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会非常警惕那些成功经验,很多时候,我觉得也许仅仅是“幸存者偏差”。
换句话说,可能关于失败的复盘更有价值。
当然不是说要歌颂失败。
产品是活的,公司是活的,生态系统是活的,都有自己的生老病死,而死亡,是最伟大的发明,这又让我很乐观。
全球商业领域中,许多企业曾叱咤风云,但面对市场变化及新技术的挑战,最终惨遭淘汰。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它们精于管理,信奉客户至上等传统商业观念。这就是所有企业如今都正面临的“创新者的窘境”。
在《创新者的窘境》中,管理大师克里斯坦森指出,一些看似很完美的商业动作——对主流客户所需、赢利能力最强的产品进行精准投资和技术研发——最终却很可能毁掉一家优秀的企业。他分析了计算机、汽车、钢铁等多个行业的创新模式,发现正是那些暂时遭到主流客户拒绝的关键的、突破性的技术,逐渐演变成了主导新市场的“破坏性创新”。如果企业过于注重客户当下的需求,就会导致创新能力下降,从而无法开拓新市场,常常在不经意间与宝贵机遇失之交臂。而更灵活、更具创业精神的企业则能立足创新,把握产业增长的下一波浪潮。
我手中拿到的这本《创新者的窘境》,是2014年9月第8次印刷的版本,据闻这本书刷新了人们对创新的认识。
在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火之后,关于破坏式创新的书就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的大概是李善友的那本《颠覆式创新》,但是大多数人只能从《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里获得最深刻的洞见。
可是,你若仔细看这本书的英文版权页就会发现,它的英文版最早于1997年上市,而书里的案例也基本上是2000年以前的。这些案例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会让人产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哦,原来真是这么回事呢。
作者克里斯坦森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多年来都在研究破坏性创新,同时也在研究幸福课。他是一个能将各个领域的知识都融会贯通的教授以及作者,他的研究经历也让人不得不想到《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在书里所呈现的那种境界:最厉害的思维方式是没有专业边界的。而拥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所关注的东西,从哲学到商业,简直是无所不包。
将近20年的时间,无数公司的雄起与颠覆一次次印证克里斯坦森的破坏性创新,直到今天他的观念仍然可以大卖。如果你再去查看这本书在亚马逊上的评论,排靠前的一条评论就十分真相:腾讯就是一家典型的认识到破坏性创新重要性的公司,当年收获张小龙并给他独立的空间,无疑是马化腾最正确的决定。
当管理者在处理创新时,他们会本能地选派有能力的员工来从事这项工作。一旦他们找到合适的人选,绝大多数管理者也就会认定,他们选派的人员即将入主的机构,也将具备成功完成这项任务的能力。这样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机构所具备的能力,独立于机构内部工作人员的存在。
一个机构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的流程,也就是人们将劳动力等资源转化为更高价值的产出方法。另一方面体现在机构的价值观层面,这些价值观正是机构管理人员和普通人员在做出优先决策时所遵循的原则……同样的流程和价值观,在某种环境下构成某个机构的能力,但在另一种环境下则决定了这个机构的局限性。
这本书也可以通俗地定义为:论一个大公司的倒掉。摆在眼前的例子除了让人扼腕叹息的诺基亚,还有雅虎,以及正在衰落的IBM等,不胜枚举。这本书值得所有管理者和创业者阅读。因为一家基业常青的公司,考验的常常不是管理水平,而是最高领导者的眼界与度量。
-
计算机
+关注
关注
19文章
7352浏览量
87626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