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40所示是间歇场振荡器。电路中的T1是场振荡变压器,它共有3个绕组,在绕组上有同名端的黑点标记,3个绕组黑点这一端的振荡信号电压相位是相同的。VT1是振荡管,R3和C2构成锯齿波形成电路。
刚接通电源瞬间,直流电压+V经L2加到VT1集电极,同时+V经R1和R2分压后通过L3加到了VT1基极,使VT1基极电流从0A开始增大,集电极电流IC也增大。
由于VT1集电极电流增大,所以VT1的集电极电压减小,即为负,也就是L2的下端为负,则L2的上端为正,根据同名端标记和变压器耦合特性可知,L3的上端(VT1基极)电压为正。这样使VT1基极电流更大,显然这是正反馈过程。
图5-41所示是VT1基极电流回路示意图。
由于正反馈的作用,VT1很快从刚开机时的截止状态转为饱和状态。VT1在饱和状态时集电极电流很大,如图5-42所示IC波形中的0~1段,IC从0A迅速增大到很大值。
见图5-42中的VT1集电极电压UC波形,刚开机时集电极电压大,很快在1时刻降到很低状态。见图5-42中的VT1发射极电压波形,VT1发射极上接有电容C2,由于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所以在0~1这一很短的时间内VT1发射极电压不变,仍然为低电平状态,如波形所示。
脉冲平顶阶段
脉冲前沿阶段以VT1饱和导通而结束,进入脉冲的平顶阶段。
由于VT1电流很大,它的发射极电流开始对电容C2充电,使C2上的电压上升,即VT1发射极电压在升高。图5-43所示是对电容C2充电回路示意图。
在对C2充电期间,VT1集电极电流大,见IC波形中1~2段;VT1集电极电压UC仍然为低电位,见UC波形中1~2段;VT1发射极电压在升高,见UE波形中的1~2段。
脉冲后沿阶段
随着电容C2上充电电压的升高,VT1发射极电压升高,导致VT1基极与发射极之间正向偏置电压下降。在2时刻因VT1基极和发射极之间正向电压太小,VT1从饱和状态退回到放大状态,并且VT1基极电流下降,其集电极电流下降。
此时VT1集电极上的振荡信号电压为正,即L2的下端为正,L2的上端为负。根据同名端标记可知,此时L3的上端振荡信号电压为负,即VT1基极振荡信号电压为负(说明基极信号电压在下降),导致VT1基极电流进一步下降,可见这是正反馈过程。
通过正反馈,VT1很快从饱和状态转为截止状态,即在3时刻VT1进入了截止状态。
在2~3时刻内,VT1集电极电流从很大下降到很小,见IC波形中2~3段;VT1集电极电压从低电位突变到高电位,见UC波形中2~3段;VT1发射极电压因电容C2两端电压不能突变而基本不变,见UE波形中2~3段。
间歇阶段
从3时刻起,VT1处于截止状态,没有发射极电流输出,对电容C2充电结束。电容C2上已经充到的电压通过电阻R3放电,在C2放电期间,VT1一直处于截止状态。图5-44所示是电容C2放电回路示意图。
随着C2放电的进行,C2上的电压在下降,即VT1发射极电压下降,使VT1基极与发射极之间正向电压上升。
在4时刻,VT1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又获得足够的正向电压而再度导通,VT1进入第二周期的振荡。
在3~4时刻内,VT1一直处于截止状态,所以集电极电流为0A,见IC波形中的3~4段;VT1集电极电压因VT1处于截止状态而为高电位,见UC波形中的3~4段;VT1发射极电压因电容C2的放电而逐渐减小,见UE波形中的3~4段。
同步过程分析
在场扫描电路中的场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和相位要与场同步信号的频率和相位相同。为了做到这一点,在发射电视信号时专门为场振荡器传送了一个同步信号,即场同步信号,用这一信号强制性地使场振荡器的振荡信号与场同步信号同频率、同相位。
场同步信号Ui经VD1加到T1一次绕组,经耦合由L3加到VT1基极,根据同名端标记可知,加在VT1基极的场同步信号是正电压。当VT1处于振荡间歇阶段时,VT1截止,此时场同步信号加到VT1基极,使VT1基极电压升高。因基极电压升高,VT1不用再等电容C2放电(VT1发射极电压下降)而由场同步信号直接使其提前导通,实现对VT1振荡频率的强制性控制。
由此可知,场同步信号能控制振荡器的间歇时间,说明能控制振荡周期,即能控制振荡频率,使场振荡器按照场同步信号的频率来振荡,实现场同步的控制。
-
振荡器
+关注
关注
28文章
3809浏览量
138824 -
多谐振荡器
+关注
关注
14文章
207浏览量
37695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