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毫米波与SUB-6G到底谁更先进

Wildesbeast 来源:21IC 作者:21IC 2020-02-15 16:18 次阅读

对于毫米波技术,大家早已有所了解。但近期,毫米波、sub-6G被视为对比热点。部分朋友认为毫米波技术更为先进,部分朋友则反之。如果你对毫米波技术、sub-6G技术已有一定了解;如果你对毫米波、sub-6G充满疑问;如果你对毫米波、sub-6G二者谁更先进,都不妨继续往下阅读这篇文章哦。

关于毫米波和Sub-6G,其实也没有什么哪个更先进一些。3GPP定义了5G的频率范围,分为Sub-6G和毫米波。一个移动通信制式,必须先规定一个这种技术使用的无线电的频率范围。3GPP是一个全球主要的专利组织,也一直是制定无线通信制式的标准组织,现在全球正在部署的移动通信网络,基本都是这个组织制定的。

3GPP定义了两个5GNR使用的FR(频率范围),其中FR1包括了部分2/3/4G使用的频段,也新增加了一部分频段,定义的频率范围区间为450M-6000Mhz,由于无线频谱都在6G之下,也通常被称为Sub-6G。FR2是24250Mhz-52600Mhz,由于这部分频谱的波长已经进入了毫米级的范畴,所以也被称为毫米波。毫米波和Sub-6G没有先进与否的问题,只不过不同国家的选择。

现在全球主要被部署、研发的5G频段是Sub-6G,而只有美国、日本、韩国这些国家在研发和试用毫米波部署5G,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先进与否的问题,而不过是无线频谱资源分配的问题。其实现在对毫米波最热心,也最关注的国家只有美国,而之所以这样,是由于美国的军方占据了Sub-6G里的可分配的大部分频谱,美国没有足够的无线频谱给运营商使用,所以美国的5G部署也不得不从更高频率的毫米波开始。

其实对于运营商来说,谁家也不希望从毫米波开始部署5G。无线电波有一个特性,那就是频谱越高的,绕射能力就越差,覆盖能力也就越差,尤其是在城市区域更是如此,毫米波作为一个超级高的频率的无线电波,其实更适合做热点覆盖以及部分无阻挡的室内覆盖,做室外基础覆盖需要建设的基站数量太多了,运营商也吃不消。毫米波做室外基础覆盖,除了受到建筑物的阻挡之外,还会受到树叶的阻挡,甚至是雨水的阻挡。

中国的5G部署,是和欧洲等主流国家一样从Sub-6G开始的,还没有开始部署毫米波,暂时也不会部署。其实这个不仅仅是5G基站部署的频率之争,也同时是5G话语权之争。5G是一个涉及到物联网的移动通信制式,在5G之中,行业应用是主要的应用。现在的一系列的可能涉及到5G的产品,是Sub-6G先成熟,还是毫米波先成熟,这将决定了中国、美国谁可以在5G这个移动通信制式之中占据领先的地位。

一个产业链的成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需要有大量的产品问世,这个也可以说是5G 产品的路线之争。而且,任何前期的产品都包含着巨额的研发成本,前期的产品都会很贵。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通信制式,其实不管是3G还是4G的产品,承担了绝大部分全球研发成本的都是在中国,也可以说是中国基本上消化了3G之后的各种移动通信制式的成本。

所以,现在国内的5G产品,都是不支持毫米波的,同时,中国还在推动整个产业链去降低Sub-6G产品线的整体成本,就是为了在以后的5G之中占据领先的位置。总而言之,Sub-6G和毫米波之间不存在什么技术先进与否的问题,其实这就是美国和中国、欧洲在5G上的研发应用方向的不同,美国从毫米波开始也并不是说毫米波更先进,而只是它没有办法分配足够的Sub-6G频谱给运营商。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3GPP
    +关注

    关注

    4

    文章

    417

    浏览量

    45236
  • 毫米波
    +关注

    关注

    21

    文章

    1923

    浏览量

    64772
  • 5G
    5G
    +关注

    关注

    1354

    文章

    48420

    浏览量

    563886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求一种基于NXP的77G毫米波雷达之先进辅助驾驶解决方案

    基于NXP的77G毫米波雷达之先进辅助驾驶系统有哪些核心技术优势?怎样去设计一种基于NXP的77G毫米波雷达之
    发表于 07-30 07:19

    什么是5G毫米波和OTA测试?

    的性能采用OTA测试。OTA测试是验证移动通信空中接口的发射功率和接收性能的一种测试,可以对天线和射频整机进行统一测试,得到真实的性能数据,是5G毫米波通信领域中的可靠测试方案。 解决方案 虹科提供
    发表于 11-19 08:00

    5G毫米波有哪些优势?

    优势,能够充分释放5G的全部潜能,从而实现业务体验的提升和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真正实现“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的愿景。毫米波和中低频段的Su
    发表于 05-05 10:49

    了解毫米波 -- 之一

    20倍速率的明显提升。 图:4G、5G Sub-6G以及5G毫米波下载速率对比 特点二:高分辨率 电磁
    发表于 05-05 11:22

    毫米波sub-6G,两者技术相比先进

    关于毫米波Sub-6G,其实也没有什么哪个先进一些。3GPP定义了5G的频率范围,分为Sub-6G
    的头像 发表于 12-06 17:02 2w次阅读

    sub-6毫米波的比较,到底

    风水轮流转,之前华为嘲讽高通骁龙X50不支持SA组网是假5G,高通骁龙X55做出回应,只有支持毫米波的才是真5G(华为麒麟990集成5G基带,仅支持
    的头像 发表于 12-09 15:41 4w次阅读

    毫米波一定比Sub-6强吗?

    首先毫米波是不是真的就比Sub-6强,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不能简单的就断言毫米波就一定比Sub-6更适合作为5G频率标准。
    的头像 发表于 09-03 16:29 4433次阅读

    毫米波Sub-6G对比分析

    对于毫米波技术,大家早已有所了解。但近期,毫米波sub-6G被视为对比热点。部分朋友认为毫米波技术更为先进,部分朋友则反之。 关于
    发表于 02-18 10:15 6546次阅读

    毫米波的5G芯片是否能在国内正常使用

    仅支持毫米波的5G芯片不能在国内使用,但是现在其实也没有什么仅支持毫米波的芯片,支持毫米波的芯片同时也需要支持Sub-6G
    的头像 发表于 02-29 17:21 1.3w次阅读

    我国自研的5G毫米波芯片,将开启5G商用发展的新征程和新阶段

    据了解,毫米波Sub-6G的区别,主要在各自覆盖的频谱不同。Sub-6G是放在6GHz以下的电磁(EM)频谱上,主要在3GHz 和4 GHz频段;而
    发表于 07-20 14:14 752次阅读

    Sub-6GHz和毫米波的区别是什么?应用在哪里?

    全球5G网络频段主要分为 Sub-6GHz 和毫米波两大范围,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就是Sub-6GHz ,该频段的特点是:信号穿透力强,但数据传输速度要慢于
    发表于 10-09 11:39 3.2w次阅读

    Sub-6GHz和毫米波的区别_Sub-6GHz和毫米波应用现状

    Sub-6GHz和毫米波到底指什么,苹果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人说,国行版iPhone12有没有毫米波都不受影响,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的头像 发表于 10-21 14:38 1.2w次阅读
    <b class='flag-5'>Sub-6</b>GHz和<b class='flag-5'>毫米波</b>的区别_<b class='flag-5'>Sub-6</b>GHz和<b class='flag-5'>毫米波</b>应用现状

    高通完成Sub-6和5G毫米波频段的“合体”,扩展5G应用场景

    的应用场景,尤其是在传统无线连接无法满足的行业应用领域。毫米波Sub-6,二者主要是频率高低的问题,Sub-6G指的是频率在450MHz-6GHz之间的无线电波,属于中低频段;
    发表于 05-08 15:26 934次阅读

    5G毫米波Sub-6GHz频段的特性与技术挑战

    5G毫米波Sub-6GHz频段的特性与技术挑战
    发表于 01-24 14:22 1438次阅读
    5<b class='flag-5'>G</b><b class='flag-5'>毫米波</b>与<b class='flag-5'>Sub-6</b>GHz频段的特性与技术挑战

    5G技术面面观:毫米波Sub-6GHz特性及其量产挑战

    5G 毫米波Sub-6GHZ特性与量产挑战
    发表于 03-01 10:08 674次阅读
    5<b class='flag-5'>G</b>技术面面观:<b class='flag-5'>毫米波</b>与<b class='flag-5'>Sub-6</b>GHz特性及其量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