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两年前谷歌ATAP展示了酷炫的Project Soli,而特斯拉也开始使用毫米波雷达作为防撞探测雷达,越来越多的软硬件开发者将目光投向了mmWave(毫米波)雷达技术。
利用Soli操控移动设备的演示
Soli是一项运用微型雷达监测空中手势动作的新型传感技术。这种特殊设计的雷达传感器可以追踪手部的运动,然后将采集到的mmWave雷达回波信号进行演算处理后,识别成一系列交互手势,以控制可穿戴和手持设备。这项传感技术的硬件基于英飞凌mmWave收发芯片,识别算法与软件则由谷歌负责编写,两家公司深入合作,联手对Soli技术进行个人消费类电子应用的商业化开发。
其实运动识别与追踪的解决方案已存在许多,比如光学成像、红外线、超声波、激光等等,与这些方案相比,mmWave方案优势非常明显,因此适用范围非常广阔:
在室外环境下,红外线干扰严重,依赖红外线追踪运动的解决方案可靠性不佳,而mmWave则几乎不会受到红外线干扰;
与光学成像方案相比,mmWave方案所需处理的数据较少,从而能够间接降低功耗、提高分辨率,且在低光亮环境下mmWave方案依然适用;
受惠于多普勒效应,mmWave方案依靠简单的计算就能轻松获得物体的运动方向与速率;
mmWave具有一定穿透力,即使受到轻微遮挡,也能很好完成运动识别与追踪的工作。
由于具备上述优势,越来越多运动识别与追踪应用开始偏向采用mmWave解决方案,而这些应用又反过来推动mmWave解决方案逐步迈向成熟。来听听英飞凌电源管理及多元化市场部--射频及传感器部门亚太区总监Jeffrey Mai的专业分析。
英飞凌电源管理及多元化市场部--射频及传感器部门亚太区总监Jeffrey Mai
硬件具备,只欠算法东风
英飞凌的mmWave雷达产品种类丰富,除了前面提到的谷歌Project Soli采用的60GHz方案外,还提供24GHz与77GHz方案。受无线信号衰减的影响,在信号发射功率一定的情况下,毫米波雷达频率越高,其探测距离越短。
拿英飞凌的24GHz雷达与60GHz雷达举例,24GHz雷达的探测距离最短可达到0.6~1m左右,而60GHz雷达的探测距离一般在2~3cm,当然探测距离跟天线设计也息息相关。不过60GHz雷达的分辨率要优于24GHz雷达,且尺寸较小。
24GHz方案与60GHz毫米波雷达方案对比
而根据探测距离与分辨率的不同,不同频率的方案针对的应用场景有所区别。如在安防或智能家居的应用场景下,只需监测室内有无物体运动,却对监测范围的要求较高,便适合采用24GHz雷达方案;而类似Soli的应用则需要追踪手部的细微变化,这对雷达分辨率的要求相当高,因此适合采用能追踪物体细微变化的60GHz方案。
mmWave的频率范围相当宽广(从30GHz到300GHz都被定义为mmWave),虽然不同mmWave雷达方案间的频率落差巨大,但其硬件架构却是相似的,假如不考虑对mmWave信号进行大量处理,只需DSP与Transceiver相配合,就能构成最简单的mmWave系统。不过假如要对信号进行大量处理,再考虑到不同应用场景的具体需求,最终的硬件组成千变万化。
24GHz收发芯片BGT24MTR11与XMC4200组成的mmWave系统
mmWave雷达其实并不是一项新兴技术,它已在航空与国防领域发展多年,硬件方面趋于成熟。不过把原有技术移植于它用,其挑战也随之浮现:在全新的应用场景下,需要重新定义信号并架构协议。“直白来讲,硬件或许还是那套硬件,但软件已不是那套软件了。这正是为什么Soli要由两家公司连手开发的原因——谷歌搭建应用场景并探索信号处理的算法,英飞凌则根据谷歌的需求调整芯片以配合,”Jeffrey表示。
Jeffrey表示,虽然mmWave雷达的应用场景有很多,但眼下还没有办法用某种统一算法来涵盖所有,只能根据不同应用场景来开发专用的算法,因此mmWave雷达要大范围应用还存在不小门坎。不过随着算法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mmWave市场会越来越大,预计三到五年之内,mmWave雷达应用的成功案例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英飞凌希望能与更多的应用客户合作,将这一时间提前。
英飞凌在mmWave收发器与DSP的研发上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能为不同应用场景提供完善的硬件支持。不过面对来自算法的挑战,英飞凌依然需要与客户、合作伙伴携手共进,互相配合推敲打磨出最终的解决方案。
各领域应用含苞待放,24GHz有望加速先行
前文提到,越来越多的运动识别与追踪应用在考虑采用mmWave雷达解决方案,而按照不同性质,Jeffrey将这些新兴的mmWave雷达应用目标领域主要划分成了汽车、工业、可穿戴与手持设备三大类型。
工业
工业应用一直是英飞凌的强项,mmWave雷达在工业方面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尤其是24GHz雷达。目前mmWave雷达的工业应用以24GHz为主流,少数应用场景会采用60GHz雷达。
英飞凌60GHz雷达芯片大小与手指对比
从全球案例看来,目前mmWave雷达在工业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室内 / 室外照明
智能街灯
无人机 / 多轴飞行器
安全应用
在建筑与智慧家居方面,mmWave雷达可用来监测雷达附近有无生物活动,进而调节室内外的照明,或者其它电器的开关,如空调、电视等;
mmWave雷达对节约用电也有所贡献,智能街灯系统采用它监测街道车流与行人情况,以此调节街灯明暗,减少公共用电支出,同时安装在路灯上的mmWave雷达所收集的昼夜街道资料对城市规划大有说明;
而在高空穿梭的无人机则利用mmWave探测周遭360度的情况,防止遭遇意外碰撞,这与汽车的防碰撞应用类似;
mmWave雷达还可用于辅助生物识别等安全应用,探寻描绘识别对象的身材轮廓,以提高其它生物识别技术的准确性;
mmWave雷达对于远程探测机器人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传感器,让操控着得以轻松知晓危险地域的环境情况。
相信随着时间推移,这类mmWave雷达的创新应用将会越来越多。
可穿戴与手持设备
mmWave雷达在可穿戴与手持设备上的应用,Soli当然首屈一指。可穿戴与手持设备对芯片尺寸与功耗的要求相当高,虽然Soli的尺寸与功耗已经相当小了,不过依然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而算法一直是Project Soli的最大挑战,谷歌对此的投入的资源也是相当多,从项目开始到现在已有两年,依然在打磨算法。目前英飞凌已与谷歌合作推出了Soli A、Soli B,不久还将推出Soli C,相信届时又会再次让行业惊艳。
去年在“Google I/O”大会上展示的手势控制产品原型所采用的Soli芯片
除了手势识别应用Soli以外,英飞凌还正与合作伙伴探索mmWave雷达在AR/VR领域的应用。AR/VR设备的菜单操作是道难题,若用遥控设备操作菜单,会大大破坏AR/VR的沉浸感。如采用mmWave雷达,可在用户眼前的40~50cm处浮现能用手进行互动的虚拟菜单,mmWave雷达采集用户手势,完成相应的指令输入,以此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无缝衔接。
利用mmWave雷达技术对虚拟界面进行操作
汽车
ADAS的实现离不开mmWave雷达的指引,而各国也纷纷出台法规强制要求汽车安装防撞雷达。除了日渐成熟的77GHz前向防撞雷达,24GHz的侧向/后向防撞雷达亦备受关注。相比77GHz解决方案,24GHz解决方案具有良好的成本优势,适用于盲点检测(BSD)、变道辅助(LCA)、追尾警报(RCTA)等应用场景,对成本敏感的汽车异常具有吸引力。
因为汽车的应用场景已非常明确,全球各车厂探索多年,所以算法与软件已非mmWave雷达用于汽车的主要挑战,取而代之的挑战是确保芯片符合安规和汽车级要求。英飞凌在汽车电子领域驰骋多年,作为全球第二大的汽车电子芯片供货商,英飞凌深知安全的重要性,所供应的汽车级器件均通过AEC-Q100及相关安规认证。从安全角度出发,英飞凌的mmWave雷达绝对是汽车防碰撞应用的最佳选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与竞争对手相比,英飞凌mmWave雷达系列产品亦能提供给客户超高性价比的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英飞凌的mmWave雷达种类齐全,是第一家针对任何类型的短距离雷达ADAS应用都能提供具有竞争力和长期产品规划之解决方案的供货商。
成功案例不断涌现,英飞凌加强24GHz方案中国布局
为了切实将mmWave技术引入了人们生活当中,致力于让人们生活更加便利、安全和环保的英飞凌已逐渐将更多资源往该市场方向倾斜。在可穿戴与手持设备和汽车应用上,英飞凌有余力提供给合作伙伴与谷歌Project Soli相类似的深度合作;在分散的工业应用上,英飞凌亦能凭借立体的服务体系,为中小客户提供完善、及时的技术支持。
在中国市场,英飞凌已与众多方案设计合作伙伴展开合作,为客户提供完整的24GHz mmWave雷达解决方案,而且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比如最近成功的安防案例,客户想让摄像头在监控范围内出现移动物体时,能自动转向移动物体并对准拍摄,英飞凌的方案设计合作伙伴利用英飞凌的24GHz雷达等相关器件,结合客户提供的应用场景编制算法,最终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目前该方案已开始出货。
英飞凌24/60GHz雷达解决方案主要市场及需求
-
毫米波
+关注
关注
21文章
1925浏览量
64869 -
电子芯片
+关注
关注
3文章
57浏览量
15033 -
可穿戴
+关注
关注
4文章
760浏览量
85453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