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正在从资源的竞争转变为技术的竞争,各个国家都把技术转化的问题放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产学研一体化”是以科技作为生产力的最高体现,更是科教产业改革的突出成果,思必驰是中国“产学研一体化”应用成功的模范代表。
2019年5月31日20点,CCTV-2《经济半小时》聚焦中国科研自主能力,播出《科技成果转化有“真经”》,介绍了思必驰的“产学研一体化”之路和其背后的故事。
《经济半小时》探究思必驰科技实力
思必驰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成立了人机交互联合实验室,携手苏州市政府成立上交大-苏州智研院,思必驰不仅用科技力为企业赋能,更用产业成果反哺科研,为我国AI科技发展助力。
科研与产业之间的双面人生
产学研一体化作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结合的产物,离不开跨领域人才的建设和贡献,站在思必驰“产学研一体化”身后的便是思必驰的创始人/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交大苏州智研院执行院长俞凯。
节目中,俞凯教授表示自己去年在大规模的数据计算上花费的钱便超支了100万,科研经费超支问题成为不少科研专家面对的难题。
科研需要经费支持和成果市场转化,而企业需要科技助力,所以作为具有“双重身份”的俞凯教授在国家政策和上海交大的支持下,对上海交通大学和思必驰的产学研一体化进行了规划,双方在2015年签订了专利许可协议。
图 思必驰苏州总部与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
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便是一个产学研于一体的孵化平台,后来俞凯成功的运作经验,俞凯被任命为上交大苏州智研院执行院长,帮助其他老师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让科技研发“学以致用”。
以AI为第一生产力
思必驰非常重视科技研发能力,由于在2015年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了专利许可协议,将上海交大的科研专利融为企业科研的一部分,在专业AI科研机构的聚力下,思必驰始终保持着行业的先进性。
在节目中,俞凯向记者演示了多项采用了思必驰语音方案的产品,目前思必驰拥有智能车载解决方案、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机器人/玩具解决方案、智能电子、可穿戴解决方案等等......这些智能产品及方案背后集成了中国最新的语音交互技术。
图 思必驰展厅产品
AI语音技术离不开科研实验的支持,思必驰为AI语音科研工作提供完备的实验设施,俞凯表示在之前由于条件所限,实验室一般只能进行“仿真模拟实验”,如今有了设备支持,AI语音科研项目进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思必驰在对科研项目投入大量资金和物质进行研发的同时,提供的知识产权转化费用每年也在为上海交大创造新的经济收益,携手上海交通大学孵化更多科研成果。
反哺科研,孵化多项科研成果
除了产品解决方案,2019年年初,思必驰推出AI语音芯片TH1520,即将量产。节目中,俞凯表示,思必驰AI芯片具有低功耗、高集成、快对接、低成本等特点。思必驰在AI算法上的深耕与创新,在泛物联网领域的大规模落地,这让思必驰更加了解AI算法的本质以及用户的真实需求,从终端到芯片,技术渗透和产业赋能的实力不断提升。
目前,思必驰拥有近700项知识产权、400项发明专利,2019年年初获批博士后工作站分站;重点参与9项国家级项目,12项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在车载后装、智能音箱、知识机器人等方面处于市场占有率第一位置,数千万用户通过思必驰自然语言交互方案,实现了与智能终端的互动交流。
“双重身份”的俞凯教授,承载着科学家的梦想和企业家的精神,不断探索AI语音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的更多可能;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思必驰,也将继续秉承着对科学的敬畏,凝心聚力、脚踏实地,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推动企业高效发展,为我国AI科技发展助力。
-
机器人
+关注
关注
210文章
28241浏览量
206666 -
智能家居
+关注
关注
1926文章
9523浏览量
184429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1文章
46915浏览量
237715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