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活跃的变革性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还会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形势下,教育应该适应和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探索人才培养新规律,以提供更好的教育。
介入人工智能这种新的因素后,教育生态会发生什么变化?生态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语Oikos,指“住所”或“栖息地”,也可以理解为“环境”。后来通常指生物的生存状态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生态指教育的结构系统,包含教育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教育生态的产出及场域就是教育,其运行过程有特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完整的教育生态是教育人、外部环境之间关系运动的总和。面对新的时代特征,教育势必要根据社会环境的新情况、新变化重构新生态。
但面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冲击,有些人“看不见”,有些人“看不懂”,造成技术的“不用”“误用”“滥用”,教育生态面临巨大挑战。过去,因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培养生产者和劳动者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当人工智能把许多人从工作中解放出来,工作对人的创造性和专业性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等同于知识和技能的时代将成为过去,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的教育体系也面临着挑战,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制将不能满足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需求。传统教育中,考试成绩和录取率被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学习资源主要来自书本、教材,教师角色一直被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为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目标,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堂、教师、教材”育人模式。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新生态的重构,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越早转变观念,我们就越能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列,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在构建未来教育生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科学认识人工智能对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并且理性对待其中的利弊。人工智能的发展促进教育形式和类型的多样化,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并不局限于培养人工智能专门人才,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面向未来人工智能社会全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人工智能可能泄露个人信息、影响就业前景、冲击社会伦理等,但不能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弊端无限放大,以此作为拒绝变革的理由。人工智能考验着传统教育模式、考验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冲击着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主动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做好技术变革的准备。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创新能力、编程思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将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的基础是学习。就当前的技术发展水平而言,让机器独立地像专家一样高效学习还难以实现,必须人机结合。互联网支持下、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有可能成为学习的常态,这也是“互联网+教育”的目标之一。人机共生智能化学习系统、模式是需要我们深入探索的前沿问题。
鉴于这样的学习理念,教学环境将不再囿于传统教室,将拓展出网络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与空间。在这种智能化、泛在化的学习环境中,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成为现实。数字化学习资源将打破学科壁垒,基于学习者行为数据分析进行精准推送,智能机器人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服务,以“学”定“教”,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传统课堂的讲授法将逐渐被问题导向式学习所取代。教师将成为问题呈现者、资源提供者、个性化评价者和心理成长的培育者,拥有新的角色定位。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将更人文、更多元、更开放。
人工智能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国家的统筹规划、科技团体的支持协作、公共服务部门的适应性调整。国家自上而下推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在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加快智能校园建设,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形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智能化环境。科技团体研发全面高效的教育分析系统,推出定制化服务。公共服务部门加快对社会大众的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并针对人工智能教育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提前干预和控制,保障教育新生态的良性循环。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启航,“加速前进”的人工智能会成为新一轮教育革命的重要推动力。人类与机器,在未来可能会分工协作、相伴同行。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重构教育新生态,让未来的教育更加适应社会需要,更加适应新的环境下人才成长、培养规律。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2文章
47387浏览量
238889 -
大数据
+关注
关注
64文章
8896浏览量
137509 -
互联网+
+关注
关注
3文章
225浏览量
32512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