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谈论华为的关键词不再是5G,而是“鸿蒙”(Harmony OS)。这个词在中国神话故事中意为“开天辟地”,是华为于8月9日举行的“开发者大会”上发布的操作系统的名字。
8月9日,华为发布了“鸿蒙”(Harmony OS)。
华为将发布这一操作系统的消息传闻已久,不过版本各异。有人说它是一个手机操作系统,将取代Android,也有人否认,声称它将只应用于工业领域。
余承东在发布会上对鸿蒙给出的定位把这些传言都否定了。“今天的操作系统都是为不同的平台(设计的),手机有手机的操作系统、手表有手表的操作系统、车机都有车机的操作系统。”他说,而鸿蒙的“自我要求”是打破设备之间的墙——它会同时支持大屏、可穿戴、车机、音箱、手表、手机、PC 等多元设备。
余承东是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他将鸿蒙和Google正在开发的Fuchsia一起称作“下一代操作系统”——面向物联网时代。在他的划分下,以Windows为代表的PC系统是操作系统历史上的第一代居民,以Android和iOS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操作系统是第二代。
打通设备之间的隔离墙是个古老的愿望,但计算机诞生70多年了,这一愿望仍未实现。而华为历时7年研发的鸿蒙OS,究竟已经走到哪一步了?
鸿蒙到底是什么?
在8月9日的发布会上,余承东给出了一段演示,展示一台加载了鸿蒙系统的手机和同样加载了该系统的大疆无人机可以做到什么:主持人站在大会主席台上手持手机,同位于会场外的一位华为员工视频通话,当场内的主持人表示希望看一眼那位场外人士正在操作的大疆无人机在拍摄何种内容时,视频通话的画面立刻就从那位场外人士的脸切换成了空中无人机正在俯瞰的视野。
另一段视频演示了类似的应用场景:一位女性通过手机视频通话向友人询问穿着建议,不满于手机屏幕太小,她把手机往电视屏幕上碰了一下,视频画面下一秒就从手机屏幕转向了电视屏幕——这一次是电视机的摄像头被调用了。
“以前,设备都能连上,但实际运行应用时它们又是彼此分开的。鸿蒙可以让多个硬件叠加,成为一个超级设备。”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总裁王成录说。多端互联是鸿蒙的核心功能,华为称鸿蒙采用的是所谓“分布式架构”。
除了家庭场景,华为还计划将其拓展至出行、运动、办公等领域。
比如在通过一次NFC(近场通讯技术)连接后,用户就可以将手机屏幕完整地显示到电脑屏幕上。与单纯的投屏不同,鸿蒙系统下的用户可以在电脑屏幕上使用鼠标操作手机,也可以反过来用手机操作电脑,两个系统之间可以像一个系统的两个文档之间那样互动。王成录声称,目前钉钉、WPS已支持这样的拖入拖出功能。
硬件之间的互动听起来并不新鲜,苹果的AirDrop功能就意在实现这一目标,让同属iOS系统的苹果设备之间可以通过该功能“隔空投递”文件。不过华为的鸿蒙是完全不同的东西——AirDrop是一种基于蓝牙传输技术的应用程序,而鸿蒙是一个操作系统,它可以驱动设备A操控设备B,AirDrop则不能。
鸿蒙的现有架构中,内核部分依然包括了“Linux内核”,但余承东声称,鸿蒙之所以有潜力做到多屏互动,是因为在操作系统内用“微内核”取代了Android和iOS的“宏内核”(即单内核)。
“宏内核”和“微内核”的关键差异在于集成程度的不同。
1991年,21岁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学生Linus Torvalds撰写Linux系统的时候,把进程管理、设备驱动程序、文件系统都放进了操作系统的管理中心——内核。之后基于Linus Torvalds的开源代码写成的Android和iOS系统都采纳了这种内核——宏内核。
而鸿蒙则将设备驱动程序和文件系统等在内的程序都从内核中拿出,内核内只保留处理时间、内存、通讯、中断等基本功能的资源管理程序。因为集成程度更低,这种体积更小的管理中心被称为微内核。
设备驱动程序和文件系统等程序从内核中拿出后,放到外面的应用层作为独立模块,这种架构使得来自其他硬件的内核可以更便捷地调用这些模块——只要事先向该硬件的内核发出一个授信申请即可。这套协作机制构建了设备密切互动的基础。
听起来,这种跨设备相互操控的能力正是物联网时代需要的:设备之间互为终端、互为外设,需要的时候,其中任何一个设备都可以成为人机交互的入口。
不过从“打通硬件设备”的概念、到“用微内核取代宏内核”的解决方案,都不是华为首先提出的。Google也在开发类似的操作系统,而且启动得更早。
按照余承东当天在发布会上的说法,华为从2017年开始启动鸿蒙的开发。而2016年8月,代码分享社区GitHub上就出现一串代码,显示Google正在开发一个名为“Fuchsia”的新操作系统,其源码经测试可跨平台运行在包括“汽车的娱乐媒体系统和嵌入式设备,如红绿灯、数字手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与个人计算机”等在内的多元平台上。
今年5月的Google开发者大会上,Google高级副总裁 Hiroshi Lockheimer 对外确认了这一项目的存在。“不仅仅是手机和个人电脑,在物联网的世界里,越来越多的设备需要操作系统、新的软件运行环境等支持。我认为,在具有不同优势和专业化的诸多操作系统中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Fuchsia 就是其中之一。”他说。
包括华为旗下的荣耀Play手机在内的多款硬件都已参加过Fuchsia OS的测试,“安卓已死”之类的说法也随之涌上各种论坛和媒体版面。
但是Google迄今没有正式发布这一操作系统。实际上Fuchsia是否是一个独立的、将完全取代安卓的操作系统还说不定。按照Hiroshi Lockheimer的说法,"外面的人都在非常激动地说‘哦!这是新的Android’,或者说‘这是新的 Chrome’。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Fuchsia 只是为推动操作系统技术发展,这样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借鉴以融入到其他产品当中。"
也就是说,要么改良安卓,要么取代安卓——这是Google针对下一代操作系统技术的两种选择。它还没做出决定。但据外媒报道称,Fuchsia设备未来将会下向支持兼容安卓应用程序。
华为最有机会?
觊觎操作系统市场的新玩家不止华为。仅中国市场,阿里巴巴和腾讯就分别开发过YunOS和TOS。
但华为可能是其中最有条件做成这件事的公司。首先是它超过5亿的智能终端用户数量。“如果华为推出鸿蒙系统手机,起码国内开发者肯定会去适配。”中手游合伙人樊辉琪对《第一财经》Yimagzine说。华为目前是国内掌握最多市场份额的手机品牌。
在操作系统的开发经验上,华为也是国内科技大公司之中积累最早和最全面的。
早在1991年,还在从事交换机业务的华为就开始开发交换机的操作系统,研发负责人是华为元老、现任华为战略研究院院长的徐文伟。当时市面上还没有现成的开源操作系统,据说徐文伟的代码是从第一行开始写的——同一年,远在北欧的Linus Torvalds也刚刚编写了Linux的第一个内核的雏形。
2007年,华为也成功基于开源的Linux内核实现实时操作系统,之后,华为还开发了基于Linux内核的云服务器。
华为手机操作系统的研发启动,也可以追溯到七年前。根据一份《任总与2012实验室干部与专家座谈会纪要》,2012年7月,任正非会见了数十位研发负责人,时任华为终端OS开发部部长的李金喜当时提问说:“Android、iOS、Windows Phone 8三足鼎立,形成了各自的生态圈,留给其他终端OS的机会窗已经很小,请问公司对终端操作系统有何期望和要求?”
任正非回答:“我们做操作系统,和做高端芯片是一样的道理。主要是让别人允许我们用,而不是断了我们的粮食。断了我们粮食的时候,备份系统要能用得上。”
“2012实验室”是任正非看过电影《2012》后成立的前沿技术研究部门,他设想未来的数据流量会使得通信管道变得像一样粗,需要建个诺亚方舟才能生存。
任正非有一套“管道理论”,无论太平洋还是黄河、长江,以及城市的自来水网,都是管道,各种终端则是水龙头。他认可苹果的纵向整合,认为华为也应该在业务战略上做纵向整合——沿着管道整合。
在管道理论下,操作系统是华为纵向整合战略不可跨越的一部分。而且任正非的理念,如果一个技术的核心是算法和逻辑,华为是可以通过努力搞定的。操作系统也属于这种问题。
目前担任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总裁王成录曾是华为核心网产品线总裁,2012实验室的中央软件部成立后,他就调任该部门总裁,并启动了鸿蒙的研究。
硬件“首秀”为何是电视?
8月10日,余承东发布鸿蒙操作系统后的第二天,荣耀CEO赵明在同一个体育场内发布了搭载鸿蒙系统的第一款硬件——荣耀智慧屏。
荣耀智慧屏的功能演示之一。
此前,业界声音普遍认为华为很快就要发布基于鸿蒙系统的手机。因为一旦美国政府因中美贸易摩擦而禁止华为使用Google的安卓系统,华为全球5亿终端用户就会面临系统无法更新的窘境。
“荣耀智慧屏的产品规划正好在这个(开发鸿蒙)时间点,我们恰如其分赶上这个时间点。”赵明在发布会结束后的媒体群访时说。
从外观上看,这款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电视机与普通的平板电视没什么大不同,只不过屏幕上方多了一个进入视频电话模式时可以自动升降的摄像头。该摄像头号称具有人脸识别、人眼跟踪、运动检测等功能。同时它还具备了现阶段智能音箱的语音交互功能——连喊两次“YOYO”,这台电视机就会根据用户的语音指示做出反应。另外,你也可以把手机通过NFC技术连接到屏幕上。
内容方面,它目前只有华为视频、酷喵、芒果TV、极光TV等4大视频应用支持该智能屏,爱奇艺、优酷和腾讯视频等视频应用都不在其中。这款电视售价4799元,比同样尺寸的小米电视高出近2000元。
两款荣耀智慧屏的售价。
不过它短期内能卖出多少台对华为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它对华为更重要的价值是测试和迭代鸿蒙系统、累积应用生态。
“智慧屏跟手机来比,今天它还是相对小的,我们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把一个又一个的应用好好的打磨好,这也是给了我们很多的缓冲期。”赵明说,鸿蒙操作系统在终端上的应用,首先是大屏产品和可穿戴等设备,新系统对于手机产品只是“第二选择”。
从备胎到主角,距离还有多远?
华为抢在Google前面发布了操作系统,这个动作实际比原计划提前了。“华为原计划2020年春季才发布鸿蒙,不过中美贸易战加速了这一进程。”余承东在发布会结束后接受媒体群访时说,目前华为参与开发操作系统的研发人员,规模已经迅速突进至接近5000人,“短期内要把整个系统完善,所以工作量非常大。”
今年5月15日华为被美国列入了“实体清单”,之后,包括英特尔、高通等在内的芯片供应商被要求只能在取得美国商务部许可后才可向华为供货。一周后的5月21日,拥有安卓系统的Google也接到了这一指令。
鸿蒙的发布是赶工的结果。尽管余承东声称,鸿蒙的微内核思路已通过数学方法的形式化验证,但形式化验证与实际的交互考验是两回事。
值得注意的是,微内核是一个已经存在很久、但持续伴随争议的技术理念。
“现实中真正复杂的是交互,而不是独立的模块。”作为Linux内核的最早作者,Linus Torvalds早在2011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态称,微内核的想法只是“听起来不错,在现实中必将会失败”。他的理由是,微内核的逻辑虽然可以提高设备间的交互效率,却是以降低设备内部的信息交互为代价。
《浪潮之巅》作者吴军提出,无论鸿蒙还是Fuchsia都不成熟——也不可能成熟。他在8月初的一份付费问答中称,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的关系就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关系,所以最棘手的问题还是适配性:“ARM处理器在设计时和安卓是同步协调的,因此耦合度非常高,其它操作系统在ARM处理器上跑,都无法达到安卓的效率。”
在8月11日刚刚结束的华为2019开发者大会,据华为官方介绍,有1500个生态合作者、超过5000名全球开发者欢聚一堂。然而从《第一财经》YiMagazine记者在现场的采访来看,很多与会者虽然共同见证了鸿蒙OS的隆重发布,但对未来自己能如何参与到生态应用的开发,仍然一头雾水。
华为派出负责讲解鸿蒙系统的,大都是主管经营和战略的业务负责人,而非研发线的科学家,他们站在台上所宣讲的,更多是鸿蒙产品逻辑的先进性,口中充满了流畅、安全这样的描述。
余承东声称,把 Android 生态的应用迁移到鸿蒙系统的开发工作量“非常之小”,用华为的方舟编译器一两天就能完成。他在发布会上公布包括淘宝、天猫、QQ、今日头条等在内的40多个应用程序已完成这种编译工作,不过对于数量成千上万的安卓应用市场,这个数字还太小。
而且,这不会是个“一次到位”的迁移。
“电信设备软件的需求是相对清晰和汇聚的,全球几百家运营商的需求百分之七十以上几乎是一致的。而面向消费者的软件则大为不同。”王成录于5月在华为心声社区发文称,安卓迭代至今,仍然没有解决长期使用后的卡顿问题。
吴军透露的消息称,2019年之前,鸿蒙的定位确实也是作为安卓替代品的手机操作系统。所以,未来它是否能真正运行在工业设备中也是个未知数。华为也并未在持续3天的开发者大会中演示它在工业场景中是如何运行的。
眼下,其他品牌也不能加入鸿蒙的物联网系统,只有当它们在底层操作系统上做出改变才能实现。但凡涉及到其他品牌,就不再是个技术问题,围绕操作系统而发展起来的生态故事,最终都会变成一个商业问题。
-
物联网
+关注
关注
2910文章
44781浏览量
374774 -
鸿蒙系统
+关注
关注
183文章
2636浏览量
66468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