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通发布了 2019 年度的无线音频消费者调查报告(2019 State of Play Report)。报告对来自美国、英国、中国、日本、印度和德国的 6000 位 16~64 岁年龄群的智能手机消费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对其需求演变进行了全新的洞察,并从中总结了推动音频技术行业发展的关键趋势。
去年的无线音频消费报告还历历在目,今年有哪些重点和变化?如下是报告精华内容:
总述
报告提炼了 5 点推动音频技术行业发展的关键趋势:
1、音质至关重要
丰富清晰的音质至关重要,它已连续 4 年成为消费者在选择音频设备时最期待的特性。66% 的受访者认为,无线耳机和音箱的音质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有线设备。63% 的耳机消费者认为,高分辨率音质非常重要。64% 的智能音箱消费者表示,音质是他们做出购买决策时最看重的因素,而 78% 的条形音箱和家庭影院购买者也表示,卓越的音质非常重要。
2、更长的电池续航
消费者对电池续航的重视程度几乎与音质一样。这凸显了人们对更高的便携性、更长的播放时间以及更倾向无线设备的期望。61% 的消费者认为更长的电池续航是其主要购买动力,而这一比例在 2018 年的报告中为 47%。该比例的显著增长反映了消费者倾向购买无线产品,因为其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自在聆听。
3、终端侧游戏
终端侧游戏迅速增长,并已在全球普及。这意味着低时延的流媒体和先进的连接性可能会成为更为重要的产品差异化因素。超过 30%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在玩游戏时使用无线音频设备。
4、真无线
真无线耳机取得了成功。未来,这一激动人心且发展迅速的领域可能会涌现出诸多创新,例如情境感知和实时翻译,将有助于增强和改善人们的生活。5、语音交互
尽管在安全与隐私方面存在隐忧,但语音交互仍在迅速发展。终端侧的安全与隐私功能可能对下一代智能音频设备至关重要。耳机篇
2019 年,开发功能丰富、高能效、真无线的耳机,很可能会成为许多音频 OEM 厂商的首要任务。而挑战在于,厂商既要保证产品的性价比,也要完成复杂的设计工作。对于无线耳机消费者,诸如更长的电池续航、主动降噪(ANC)、高分辨率音频等特性,仍然是他们考虑的主要差异化因素。无线耳机目前已占到全球耳机销量的一半以上。
59% 的全球消费者表示,他们现在已经熟悉真无线耳机这一产品品类,并且超过 1/4 的消费者,已经拥有一副真无线耳机。
在未来 12 个月内,真无线耳机有望成为耳机品类中最受欢迎的设备。
在今年参与调研的消费者中,2/3 的受访者认为,相比于有线产品,无线音频设备可以提供相同甚至更好的音质。这说明在这个领域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终端用户的态度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真无线耳机的使用趋势
听音乐占据了无线耳机使用的 77%。这类设备还经常被用来观看视频、通话和背景降噪。随着游戏在全球日益普及,32%的智能手机用户在玩游戏时会使用无线耳机。这一趋势在中国(41%)和印度(49%)最为明显。
30% 的消费者认为健身追踪功能十分重要,但相比于 2018 年有 57% 的《使用现状调研报告》受访者对此表现出兴趣,这一需求呈现了下降趋势。
60% 的消费者会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使用无线耳机。其他常见的聆听环境包括户外、健身房和工作场所。
50% 的智能手机用户表示,他们希望无线耳机能够支持语音助手服务。
真无线耳机的消费趋势
超过 50% 的消费者表示,他们已经将「智能耳戴设备」视为一个产品品类。27% 的消费者已经拥有一副真无线耳机。近 1/4 的消费者计划在未来 12 个月内购买真无线耳机, 而其中 18~24 岁的群体超过三分之一。
对真无线耳机需求最高的地区是印度(73%),最低的是日本(12%)。
音质、电池续航、舒适度,仍然是消费者 2019 年最看重的耳机功能。57%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更倾向购买支持助听、健身追踪、以及语音助手等功能的真无线耳机。
52% 的智能手机用户表示,他们未来更愿意购买随盒附赠蓝牙耳机的手机。
未来耳机功能
语音控制:53% 的消费者表示,他们对无线耳机中的语音交互功能感兴趣。情境感知:超过一半(5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智能耳机或耳塞支持的「情境感知」功能感兴趣。背景降噪和动态音量调节被看作是最有用的情境感知功能。
增强听力:55%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无线耳机的实时翻译功能感兴趣。50%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可以提供听力增强功能的耳塞感兴趣。
更具自由:57% 的受访者对「无需借助智能手机/手表就可以使用无线耳机」感兴趣或者非常感兴趣。62% 的受访者表示,无线充电是无线耳机或耳塞令人感兴趣的功能。
主动降噪:63% 音频受访者关注无线耳机的主动降噪(ANC)功能。除了支持更具沉浸感的聆听体验,ANC 还有助于降低聆听者的疲劳感。
音箱篇
过去一年,智能音箱成为了消费类音频产品中最受关注的类 别之一,且实至名归。该热门领域正处于重要增长周期的初 始阶段,其功能和应用都正在迅速发展。未来,所有的无线音箱都将可以通过语音来控制,同时,智能音箱将在多个行业领域创造价值。35% 的全球消费者表示,他们已经拥有智能音箱或智能条形音箱,而有 23% 的消费者则计划将在未来 12 个月内购买智能音频设备。与基于云端的语音助手进行互动,已成为智能音箱最大的用途,几乎赶上了音乐流媒体播放,但要实现全面互联的智能家居愿景,则还需要一段时间。
今年的调研显示,支持卓越音质、更长的电池续航,以及本地 语音处理等隐私功能的智能音箱,可能会帮助音频 OEM 厂商把握该产品类别中的巨大机遇。
尽管人们才刚刚开始探索语音控制音箱的多种可能性,但提升芯片的计算能力、连接能力和隐私性对于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期望至关重要。
智能音箱的使用趋势
获取信息(51%)和音乐流媒体(50%)是智能音箱的两大主要用途。与 2018 年相比,家居控制功能的使用率同比保持稳定,而游戏已成为 30% 智能音箱用户的重要用途。消费者希望他们的便携式音箱或智能音箱可以使用半天而无需充电。
63% 的智能音箱受访者表示,他们每天都会使用其设备,而另外 29% 的用户则是每周使用几次。
生活中的语音助手
获取信息已取代音乐流媒体传输,成为 2019 年智能音箱的最主要用途。这表明,智能音箱的普通用户已经可以更加自在地与语音助手互动。66% 的消费者认为,通过语音或自然语言来与智能音箱、家庭控制中心等电子设备进行连接,能够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在中国和印度,这一比例上升至 85%。中国和印度的云端语音助手的多样性,远远高于其他被调研地区。
53% 的受访者对语音交互功能有着强烈的兴趣;但也有 15% 的消费者表示他们对此完全不感兴趣,这意味着可能会有一小部分人将不会为该类产品消费。
智能音箱的支出
对于智能音箱购买者而言,音质远比价格更重要。虽然早期的智能音箱很少把这当作主要特性,但 64% 的购买者都表示音质对于他们的购买决策很重要。54% 的购买者表示价格很重要。78% 的受访者认为,音质、电池续航、大音量播放、甚至设计,都比支持语音助手更加重要。这表明语音越来越被当作一项「默认」的智能音箱功能。
78% 的消费者愿意为支持自己理想功能的智能或无线音箱支付更多费用。
73% 的用户期望他们的便携式/无线音箱能以很大的音量播放音乐,同时不会失真或损失音质。
67% 的条形音箱购买者认为,能够流畅地将音频流传输至其他音频设备且没有时延是非常重要的。43% 的智能音箱用户表示,他们会把音频流从智能音箱传输至家中其他的联网音箱。
来源:深圳湾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无线耳机
+关注
关注
6文章
3265浏览量
48897 -
无线音频
+关注
关注
4文章
100浏览量
20572 -
智能音箱
+关注
关注
31文章
1783浏览量
78593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云计算HPC软件关键技术
云计算HPC软件关键技术涉及系统架构、处理器技术、操作系统、计算加速、网络技术以及软件优化等多个方面。下面,AI部落小编带您探讨云计算HPC软件的关键技术。
谈谈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
、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的前沿技术,能够实现对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采集和传输,为物理世界、计算世界以及人类社会三元世界的连通搭建起了桥梁。本文将深入探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核心关键技术,揭示其
实验室被动式空气净化技术关键技术解析
目前已有的实验室空气净化技术在特定场景中的关键技术包括被动式空气净化技术(如过滤法、吸附法、静电法)、主动式空气净化技术(如紫外线消毒、臭氧发生器)以及其他
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制造模式。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工业物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IIoT) 工业物联网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它通过将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设备连接到互联网,实现设备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IIoT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设备
储能BMS的关键技术是什么
组成部分,其关键技术对于提高储能系统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深入探讨储能BMS的关键技术,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智能座舱软硬件关键技术梳理
汽车座舱已经从原始的机械操控演变到电子控制,进而发展为当前的智能化操作。智能座舱是由不同的座舱电子组成的完整体系,其关键技术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机械技术,包括可变化车体技术和内饰机构技
数字孪生关键技术及体系架构
的可行思路。首先介绍了数字孪生的演进与价值,然后给出了数字孪生典型特征及其体系架构,并基于该架构介绍了多项数字孪生关键技术,最后对数字孪生进行了展望,包括其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01 概述 数字孪生中“孪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