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工智能是引领这次产业变革的战略先导性技术。2018年6月,为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2019年3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北京是全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最集聚的地区,拥有人工智能技术转化的先发优势。若将文化产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对于打造全国文化中心,助力文化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初现端倪。截至2018年底,北京已有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4000余家,文化产业产值达到10703亿元,年增长率达到11.9%。近年来,人工智能带动产业发展的头雁效应已经在文化领域初现端倪。如电影《流浪地球》的制作中使用了大量的人工智能技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视听效果,令观众叹为观止。人工智能技术正从根本上改变文化内容生产、分发和变现过程,提供了全新的文化展陈模式,彰显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文化传播的“无边界想象”。
北京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具有人工智能技术转化的先发优势。但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发展真正融合才刚刚开始,社会缺乏“文化+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缺乏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的关键技术,新型文化业态少,政策法制环境不健全,人工智能助推文化产业还面临着亟待解决的诸多困难。
要大力推动AI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借鉴英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结合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发挥人工智能的助推作用。
一是推动产业变革,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创新创意设计,引领文化产业创新。在技术层面,政府应加大研发投入,聚集文化产品研发、文化内容创作、艺术展演展陈等领域。在业态层面,推动商业模式创新,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传播、文化展陈、产品流通等领域创新。在市场层面,实现精准服务,聚集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自主决策技术研发,实现用户需求精准反馈,产业链条自主优化和隐形市场自动发觉等功能。
二是创新育人机制,培育“文化+人工智能”复合人才。引导北京地区高校布局“文化+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专业,鼓励培养懂文化产业的人工智能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市属高校布设“文化+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如演艺工程、数字媒体、智能艺术等。鼓励大型文化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形成产学研联盟,定向培养服务文化产业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择优打造政府、高校和业界合作的首都“文化+人工智能”高技术人才培训平台,满足现有文化领域从业人员技能再造需求。
三是融合创新要素,发展科技文化产业园区。近年来,借助文化资源整合和工业大院改造,北京建成了若干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目前产业园区的主要问题是科技与文化融合不够,创新主体类型单一。借鉴英国产业发展经验,建立以孵化创新文化企业为目标,以北京地区高校、文化创意公司等创造文化的机构为核心,打造运行成本低廉的“文化产业+人工智能”创新园区。
四是强化政府引导,建立文化产业智能服务平台。颇具未来感的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变革性新技术的出现,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文化产业发展。当前,首都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创新创意要素分散,资源配置和产品生产效率低,极大地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应该在政策、资金、平台方面加强引导,打造首都文化产业智能服务平台。
五是鼓励创新创意,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当前,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应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做好文化知识产权法律普及宣传工作。政府应完善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的监管体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引领企业重视文化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侵权保障体系,打击盗版和侵权事件。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1文章
47208浏览量
238297 -
产业链
+关注
关注
3文章
1351浏览量
25693 -
5G
+关注
关注
1354文章
48439浏览量
564008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