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针对二手车市场“货不对板”做了报道。节目播出后,瓜子二手车给出回应称内部高度重视,力争3日内100%解决用户合理诉求。
本就“水深”的二手车交易,经此一事更显得深不可测。
但细想一下,国内二手车交易目前仍集中于线下有形市场,按照概率计算线下是否类似问题更加突出?信息不对称、车况不透明是行业共性问题,二手车电商近几年发展势头正盛,其把交易流程数字化无疑带动了行业整体向前。所以,问题值得关注,但就此全盘否定、因噎废食实不可取。
行业监管的缺失、产业结构的不完整、参与主体的不自觉,正视这些客观存在的痛点之后可得出一个结论:锅,不应让二手车电商一方全背。
万亿市场的绊脚石
乘用车是二手车市场最主要交易车型。2017年起,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国乘用车市场由增量市场逐渐向存量市场过渡。
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乘用车产量、销量增长率分别为1.6%和1.4%,较2016年的15.9%和15.3%下降明显,到了2018年,产量、销量甚至双双呈现负增长。在此背景下,中国私家车保有量却保持着较高增速。二手车交易身上推动汽车大流通的担子越来越重,其在汽车消费产业中的地位凸显。
政策方面也不断释放出利好信号。2019年4月29日,商务部、公安部、海关总署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支持在条件成熟地区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的通知》。随后,京沪等10省市积极响应号召,分别出台相应办法。
可想而知,二手车行业将迎来更多机会。据艾瑞统计,中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额在过去8年间实现了超过22%的年复合增长率,2018年交易额已达8603.6亿元,预计2019年将突破万亿大关。
但是,过往多年国内二手车行业一直是以“分散”、“混乱”、“落后”的形象示人,各类纠纷不断。
据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介绍,二手车诉讼中最常见的有四种情况:车辆不具备法定证明文件,导致无法过户;车辆存在质量瑕疵,消费者购车时未获知;车辆存在归权属纠纷,被其他权利人强行取回;合同约定其他义务,销售者未履行。
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在二手车交易中难觅踪影。北京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晓军表示,我国二手车交易市场存在着较为普遍且严重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车况信息不透明。
开篇提到的瓜子二手车事件,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
和房产中介一样,赚信息不对称的差价,在二手车市场是公开的秘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二手车市场存在超过15万家经销商,这之中不乏黑心车商。以次充好、交易欺诈牟取暴利,车况信息不透明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严重影响二手车市场整体声誉。
试问,绊脚石不除,何谈万亿市场?
电商平台成背锅侠
艾瑞在《2019中国二手电商行业研究报告》中提到,2018年中国二手电商的二手车交易量为232.7万辆,同比增长50.1%,交易额为1147.6亿元,同比增长33.8%。根据预测,未来三年二手车电商交易量将保持25%左右复合增速,行业渗透率在2021年将达21.6%。
而前文已经说过,这些平台面临着规模与质疑齐飞的尴尬,甚至有批评声直接将二手车电商平台定为车况不透明的元凶。
但实际情况是,瓜子这样的平台作为居间方,为二手车个人买家、卖家提供撮合服务,从中收取服务费,而非借信息不对称牟利。若平台出现车况问题,一是面临大额赔偿,二是平台公信力将严重受损,得不偿失。
侠之大者,当属背锅。从二手车电商平台的角度出发,他们并没有隐瞒车况的动力。且恰恰与之相反,电商平台在现有的客观限制下不断尝试突破。
一方面是行业信息披露之困。
目前,受限于国家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国内车辆信息、维保信息、保险信息等车况信息并不向第三方公开。且二手车又是典型的非标品,一车一况、一车一价,二手车电商平台全面掌握车况信息难度极大。
源头上,个人卖家是隐瞒车况的大受益者。此前曾有报道,杭州陈女士以7.3万元的价格购买了一辆二手车,后经朋友提醒发现,这辆二手车此前实际已经有过三次转手。四手变二手,卖家盯上就是中间的差价。
中间环节,4S店、保险公司等参与主体,他们掌握有车辆的车况信息。但是,涉及商业竞争,这些数据他们只对车辆所有人开放,二手车电商平台作为第三方无法获取。
基于此,二手车电商平台只有持续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用检测评估击碎信息屏障。以舆论旋涡中心的瓜子二手车为例,车源上线平台之前,评估师会对二手车进行259项检测。检测后,评估师以选择题的形式对于车况进行描述,尽可能保证数据采集的标准化和结构化,剔除人为因素影响。
今年3月份,瓜子二手车母公司车好多集团获得15亿美元融资后表示,本轮融资将重点用于加大产品技术投入。
用技术创造信任,思路毋庸置疑是正确的。但信息披露不完善、检测存在固有技术难题,平台每年数十万交易订单中难免会存在少量车况问题未被查出的情况。这一点可参考淘宝、京东,多年来持续投入大量精力打击违规,至今仍未能实现零纠纷。加之公众对于二手车电商平台要求严苛,某些“漏网之鱼”,致使平台成了背锅侠。
另一方面则是缺乏制度层面的保障。
万亿前景的二手车市场高速增长,但行业监管制度却没能跟上。据悉,目前我国二手车交易实行的依然是2005年的《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相对滞后。
比如泡水车,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秘书长沈荣表示,对于泡水车进入市场,国家并无法律禁止。泡水车、涉水车、进水车、水淹车如何界定,只能靠评估师的操作经验来判断。并且,二手车行业、维保行业、保险行业的判定标准也存在差异,更放大了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消费者享有消费知情权,依法有权了解车辆的车况信息,而个人卖家若在交易过程中刻意隐瞒车况,具体该怎样惩罚也没有法律、法规作为统一标准可供参考。
综上,车况信息不透明不是二手车电商平台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历史遗留问题。早在2016年初,瓜子二手车就曾呼吁完善法律法规,并建议开放可公开的车况信息。
多方共建才是正解
发现问题,下一步就是解决问题。
首先,当务之急是有关部门更新配套管理措施,明确权责判定标准。处理行业顽疾,需要从立法角度推动行业规范化、透明化,让市场有法可依。
法律界专业人士,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认为,政府应当建立车辆事故、理赔等数据的公共资源共享平台,承担起基本数据信息记录职责;应当立法要求有关数据产生和保存人如实提供数据,并设置相关行政处罚。
一些较为成熟的市场,比如日本,上世纪80年代在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就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检测体系和交易制度。明令要求卖家在出售二手车时如实填写车况信息,车辆维修、事故等必须注明,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其次,二手车市场产业结构需进一步完善。卖方、买方、交易平台之外,行业还应有提供车况信息查询等服务的其他第三方公司参与进来才算完整。
美国的CarFax在公开车况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了车辆档案识别系统,综合车辆所有权信息、变更历史、行驶里程、维保记录、事故记录、环保等级等重要信息形成一份历史报告,辅助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买家支付一定费用购买报告,便可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受损的风险。
反观国内,这些工作目前更多是由二手车电商平台在做。并且,如上文所述,电商平台很难从主机厂、交通管理部门、金融公司、二手车销售公司等渠道获取到车况信息。
最后,交易中各方参与主体都需自律、自觉。二手车交易也好,其他交易也罢,最不稳定的因素其实都是人。有了法律条款约束以及第三方的专业服务,无形中会推动行业整体氛围向健康方向靠拢。
美国学者阿克尔洛夫有一个假设:你想要买一辆二手摩托车,卖家对车况了解一清二楚,而你却只能从外观或者试骑感受主观推断。这笔交易是信息不对称的。买家有一定概率会买到次车,所以预算较低。当市场次车占据主导,预算就会随之再降。而好车的卖家却想卖高价,矛盾之下,卖家不愿再将好车投入市场,市场上只剩下次车。这便是柠檬效应。
受车况不透明等发展阻碍所拖,过往国内二手车市场柠檬效应相当严重,长期存在价格低、质量差、购买意愿低的恶性循环。近几年,二手车电商平台的出现,打破一成不变的行业格局,用技术和服务逐步减轻柠檬效应所带来的影响。
然而,和所有新兴事物一样,二手车电商平台也没能逃脱摔坑的宿命。公众的高标准、严要求,对于正处于上升期的平台而言是好事。但与此同时,若非原则性错误,给予适当的容错空间则更利于平台以及行业整体的进步。
-
汽车工业
+关注
关注
2文章
113浏览量
29848 -
电商
+关注
关注
1文章
455浏览量
28497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