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40年代
上世纪40年代,由美国生产了第一台全自动电子数据计算机“埃尼阿克”(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alculator),体积3000立方英尺,占地170平方米,重量30吨,耗电140~150千瓦,此台庞然大物在革命性地开启了人类计算新时代的同时,也开启了与之配套的“数据中心”的演进。
上世纪60年代
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上世纪60年代,人们习惯把数据中心叫做“服务器农场”(Serverfarm),用来容纳计算机系统、存储系统、电力设备等相关组件。你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嘛?
上世纪80年代
上世纪80年代,微机市场一片繁荣(微机:现在叫“服务器”),通信技术逐步发展,大量的计算机逐渐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但是很少有人关心这些计算机的运维需求,然后随着IT运维变得越来越复杂,数据丢失等现象越普遍,所有公司开始意识到IT资源管控的重要性。
上世纪90年代初
到了90年代初,微计算产业迎来了繁荣景象,连接型网络设备取代了老一代的PC,尤其是Client-server技术模型的出现,使得开始将服务器单独放在一个房间里,通过简单设备的布线、链接、分层设计,用“数据中心”一词命名该房间,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数据中心”一词开始流行起来,这也是我们现在传统机房最早期的雏形
90年代中期
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兴起对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连接成为了企业部署IT服务的必备选择。网络提供商和主机托管商在成百上千数据中心创建中得到广泛发展,数据中心作为一种服务模式已经为大多数公司所接受。
2000年前后
2000年前后,互联网迎来爆发式增长。在国内,腾讯、新浪、百度等互联网公司兴起,PC端的繁荣需要不间断的网络,促进了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的建设相比之前变得更为专业,维护成本也非常高。
2005年
2005年,数据中心的设计、建造和运营都已经形成稳定发展的局面,而且就在这一年,电信推出了备受行业认可的机房设计标准,即:中国电信--2005IDC产品规范;与此同时,美国电信产业也颁布了“TIA942标准”将机房分为Tire1-Tire4,4个级别。该两项标准为数据中心的发展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此外,由于涉及到能源方面的制约,数据中心所有者开始逐渐意识到能耗的严重性。美国的数据中心的能耗消耗了占了全部能源的1.5%,并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于是经济、高效、节能、环保等关键词被纳入对数据中心建设的要求之中。
2007年
2007年,一些大型数据中心运营商开始逐渐采用可循环的能源技术(风能、太阳能等)来支撑数据中心的日常运行,实现节能。同时模块化数据中心出现,最有名的包括SunBlackbox集装箱数据中心就在此时诞生,集装箱数据中心虽然没有传统的数据中心那么气势恢弘,但建造成本低、灵活的机动性、大幅降低部署周期、相对节能环保,并且可以被运往世界各地。
到2010年
到2010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兴起,云数据中心又逐渐的走进了大家的视线。
在云计算早期,利用SaaS实现了基础架构带来的计算资源的需求向按需定购模式的转变,能更加灵活的调动资源,更加智能地对设备进行管理。但随着云计算技术逐步成熟,将计算层、存储层和网络层融合到一个硬件设备中,通过超融合的架构实现数据中心管理,进而有被称之为“超融合架构数据中心”。
-
数据
+关注
关注
8文章
6890浏览量
88826 -
数据中心
+关注
关注
16文章
4681浏览量
71952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