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一尊塑像是容易的,塑造一个人却十分困难。而重塑一个人的精神与思想则难上加难。
一般很难确定一个人是何时走向思想独立的,但人们对此有一个共识,即一个人一旦成年,他的思想就基本定型。这源自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从家庭、学校与社会等环境中接受的各种文化与观念对他的综合塑造,这些文化观念有主观性与片面性的缺陷,不过并不妨碍它们融进人类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主要江流。正因为此,要给一个成年人更新“血液”,往往会遭致失败。
成年人精神与思想世界很难重塑的事实,很多人是领教过的。但此事不是毫无可能,也并非没有办法。在我看来,有两条途径可以实现:其一,勤于学习,包括多读书、多与他人交流等等;其二,注重行动,包括工作、旅行,借此全面认识这个世界。换言之,一者用知识武装自己,拓宽自己的精神视野与深度;一者用行动求证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将其转变成智慧,实现人生价值。
在有可能重塑自我思想世界的方法中,要数读书最为容易。相比而言,书籍唾手可得,这是第一个便利。读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书籍永远不会拒绝一个人的热情。读书之所以能重塑人的思想与眼界,更多依赖作者与读者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思想世界,两个不同的世界碰撞,要么发生共鸣,要么引发冲突。共鸣可以强化读者的认知,并给人带来愉悦感。关键是冲突的部分,不同的读者对此有着不同的态度。有的读者倾向于过度自我肯定,排斥所有与自己见解相悖的事物;有的读者习惯于求同存异,对异见既不反对也不支持,或者说他们只是旁观者罢了;最可贵的是最后一种读者,他们对书中的诸多异见保持一种客观、公正的怀疑态度,在实践中多方求证,最后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血肉。
偶然的发见也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好几年前,有一位不很熟悉的同事曾对我说:“原来你很幽默呀!我本来以为理科生都是不苟言笑,不跟人开玩笑的。”那时,我忽然意识到很多人其实内心存有不少偏见和误解的。而我一直以来,习惯于依赖阅读来扩大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和认知。
工科生具有怎样的思维呢?在阅读古鲁·马达范所著《转向》一书之前,我没什么清晰系统的认识。《转向》这本书主要讲述工程师是如何通过独特的工程师思维来影响他人生活与构建这个世界的。
在译后记中,本书译者凌复华讲到,在今天的美国,工程师人数比例占到国家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四,他们为更多的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影响改造着社会。在中国,据估计也有三、四千万工程师,虽然总体水平还远不能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但他们在今日互联网时代的大潮中,为中国带来的巨大贡献,是无法估量的。
作者古鲁·马达范在《转向》中,讲述了一系列商业故事。恰如凌复华评价他时写到,“马达范是一位讲故事的能手。”我十分认同这句话,比如书中记述作者自己在印度访问保护恒河的米什拉的故事,语言生动感人,堪比一名出色的小说家。
工程师到底拥有怎样的思维方式呢?作者认为他们是一群与普通人有所差别的人。工程师最大特征是具有模块化的系统思维方式,他们擅长把复杂问题分解,也擅长将其综合解析。将复杂问题分解成子问题与子结构被称为“解构”,工程师经过对子问题与子系统分而治之,找到各部分解法后加以综合,这种方式被称作“建构”。
我认为工程师所谓模块化的系统思维方式,更多是由于在工作中解决问题,长期养成的一种思维与行事方式,并非他们本来具有。另外,我觉得即便不是工程师的人,也可以通过学习与实践练就工程师的思维行事方式。
工程师的这种思维方式,有三个要素:结构、约束、取舍。由这三个要素延展出三个基本特征:①在没有结构的情况下,“预见”结构。②能够熟练地在约束条件下进行设计。③经过深思熟虑后对解决方案和备选方案做出判断的能力。
马达范在书中通过二十多个故事,全面呈现了工程师勇于在实践中寻求真理的历史图景。比如邮政编码的诞生、世界上首台自动取款机的诞生、青霉素的发明、数码相机与现代手机的产生、首台彩色数字印刷机的出现等等。作者在书中写道一段话,“科学、哲学和宗教也许忙着追求它们认为的真理,而工程师则负责在约束条件下产生效用。结构、约束和取舍是工程师思维的三大法宝。”
工程师思维之所以能在全社会得以广泛运用,在于它本身会以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人们不仅要了解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且要真正领会整体以及它的意义所在。”作者马达范如是说。
工程师的模块化系统思维方式,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它可以不断地对原来的“版本”进行优化,追寻最优解,也可以灵活地采用标准化解决方案,概括起来就是以实效为目标导向,是实用主义的极致。聪明的你,如果仔细思考、将其延伸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一定也能开出自己的花儿来。
-
工程师
+关注
关注
59文章
1571浏览量
68545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