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芯片工艺方面,芯片巨头英特尔已落后于准备在今年量产5nm芯片的台积电,也落后于已投产7nm工艺的三星。
但在新CEO鲍勃·斯旺(Robert Swan)等为首的管理层的领导下,英特尔在芯片工艺方面也在继续向前推进,鲍勃·斯旺近日也谈到了他们在10nm工艺方面的进展。
在接受采访时,鲍勃·斯旺表示,在过去的5个季度,10nm的产能在逐步提升,产能好于他们当时的预期,这对客户机和服务器产品来说都非常重要。
随后鲍勃·斯旺也被问及英特尔的哪些产品会转向10nm工艺,他也有回应。
鲍勃·斯旺在采访中透露,在10nm的产能提升之后,他们在去年的四季度就已开始生产10nm的客户机芯片,今年上半年,他们将推出5G SOC和人工智能推理芯片,四季度则是计划推出10nm的服务器处理。
责任编辑:gt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英特尔
+关注
关注
60文章
9879浏览量
171421 -
三星电子
+关注
关注
34文章
15855浏览量
180911 -
服务器
+关注
关注
12文章
9010浏览量
85163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英特尔计划明年AI PC出货一亿台
目标相较于原先2024年4000万台的目标有了大幅提升。这些AI PC将由英特尔的AI处理器驱动,其中大部分将基于去年年底推出的Meteor Lake平台,该平台今年的出货量已达到了2
英特尔宣布扩容成都封装测试基地
英特尔宣布扩容英特尔成都封装测试基地。在现有的客户端产品封装测试的基础上,增加为服务器芯片提供封装测试服务,并设立一个客户解决方案中心,以提高本土供应链的效率,加大对中国客户支持的力度
英特尔扩容在成都的封装测试基地
2024年10月28日,英特尔公司正式宣布对位于成都高新区的英特尔成都封装测试基地进行扩容升级。此次扩容不仅将在现有客户端产品封装测试服务的基础上,新增
英特尔1.8nm成功点亮!
进行芯片开发。此外,使用该制程节点的两款英特尔重要产品也已经完成设计,这对于当前困难重重的英特尔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英特尔日前宣布,基于Intel 18A(1.8nm)制程节点打造的
英特尔3nm制程工艺“Intel 3”投入大批量生产
据外媒最新报道,全球知名的处理器大厂英特尔在周三宣布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先进的3nm级制程工艺技术“Intel 3”已在两个工厂正式投入大批量生产。这一技术的突破,无疑将为英特尔在超
浪潮信息元脑®服务器率先支持英特尔®至强®6处理器
北京2024年6月7日 /美通社/ -- 6月6日,英特尔在全球范围内发布了英特尔®至强®6处理器,浪潮信息服务器产品线总经理赵帅受邀参会并发表演讲。会上,浪潮信息多款元脑
英特尔二季度对酷睿Ultra处理器供应受限
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受晶圆级封装产能限制,二季度酷睿Ultra处理器的供应将面临挑战。随着AI PC需求的激增和Windows更新周期的推动,客户对
台积电扩增3nm产能,部分5nm产能转向该节点
目前,苹果、高通、联发科等世界知名厂商已与台积电能达成紧密合作,预示台积电将继续增加 5nm产能至该节点以满足客户需求,这标志着其在3nm制程领域已经超越竞争对手三星及英特尔。
今日看点丨消息称英特尔 10A 制程节点计划于 2027 年底投产;英伟达被指利用垄断地位操控GPU供给,排挤竞争
于 2027 年底投产。 英特尔预测其整体晶圆投片量将随着 Intel 4/3、20A / 18A 等制程节点的推进而提升,而 10nm、Intel 7 等成熟节点
发表于 02-29 10:46
•738次阅读
英伟达采用英特尔封装技术提升产能
台积电仍将坚守主打地位,为英伟达供应高达90%的尖端封装产能。但推测中提到,自2024年第二季度起,英伟达有意将英特尔的产能纳入多款产品的制作周期内。
今日看点丨华为强烈反对,东方材料宣布终止收购鼎桥;传ASML将推出2nm制造设备 英特尔已采购6台
1. 传ASML 将在未来几个月推出2nm 制造设备 英特尔已采购6 台 近日有消息称,ASML将于未来几个月内推出2nm制程节点制造设
发表于 12-20 11:23
•1047次阅读
英特尔:玻璃基板将推动算力提升
在今年9月,英特尔宣布率先推出用于下一代先进封装的玻璃基板,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向市场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从而使单个封装内的晶体管数量不断增加,继续推动摩尔定律,满足以数据为中心
产能利用率低迷,传台积电7nm将降价10%!
早在今年10月的法说会上,台积电总裁魏哲家就曾被外资当面询问7nm产能利用率不断下滑的问题,台积电7nm在总营收当中的占比持续滑落,从第二季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