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界对于5G技术的讨论越来越多。“5G将引发产业变革……”在近日业界举办的一场2019TechWorld技术嘉年华上,中国电信网络安全产品运营中心主任兼首席架构师刘紫千讲述了5G的新蓝海:第一波应用将是移动宽带业务持续发展,解决高清视频、VR、AR等大宽带业务容量需求;第二波应用将是赋能万物互联;第三波应用包括了智能制造、自动驾驶、云服务AI机器人等业态。
谈及5G将给生活带来的种种改变时,刘紫千坦言,这些多是“片汤话”。毕竟,在很多场景里,技术这柄“双刃剑”常常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5G的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背后,与之相关的安全需求,也应该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海量数据将给安全提出更高要求
在5G“高速率”方面,刘紫千认为,超大流量将增加基于流量检测、内容识别、加解密等技术的安全防护难度。
比如,5G汇聚层传输需超大宽带,很多业务也具有传输低时延的要求;另外,对于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恶意流量攻击防御、恶意程序监控、不良信息监测能力以及传输数据加密能力等,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会增加防护难度。
“5G与信息技术以及各行业的深度融合、数据量爆炸式增长,也将增加安全检测的难度。”刘紫千还提到,5G网络能力的大幅提升,将推动海量数据的生成和视频内容的发展,在不良视频的内容识别、海量数据的舆情分析等方面,都将给安全领域带来一定的挑战。
“大连接”背后的攻击隐患将增加
“超大连接更容易引发全网或局部规模的攻击。”刘紫千说,5G支持每平方公里100万个连接,大量终端由于业务原因、网络抖动或受黑客控制,导致突发性大规模接入或重连,可能引发信令(控制交换机动作的操作命令)风暴或DDos攻击(分布式拒绝服务);如果对海量化终端同时发起流量攻击,更可能超越甚至击垮网络防御能力和体系。
另外,刘紫千提到,海量终端面临着溯源与取证的困难。比如,海量终端的身份管理和认证过程有别于传统终端,需要采用分布式认证、分级认证或群组认证等新兴认证方式,因此,取证、上网日志留存等也将成为监管的难点。
“不仅如此,弱终端也容易成为攻击对象。”刘紫千说,弱终端由于资源、能力受限,难以采用强身份认证机制,终端自身安全防护能力也比较弱,容易成为受攻击、受控对象。
安全接入、认证机制有待统一
面对5G安全隐患的对策,刘紫千认为,要建立统一、可拓展的身份管理与安全接入机制,采用轻量级认证,分布式认证等技术,满足IOT(物联网)在内的各类终端的安全需求,并实现用户身份的统一管理、识别和溯源。
对于云协同、分布式安全防御能力以及端到端安全切片差异化防护等,刘紫千建议,可以基于网络切片实施差异化安全防护机制,以满足大宽带、大连接等不同场景下的安全需求。
-
中国电信
+关注
关注
22文章
3452浏览量
62249 -
5G技术
+关注
关注
8文章
532浏览量
18409
原文标题:PLC置位和复位的实际应用,小白不要错过!
文章出处:【微信号:GKYXT1508,微信公众号:工控云学堂】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