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AI助手,正在……可能正在窃听你。
苹果、微软、Google……海外几家大公司,都先后被曝出利用智能音箱/手机,偷录用户谈话,并将部分含有用户隐私之录音,发送给了负责识别精确度核查的第三方承包商。
这些片段的内容五花八门:性录音、家庭八卦、亲友之间的通话内容……甚至还有疑似毒品交易现场的谈话。而外包团队在负责核查之余,还会将含有“笑料”的片段,在公司内部传播取乐。
一个AI背后,到底有多少人在偷听你?
隔墙有耳
第一个倒下的是亚马逊。
今年4月11日,彭博的一篇报道,拉开了“AI窃听门”的序幕:亚马逊为了强化Alexa智能助手的表现,在全球范围内雇用了上千名人类员工,对Alexa智能音箱录下的声音片段进行人工审查和监听。
一名人类员工,每天最多会听到大约1000条亚马逊发来的用户录音。他们需要将录音转述成文字,为特定的关键词打上标记,最后再将转写下来的文字和音频归档。
问题在于,亚马逊送来的对话里,有时会夹杂一些奇怪的东西:浴室里传来的跑调歌声、小孩子的尖叫、模糊不清的求助声……这些都是语音助手被误唤醒时录下的片段。而据报道,负责审核的员工们,似乎并不太在意这些录音的私密性。遇到特别有意思的片段,还会在公司内部分享,以此取乐。
面对这种丑闻,亚马逊方面迅速做出了回应,称人类员工对录音作出的标记,有助于Alexa改善理解能力。而且公司有着严格的保密措施,员工无法直接获得跟录音相关联的账号信息。被标记的用户录音,也只是Alexa所录片段中极少量的一部分。
7月份,事情开始失控:Google的语音助理也被曝出,有人类员工在背后监听智能音箱,和手机App的录音内容。外媒甚至拿到了一段Google语音助理录下的片段,轻而易举地找到了这份录音的原主人。
等到月底,苹果的Siri也加入了窃听门的行列。由于Apple Watch更容易误触,审核人员听到的内容也更加糟糕:拉拉链的声音(显然是刚上完厕所)、毒品交易现场、以及……不慎被HomePod/Apple Watch录下来的滚床单片段。
说好的“What happens on your iPhone, Stays on your iPhone. ”呢?
8月份,更过分的来了:微软被曝出监听用户的Skype通话内容,以及跟Cortana之间的交谈记录。据外媒报道,微软这边能听到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详尽的地址信息、十分露骨的搜索请求、和某些不能详细描述,反正是带点颜色的Skype记录。
至于监听用户Skype通话的理由,微软后来回应称,是为了改善那项2015年发布的,内置在Skype当中的AI同传服务。只不过他们当时没告诉你,除了AI之外,听你说话的还有其他人。
最后一个沦陷的是Facebook。尽管没有语音助手,但他们还是将旗下Facebook Messenger 中用户发送的语音转文字消息,通过外包方式交给了第三方进行核查。尽管波及范围不如前面几家公司广泛,但爆料人士依然指出,有部分录音内容“相当敏感”。
大公司们为什么要做这种事?人工智能,不是挺聪明的吗?
人工智能的B面
有多少智能,就有多少人工。
现如今什么产品都讲究一个“增智慧”。从AI摄影到AI助手,线上智慧生活无处不在。但鲜少人知的是,养AI跟养孩子差不多。需要有人不断地教给它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才能得到越来越精确的结果。
图像分割 、图像识别、语音转文字、语义分割……这些都需要有人类从旁协助。原始录音就是问题,而人类整理好的誊写内容,就像单词卡片背面的答案。
人工智能越来越热,这些用数据饲喂AI的人,也越来越多。需要让AI理解人类语言?那就让人类把一句话按照规则拆开,再交给程序去学习。需要让AI学会看路?那就先让真人把照片里的车、人、路灯……统统做好标记,再交给AI去慢慢认就好了。
没错,拿脱敏过的用户录音给人类听,再用结果去矫正AI,其实算是举球通行的惯例。如果不信,你可以看看百度DuerOS的这份隐私政策:
以及,这是小爱同学的:
和天猫精灵的:
换句话说,你有权保持沉默(或者拔插销),但你被录下来的每一句话,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都可能成为喂养AI的饲料。而且他们并没有告诉你,“用于改进和提高产品”的潜台词是,你对音箱所说的话,也可能会有人类工作人员听到。
严格来说,这些信息应当只在企业内部分享,而且员工对录音内容负有保密义务。虽然你不小心被AI录下来的黄段子(或者别的什么更糟糕的东西)有一定概率会被人类听到这件事非常让人不爽,但平心而论,这算不上什么隐私泄露事故。
当然了,这不代表这些做法没问题,我们等会儿再说这个。
“饲养AI”曾经一度催生了庞大的下游产业。智能音箱最火热的时候,甚至出现了大量专做数据标注的外包团队。不需要学历,不需要经验,经过简单的培训,一个人很快就能学会给图片拉框,给人脸加点,把语音转成文字……
不知道有没有人意识到这当中的荒谬:从诞生的第一天起,这份工作的最高目标,就是消灭自身。
(这种验证码本质上也是数据标注)
还有一些公司,将这种“时间密集型”工作,做成了谁都可以在家赚外快的网络任务。他们需要做的可能是教AI听懂人话、识别人类的骨骼点,或者是给聊天机器人编写一些有意思的回复。
被制作的素材,和标注数据的人一样,都只是完成AI所必须的工具而已。
大数据=无隐私?
欢迎来到21世纪。
收集数据-脱敏-分析,是当代大数据应用的通行做法,也被多国监管部门认可。但是有研究表明,这种做法其实没什么作用。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公开的匿名数据训练了一个AI,结果只用到了生日,性别,居住地邮编和子女数量,就能从匿名数据集中,定位出整个马萨诸塞州79.4%的人口。如果特征量进一步增加,准确度甚至能达到99%以上。
换句话说,即使拿掉了姓名、电话和身份证号,还是有办法从大数据中找出特定的某个人。何况根据之前的报道,审查人员还是能听到用户亲口说出的私密内容。所谓的隐私把控,好像从数据脱敏这一步开始就已经失灵了。
更可怕的是,集中存放的隐私数据,本身就是一块闪光的肥肉:海外一间指纹锁公司Suprema由于安全漏洞,被人摸到了超过100万人的指纹和人脸识别数据,且关键信息大多未经加密。密码泄漏可以再改,人脸识别数据被人偷走,恐怕只有换脸才能解决。
(泄漏出来的后台数据截图)
随着智能设备越来越深入地进入家庭,我们在各种系统中被留下,又被泄漏的痕迹,只会越来越多。这样说来,在家里洗澡时的跑调歌声被数据标注员听到,已经是各种AI相关事故里危害最小的一种。
数据就是力量
某种意义上说,被大数据和AI包围的,极端便利的现代生活,是以我们对自身隐私数据的让渡为代价的。麦克风、摄像头、GPS、指纹传感器……他们收集到的数据,随时可以成为追踪和监看你的绝好素材。差别在于,看着这些数据的究竟是无感情的机器,还是活生生的,怀有善意或恶意的人类?
大多数人对此毫无知觉,也没法控制。被曝光之后,海外的几家大公司,都先后宣布停止了外包团队对用户录音的审核。Alexa和Google也提供了入口,允许用户删掉他们留在平台上的录音资料。起码在海外,他们对自己的数据多了一点掌控。
但在国内,想删除自己的数据没这么容易。小米和百度的个人信息删除,都需要向指定邮箱发送邮件来提出申请,天猫精灵则需要联系客服。而且跟海外不同,这些删除请求都带有非常严格的附加限制。
这些东西都藏在几乎没人会读的隐私条款里。粗略看下来,一个普通用户想删掉自己的个人信息,难如登天。
跟AI一同走向成熟的这一代人,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了大公司喂饲给机器学习的数字饲料。唯一的问题是,等到AI足够聪明的那天,这种饲喂会停下来吗?
或者说,下一代人还会在乎这件事吗?
-
微软
+关注
关注
4文章
6600浏览量
104122 -
苹果
+关注
关注
61文章
24418浏览量
198989
原文标题:如何基于现有的WiFi模块进行快速的电路方案设计
文章出处:【微信号:all4lib,微信公众号:开源Block】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