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3D人脸解锁的同时也完成了当天的第一次身份识别;购买早餐、购买车票,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指纹支付……每一天,不同的解锁方式贯穿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了人们熟知的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还有如声纹、虹膜、静脉识别,甚至还有远距离心跳识别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即生物识别技术,它们正成为普遍的认证方式。近日,由芯智讯主办的“融合·创新——2019生物识别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多位业内人士共同探讨生物识别的前沿技术,助力行业的创新与变革。
然而,个人的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而且终身不能更改,一旦某个特征被滥用,也可能存在隐私泄露的后果。对此,会上多位业内人士呼吁,加强生物识别技术的监管,强化技术应用的边界。
凭声音辨人、微整形美容,生物识别朝向细分应用
对很多人来说,生物识别技术并不陌生,最常见的是人脸识别,但其应用远不止于此。
“家用机器人在与主人交互时,如果它能知道是哪位主人发出的号令,那么它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而凭借声音,可以很好地分辨不同的主人。”声扬科技首席科学家张伟彬介绍说,把这项技术拓展开来,智能语音会议系统可以解决日常开会中“谁说了什么”,形成自动化会议纪要并节省人力。
声纹技术还可以面向金融、IoT、政企等不同企业和行业提供相应解决方案。在印尼,岛屿众多交通不便,以前数以百万的退休人员在领取养老金时,经常要去当地银行窗口现场认证,而声扬科技提供的远程身份认证解决方案,让退休人员在家就可通过声纹技术进行身份认证。“语音包含了很多个人信息,除了内容,还包括情感,我们希望通过挖掘更多语音价值。”
小优科技则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美容微整形术前行业,副总经理代启强介绍,一张人脸数据在50万-100万点之间,通过提取额部、两眼之间、鼻额交界、鼻尖、人中沟等方面的数据,可以对人的颜值进行评分,扫描出来的真实三维数据还可以方便地对鼻尖、唇部等部位微调,顾客可看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通过指纹或面部识别来解锁手机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而现在,汽车领域也在引入更多的生物识别技术,例如,指纹或人脸解锁开门,免去了遗失钥匙的苦恼;进入汽车内,汽车会验证你是谁,并根据你的喜好进行个性化设置温度、音乐等;在行驶途中,3D传感器检测疲劳驾驶程度,以提高驾驶安全;在通过高速公路收费站时,还可以无感支付。
用于城市管理,辨别动物特征找回丢失宠物
当你养的宠物狗走失了,你该如何找到它?是满大街贴宠物狗的照片,并悬赏高额奖金?
其中的难题在于宠物无法拥有自己的专属身份,旷视科技选择鼻纹作为识别的关键特征。旷视科技副总裁谢亿楠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与人类指纹类似,犬类鼻纹具有唯一性与稳定不变性,即不存在鼻纹完全相同的两只犬,而且不容易被毛发遮挡,因此鼻纹成为了犬只身份认证的“密钥”。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研究员陈巍也谈到,包括深圳市城管局也希望在犬只管理上作相应识别,目前研究的方向是采用虹膜识别的方式。眼睛结构由巩膜、虹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部分组成,而虹膜识别技术则基于眼睛中的虹膜进行身份识别。
“同样,这个技术还可以用于在牛、马、猪等动物的生长溯源,在深山老林设置监测点用声纹技术了解真相物种数量,等等。”陈巍说,不过面临的难题是要先建库,搜集相关动物的“身份”以便后期进行匹配。
安全和便捷兼具,多种技术融合成趋势
目前,基于人体的指纹、声纹、掌形、人脸、虹膜、静脉(指静脉及掌静脉)等特征,开发出了相关的生物识别技术,每一种技术的精度、稳定性、安全性、便利性和成本都有较大差异,在此次高峰论坛上,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将多种生物识别技术融合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例如,在手机、智能门锁等智能硬件上,已经搭载了诸如3D人脸解锁、指纹解锁、声纹解锁等方式。“晚上买菜回家时,我们可能不太方便用指纹解锁,这时只需刷脸或喊一句‘我回来了’。”芯智讯创始人杨健表示,单一生物识别技术可能还不够安全,但几种方式组合下也可能达到近乎虹膜识别的安全等级。
陈巍介绍,虹膜识别技术的特征点比人脸多得多,例如,地球上有10的72次方的人才有两个相似的虹膜,而一年掉落地球雪片总数是10的23次方。从这个角度来说,虹膜作为稳定的生物识别特征相比人脸更灵敏,相比指纹识别在日常中有更大的优势。
例如,在矿井中,一些工人只剩下眼睛和牙齿是白的,人脸识别很难分辨,而且长年累月劳作中甚至把指纹磨掉了,这时虹膜技术的优势凸显,但虹膜成像距离非常近,近一点或远一点都可能难以识别,此外,如果背景光太强、过曝也难以拍清楚,总之,多种技术的结合可让识别更精准。
■纵深
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
业内呼吁立法保护隐私
越来越普及的生物识别技术,对用户来说,隐私问题也成为关注焦点。杨健举例说,一些商业组织、连锁商店通过人脸识别追踪客户,以便了解用户购物习惯、消费能力,只要顾客在其中一家店购买,下一次走进连锁品牌其他商店,导购员马上就能知道,消费者买过什么、购物偏好是什么,等等。
他说,从商家的角度,生物识别技术为他们创造了很多价值,但与此同时,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滥用,商家由此更加了解消费者的行为习惯,让消费者掏更多的钱。
生物识别技术还存在被“攻破”的风险。前不久,一位男子使用了手机购买火车票,在填写车票信息后,手机跳转到支付宝的付款界面,并出现人脸识别窗口。他使用了一个以自己为原型的3D打印人头,顺利支付。
“我们任何人的生物特征只有一个,而且终身不能更改,一旦这个特征被滥用后,会造成连锁反应,甚至涉及社会问题、人身安全和金融安全。”掌静脉识别技术研发者于巧红说,技术也一把双刃剑,哪些地方能用,哪些地方不能用,都需要规范和明确使用环境。
优点科技总经理孟勤海则关注到信息的存储安全。他说,与隐私相关的信息应该用最安全的方式存储起来,比如大数据存储在服务器上,其所在的机房是不是被严格管控,机房的出入是否有严格登记,等等。
“指纹等信息存储的区域,应该是外界获取不到的。”思立微高级产品经理孙云刚也认为,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获得核心数据,应该有相应的资质。代启强建议,可效仿电影分级制度,生物识别领域针对公众安全和商业应用划分不同等级。
信息安全也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就在近日,央行科技司负责人在金融网络安全论坛上表示,包括生物特征等看似与金融无关的信息现在已变得与金融安全密切相关,隐患持续增多,个人金融信息保护面临严峻挑战。他强调,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刻不容缓。
-
生物识别技术
+关注
关注
0文章
80浏览量
13719 -
虹膜识别
+关注
关注
4文章
426浏览量
39557 -
人脸识别
+关注
关注
76文章
4012浏览量
82069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