状况已经不计其数,我的同事们也都如此,常常处于忙碌的状态。很多客户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都会希望得到一份详细的分析报告,把损坏的样品送回原厂分析成为很多客户的第一选择,但我常常对此表示反对,总是主张要在第一现场就把问题处理掉,但是送厂分析的状况还是会经常发生,而且有很多的结论都是EOS。这样的状况发生多了,自己都会有情绪,难道就不能给点别的理由吗?为什么总是EOS?这种情绪不仅会在我的身上出现,其他人也会有。
这里说的情绪不是好的情绪,否则也就没有必要拿来说了。我们厌倦EOS这一结论,只是因为它太标准化了,而且老是出现,但要想知道是为什么,却又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要如何应对,这才出现了厌烦的心理。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知道它是怎么回事,那么这一结论就能给我们指明方向,知道要如何下手。心里跟明镜似的,哪里还会有情绪呢?
EOS的定义
EOS是英文Electrical Over Stress的首字母缩写,其意为电气过应力 ,意思就是有过高的电压和/或电流信号加到了受试对象上,它受不了了,被损坏了,所以说“过”了。
EOS的发生和危害
要生成EOS可以有三种方法:高电压,大电流,高电压+大电流。
高电压很容易生成,而且很容易被看到,我们的万用表、示波器经常都在为我们提供这样的信息,要测量起来也最方便,因而很容易被感知到。高压带来的危害常常是击穿,因为它在受试物的内部形成了高压电场,物质分子可以因此而被极化撕裂,然后再形成大电流通路,发热,甚至燃烧,直至被彻底损毁。
大电流流过物体的时候,常常也伴随着发热,因为电阻在一般物质中总是存在的,而I2R的结果就是热量,它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这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能够承受无止境的发热的,所以大电流的危害常常也是很大的。
如果把这两者在结合在一起,高热量是自然的结果,危害就不再细说了,说起来都是泪啊!
根据欧姆定律,I=V/R,R通常是负载的特性,电压是外加的应力,它们的结合才有了电流,它是一个结果,所以,我们关注的重点常常是在电压上,管好了它,很多问题也就避免了。
电源IC保护自己的方法
当过高的电压加到IC端子上的时候,它很容易就损坏了,而这种机会又很容易发生,例如静电放电就会随时遇到,所以IC都会在大多数对外连接的端子上预设静电放电单元,如下图所示:
这是一颗Buck转换器IC,它的VIN、EN、FB和GND之间以及BOOT和SW端子之间都设计了ESD保护单元,可在这些端子上出现较高的电压时导通将过高的电压限制住,避免它们被过高的电压应力损伤或损坏。
再来看看下面这颗IC,它的型号是RT9746,是一颗过流过压保护IC,它容许6.2V~14.5V(可选)的电压经过它通向负载,并在超出时关断以保护系统不受伤害,并能承受最高达100V的电压冲击,这是因为它的输入端内加入了可以将输入电压钳位在30V的功率TVS。
假如端口上出现了如下图所示的80V电压冲击:
由于有RT9746的存在,这个高压信号就变成了下面的样子,对芯片的危害可能性已经大大地降低了。
来看看它的内部框图,我们可以看到内部TVS的存在,它位于VIN和GND_PTVS端子之间。
如果我们再回到Buck转换器上,并对型号为RT7285C的器件的VIN和GND之间的ESD保护单元进行测试,我们将可以看到它的钳位电压位于25.5V上:
而按照规格书,该器件的推荐工作电压最高为18V,容许出现在该处的最高电压为20V,这些参数在规格书中表示如下:
实际上,每个IC端子的ESD保护单元的钳位电压都是高于其容许的绝对最高额定电压的,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在实际工作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只能将低于推荐最高工作电压的电压施加到端子上,只有在很特殊的状态下才可以让电压高到绝对最高额定电压处。一旦电压太高进入ESD元件钳位保护区,ESD元件就会被触发,电流就会进入其中并被导入到地,这些能量就不能被正常使用而是被消耗掉了。在电压更高的地方则是器件的制程和设计容许的极限,是绝对不能被触及之处,高到那里的电压将直接将器件击穿损坏,再也没有回环的余地了,但是只要还有ESD元件存在,器件的击穿区就不会被触及,因为电压被ESD元件钳位了,这也正是ESD元件存在的意义。
ESD电路模型和ESD过程
ESD是Electro-Static Discharge的首字母缩写,意为静电放电。静电的出现非常容易,它们常常积聚在物体的表面,这样的表面与相对电极之间的电容极小,因而形成很高的电压。一旦有机会形成回路,这些静电荷就会移动以实现电中和,其放电过程会非常快速,因而可以在瞬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用于模拟这样的静电放电过程的最常用模型是人体模型,它是先将一个100pF的电容充电至某个电压如2kV,然后再通过串联一只1.5kΩ的电阻对受试元件进行放电,以此检查该器件是否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其电路模型和实验中的放电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中的DUT即为受试元件,其中的ESD Cell即是我们上文所说的ESD单元,它起着泄放来自电容C1中的电能的任务。
对于2kV的静电测试来说,电容中储存的电荷总量约为0.2µC。假如受试元件中的ESD单元的钳位电压为27V,电荷释放过程在此单元中留下的能量约为27V x 0.2µC =5.4µJ,它们将在ESD单元中转化为热量并使其温度上升。很显然,器件的封装将起到热均衡的作用,此放电过程生成的热量将通过封装传播到周围环境中,并最终稳定在某个程度上。
EOS的发生
假如上述的ESD现象呈现为更高的电压、更大的电容、更高的钳位电压,我们将发现最终落在ESD单元上的能量将更大,使得器件的封装根本来不及将太多的热量散发出去,ESD单元将因过高的温度而损毁,这就构成了EOS事件,与上述的试验并无本质的差异,仅仅是量变带来了质变而已。
EOS现象的演示实验
在上文的测试RT7285C VIN端ESD单元的钳位电压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钳位电压位于25.5V处,流过的电流则被限制在100µA x 10 = 1mA以内,由于电流很小,最大的功耗只有25.5mW,器件是安全的。下面的演示将电流限制增加,器件就将变得不再安全了。
当电流限制为40mA时,ESD单元进入了钳位状态,但还没有失效;当电流限制被进一步放大以后,器件就失效了,这种失效是无法挽回的。
这些测试都是在Curve Tracer也就是测量电压、电流关系的图示仪上进行的,有的人可能不习惯,下面我们用示波器来看看。
热量的累积和释放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们可以用可变的电流脉冲宽度来看ESD单元的承受能力,这样就有了下面的测试方法:
当可变宽度的脉冲信号被施加到Q2的基极时,Q1将输出与之对应的电流脉冲,连接在受试元件上的示波器将记录下ESD单元上流过的电流和形成的电压。当ESD单元因过多的热量累积而损坏时,测得的电流将增加而电压将下降,这就表示ESD单元已经损坏了。
这个图表示的是持续时间为7µs的197mA电流脉冲流过ESD单元,它安然无恙。
这两幅图显示的是持续时间为6.2µs的268mA电流脉冲和持续时间为11.1µs的175mA电流脉冲使ESD单元被击穿损坏了。
这样的三组数据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事实,造成损坏的原因不是电流的大小,是电流的时间累积,而电压一直都没有变化。
如果我们将波形在时间上展开来看,将看到被击穿以后的ESD单元只有很低的电压可以呈现:
如上图,击穿以后的电压大约为3V。如果这样的器件在电路中被损坏,那就意味着将有大电流流过它,最后会发生什么危险就很难判定了。
EOS发生以后的器件是什么样子呢?看看下图大概能发现一些端倪:
从放大以后的图形上可以看到,ESD单元所在的地方出现了高温灼烧后的痕迹,与之邻近的上桥MOSFET开关区域也出现了损伤。总体来说,这算是很小的伤害,因为这是在受控的条件下发生的,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伤害可能就是多种多样的了,有的会惨不忍睹,不信的就来欣赏一下下面这幅图吧:
当原厂的工程师拿到这样的东西的时候,解剖的结果通常也就是如此,他能看出来是受到EOS攻击了,但却很难看出这个EOS是如何发生的,于是乎事情又要回到原点,我们需要在现场去探索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就是很多FAE在做的事情,也是作为一个应用工程师需要去研究的。
-
示波器
+关注
关注
113文章
6267浏览量
185368 -
脉冲
+关注
关注
20文章
892浏览量
95673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