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科学家发现在硅片上创造单个分子电气触点的新方法

半导体动态 来源:wv 作者:全球半导体观察 2019-10-05 16:58 次阅读

近日,据外媒消息,位于Rüschlikon的苏黎世IBM研究所、巴塞尔大学联手苏黎世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种在硅片上创造单个分子电气触点的新方法。这一项进展将为开发传感器以及操纵单个分子的电子或光子应用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图片来源:IBM Research-Zurich

回溯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具有有趣电子特性的单分子,如二极管,人们当时对其寄予厚望,认为这将促进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可能会与硅基电子产品竞争。

然而,为这种单分子建立电气触点只能在实验室里展开。虽然可以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s)的技巧与这些分子进行接触,但这实验必须在真空与低温条件下进行。另外,由于它们在其所承认的分子电流中差别很大,因此单一的电路难以复制。这些限制因素就是迄今为止分子电子设备仍未诞生的主要原因。

来自IBM研究所的《自然》杂志论文合著者Lortscher表示,“我们需要制造常温稳定的设备,,并且能够放置在强大平台上的,比如数十亿数量的硅片能够与CMOS技术竞争一样。”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人员首先尝试了一种用硅做成“三明治”的方法,可惜并不奏效。他们在一颗硅晶片上制造了铂电极,并用一层薄薄的非导电材料覆盖在上面。接着再使用传统的蚀刻技术在这一层打造了纳米孔。然后再使用烷基二硫醇分子溶液填充纳米孔的孔隙,使溶液中的分子在孔隙中形成一个自组装单层膜,单层密集的平行分子。

研究人员试图用另一薄铂层覆盖这些纳米孔以形成上层接触。但是,在这种方法下,分子和接触层之间的距离变化所引起的接触电阻差异很大。由此产生的设备无法投入使用。之后他们也尝试使用石墨烯,但结果不如所愿。

庆幸的是,研究人员最终找到了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他们的解决方案是:在毛孔中填充自组装单层膜(SAM)材料后,用金纳米粒子覆盖毛孔中的自组装单层膜。因为这些纳米粒子足够大,不会落在自组装分子之间,与分子接触时不会破坏分子或改变其性质。“纳米粒子会自动调整到分子的大小,“巴塞尔大学的马塞尔校长如是说道,”现在看起来很简单,我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做了很多工作。”

据《自然》杂志的报告介绍,研究人员在晶圆上创造了大约3000个纳米孔,每一个都有自组装的分子。他们在测试分子对应用电压的反应时发现,对于同样大小的毛孔,其反应的扩散是非常小的。尽管由于缺陷,孔隙中个体分子的接触电阻可能不同,但是通过这种自组装单层膜(SAM)方法,他们能获取一个有效的平均样本。

参与这项研究的巴塞尔大学马塞尔校长表示,不确定SAM分子设备是否能够与硅设备竞争数据存储或交换。他说道,由于自组装分子的电性能受到其他分子的影响,所以它们可以用于感知应用,例如,SAM分子具有pH敏感性,当它们暴露在某些蒸汽或溶剂中时,它们会重新排列结构或引起膨胀。“这就是产业界对这些设备感兴趣之处,他们对更精确的分析设备的应用翘首以盼。”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材料科学家Zhenan Bao对此表示赞同,“单个分子间的稳定接触一直是一个重大挑战。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们得到了可重复的结果,电传导随分子的长度而伸缩。这种方法对将来制造分子记忆和电路或许非常有效。”

然而,这项研究方法也受到了专业人士的质疑,韩国庆北大学研究员金永京(Youngkyoo Kim)对于将SAM装置作为传感器持保留态度,他表示,“我觉得目前的纳米粒子和自组装方法在大规模制造分子装置的电气触点方面听起来不错,但是性能重现性和稳定性仍然是一个需要克服的大难题。就目前的装置结构而言,金属电极(包括金属纳米粒子)和SAM层都需要很好地封装,才能保证稳定的运行。”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半导体
    +关注

    关注

    334

    文章

    27431

    浏览量

    219244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大华股份荣获2024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一等奖

    近日,由中国科协、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的2024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全国总决赛在重庆落下帷幕。大华股份灵活运用创新方法、突破行业性技术难题,凭借“不惧强光,分毫必现,基于TRIZ的强逆光锐捕技术”项目,斩获全国一等奖。
    的头像 发表于 12-04 17:19 354次阅读

    利用全息技术在硅晶圆内部制造纳米结构的新方法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全息技术在硅晶圆内部制造纳米结构的新方法。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在硅晶圆内部制造纳米结构的新方法。传统,晶圆的微结构加工,仅限于通过光刻技术在晶圆表面加工纳米结构。
    的头像 发表于 11-18 11:45 307次阅读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4章-AI与生命科学读后感

    领域的研究人员的工作模式相融合,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些挑战也孕育着新的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AI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为科学家们提供更多的研究工具和方法
    发表于 10-14 09:21

    保护4-20 mA,±20-mA模拟输入的新方法

    电子发烧友网站提供《保护4-20 mA,±20-mA模拟输入的新方法.pdf》资料免费下载
    发表于 09-24 09:27 0次下载
    保护4-20 mA,±20-mA模拟输入的<b class='flag-5'>新方法</b>

    实践JLink 7.62手动增加新MCU型号支持新方法

    大家好,我是痞子衡,是正经搞技术的痞子。今天痞子衡给大家分享的是实践JLink 7.62手动增加新MCU型号支持新方法
    的头像 发表于 08-08 15:25 761次阅读
    实践JLink 7.62手动增加新MCU型号支持<b class='flag-5'>新方法</b>

    中国科学家在月壤中首次发现分子

    行业资讯
    北京中科同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于 :2024年07月24日 09:02:47

    中国科学家发现新型高温超导体

    据新华社报道,我国科学家再立新功,又一新型高温超导体被发现。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赵俊团队利用高压光学浮区技术成功生长了三层镍氧化物,成功证实在镍氧化物中具有压力诱导的体超导电性,而且超导体积分数达到
    的头像 发表于 07-19 15:14 706次阅读

    一种无透镜成像的新方法

    使用OAM-HHG EUV光束对高度周期性结构进行成像的EUV聚光显微镜 为了研究微电子或光子元件中的纳米级图案,一种基于无透镜成像的新方法可以实现近乎完美的高分辨率显微镜。 层析成像是一种强大的无
    的头像 发表于 07-19 06:20 394次阅读
    一种无透镜成像的<b class='flag-5'>新方法</b>

    从“盖房子”到“顶竹笋”:我国科学家首创晶体制备新方法

    ”。 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创出一种全新的晶体制备方法,让材料如“顶着上方结构往上走”的“顶竹笋”一般生长,可保证每层晶体结构的快速生长和均一排布,极大提高了晶体结构的可控性。 这种“长材料”的新方法有望提升芯片
    的头像 发表于 07-09 14:24 206次阅读
    从“盖房子”到“顶竹笋”:我国<b class='flag-5'>科学家</b>首创晶体制备<b class='flag-5'>新方法</b>

    前OpenAI首席科学家创办新的AI公司

    消息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苏茨克维曾是OpenAI的联合创始人及首席科学家,并在去年在OpenAI董事会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的头像 发表于 06-21 10:42 528次阅读

    使隐形可见:新方法可在室温下探测中红外光

    MIR振动辅助发光(MIRVAL) 来自伯明翰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利用量子系统在室温下探测中红外线(MIR)光。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光子学》杂志,在剑桥大学卡文迪什
    的头像 发表于 04-19 06:31 325次阅读
    使隐形可见:<b class='flag-5'>新方法</b>可在室温下探测中红外光

    轧机牌坊滑板压亏修复的新方法

    电子发烧友网站提供《轧机牌坊滑板压亏修复的新方法.docx》资料免费下载
    发表于 03-14 16:16 0次下载

    氢压机轴承位磨损维修的新方法

    电子发烧友网站提供《氢压机轴承位磨损维修的新方法.docx》资料免费下载
    发表于 03-01 16:23 0次下载

    谷歌DeepMind科学家欲建AI初创公司

    据知情人士透露,谷歌人工智能部门DeepMind的两名杰出科学家Laurent Sifre和Karl Tuyls正在与投资者商讨在巴黎成立一家新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事宜。
    的头像 发表于 01-22 14:41 505次阅读

    飞腾首席科学家窦强荣获 “国家卓越工程师” 称号

         飞腾首席科学家窦强荣获 “国家卓越工程师” 称号 1月19日上午,首届 “国家工程师奖” 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81 名个人被授予 “国家卓越工程师” 称号,50 个团队被授予
    的头像 发表于 01-19 19:22 1767次阅读
    飞腾首席<b class='flag-5'>科学家</b>窦强荣获 “国家卓越工程师” 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