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业界呼吁多年的“设立集成电路一级学科”事宜终于迎来历史性的时刻。日前,复旦大学宣布,该校“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将于2020年试点建设,并启动博士研究生招生。消息一出,业界为之振奋。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周玉梅盛赞此乃“破冰”之举;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集成电路研究所所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世江也认为此举意义重大,体现出国家和业界对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重视,将带动整个产业发展氛围进一步向好。
一级学科牵动业界神经
“设立集成电路一级学科”为何如此牵动业界神经?
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集成电路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过去十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但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高端芯片产品大量依赖进口,难以对构建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保障信息安全等形成有力支撑。”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周鹏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解决我国集成电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产业创新的第一要素。我国集成电路人才严重短缺,不仅缺少领军人才,也缺少复合型创新人才和骨干技术人才。”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7-2018)》显示,到2020年前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需求规模约为72万人左右,截止到2017年年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现有人才存量40万人左右,人才缺口为32万人,年均人才需求数为10万人左右,而每年高校微电子专业领域的毕业生中仅有不足3万人进入到集成电路行业就业。
“集成电路产业对人才需求十分旺盛,人才供给确实是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王世江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和人均产值来估算,到2021年前后,我国集成电路人才缺口依然接近30万人。”
针对人才匮乏的现状,周玉梅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密切相关。集成电路发明不过60年,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还没有哪一类技术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就应用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类生活和社会治理,并成为支撑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推动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猛,年增长率达到了20%以上,人才短缺成为不争事实。但人才培养和成长有其规律性,需要时间。与此同时,除集成电路产业自身需要微电子方向的人才,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也急需有微电子背景知识的人才,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网络安全、物联网、通信产业等,导致在有限的人才培养的总量上,还被其他行业进行了分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业内人才流失。
一级学科势在必行
面对因产业高速增长而产生的每年十万人的人才缺口,各大院校培养的人才数量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郝跃此前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就曾明确指出目前国内各大院校集成电路等紧缺学科的生源名额过少,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尽快放宽紧缺人才的培养限制,建立单独的人才培养指标,放开更多的培养渠道,进一步优化集成电路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
这样一来,人才需求的矛盾就集中在了集成电路专业作为二级学科的属性上。周玉梅表示,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有微电子背景知识人才急需的状态,集成电路作为目前的二级学科,无论从招生数量和学科方向上均已无法承载人才培养的需求。亟须设立集成电路一级学科,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集成电路技术在过去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周鹏认为,要想让学生掌握完整而系统的集成电路知识体系,培养满足集成电路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一个关键环节,设立一级学科才能把集成电路知识体系化和系统化,也才有利于集成电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
成立一级学科,除了能够扩大招生规模之外,更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王世江告诉记者,二级学科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话语权有限,独立成为一级学科后,可以重新设置招生规模、设定课程。有些课程可以按照传统设置,有些则可以和企业合作,根据需求订制课程。“订单班”灵活性高,操作性强,更能适应产业界的实际需要。
能否掀起一级学科热潮?
产业界的广泛呼吁,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回应。10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2282号(公交邮电类256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明确表示将与教育部等部门进一步加强集成电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设立集成电路一级学科,进一步做实做强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加快建设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
不到2个月之后,就传来了好消息。“此举是破冰之举。”周玉梅表示,“复旦大学积极主动推动此事,在本校率先采取自设一级学科的方式设立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并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办的批复,在培养集成电路人才的学科建设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一级学科的成功设立,意义重大,释放了产业发展的极佳信号。”王世江认为,“国家和业界对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重视,将带动包括资本在内的更多资源投入产业,集成电路人才薪资待遇有望改善,集成电路也有望从人才输出变为人才输入行业。”
复旦大学此举能否掀起国内院校建设集成电路一级学科的热潮?王世江表示,集成电路一级学科的建设并不是所有学校都适合。因为集成电路学科专业性极强,不仅需要充分的师资力量和实验仪器等,还要重新编教材、设课程,工作量极大,不建议所有学校都一哄而上搞一级学科建设。“还是要一步一步来。”他说,“复旦大学有很好的基础,所以先迈一步,先行探索,后面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的确,复旦大学在集成电路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据周鹏介绍,该校2014年获批建立“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上海)基地”,2015年成为国家9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之一,2018年牵头组建的“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揭牌成立,2019年承担了“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建设新一代集成电路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复旦大学2018年就已着手谋划“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期间多次与相关部门沟通,做了大量工作,方才修成正果。
复旦大学迈出了第一步,但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依然任重道远。“拥有自设一级学科的高校还是有限,”周玉梅坦言,“对这样一个国家急需、人才紧缺,同时在未来信息技术领域具有核心基础地位的集成电路产业,应该在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增设集成电路的一级学科,解决目前困境。”
责任编辑:wv
-
集成电路
+关注
关注
5389文章
11576浏览量
362383 -
复旦大学
+关注
关注
0文章
16浏览量
8733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