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捷思奇)
我国在互联网与大数据领域积累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实践经验,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战疫中,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通过不同程度的参与疫情全要素的价值数据信息获取、服务于疫情防控决策和公众参与,为在防控单位与群众提供讯息。
但是、从2019年的十二月至今,疫情的发展却远远超过我门的想象;这也凸显出在疫情的防控上面的漏洞,而互联网与大数据也未如预期的发挥出大的功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庞大的产业体系、厚积薄发的科研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成为战“疫”的强力武器。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因"工作疏忽"或"盲目自信"导致的技术短板,影响了疫情防控的成效。当前,我们亟须打好技术战“疫”,但那些“互联网与大数据”去哪儿了?
疫情是一面"镜子",能照出领导干部的作风、担当和能力,也能反映各地“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建设水平。从地图大数据预测人流趋势,到同城人员查询;从智能外呼平台助力社区筛查,到口罩预约和智能问诊……哪些地方互联网与大数据建设得好,哪些地方只是在摆“花瓶”,一目了然。
一些城市上线的“互联网与大数据”也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医生在内的各行各业的人士可以熟练使用远程视频、语音等会议软件,这得益于近些年互联网的普及。这种会议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在这种模式下,病患的病历资料、声音信息都能实现快速传达,研究成果以及各位医生专家所在的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也都能及时沟通。
此次疫情对2020年一季度的经济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也凸显出对人工智能、物联网、5G、冷链物流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的迫切性。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应用到哪里去了?有些地方在“互联网与大数据”建设中投资动辄以数十亿元资金投入,却连“在线预订口罩”、“线上收治登记”、"疫情病例人数"等基本数据资料都无法实现。
一些宣称“互联网与大数据发展建设领先”的地区,网上政务系统崩溃停摆,无法为民所用;很多官宣讯息无法及时传达到民众手中,反而是虚假、谣言充斥在互联网上,无法达到稳定民心的效果。有些街道社区的通知传达、防控知识普及,依然靠嘴、靠腿、靠手动,还有的依然是使用大声公的广播系统广播。
体温上报、申报疫情线索、相关文件签字、信息填报等,用的仍是几十年前的人工处理方式,路口封路还用水泥浇灌派驻人员把守的方式。一些部门想掌握病患数字变化情况,居然还要靠打电话;床位的数量与疑似患者、确诊患者、收容患者、死亡案例都是等到人工汇整后才用纸张文书作业层层上报。
部分高铁站登记乘客行程和身份信息,仍采用纸笔方式,徒增乘务人员工作量和感染风险;部分地区在关键时刻,对紧迫物资的收发、分配仍在用“手写计数”,未能及时缓解一线主力医院物资匮乏难题;在关键物资就是生命的时刻,依然存在着"关系"模式在发放物资,这些都与地方数以亿计的“互联网与大数据的投入”不成正比。
这就引出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为何一面是“互联网与大数据”建设投入不断加大,近九成的政务服务已“上云”,一面却是大数据、数字政务等服务质量表现欠佳?有些早就开发验证过的成熟技术,为何应用不到该“硬核”的地方,导致最后处处应对失措,让人民群众看着干着急?
“互联网与大数据”的作用,不应该躺在规划的蓝图和账本里,更不该停留在响亮的口号里。治理现代化和精细化,既体现在城市医疗、交通、物资等重要资源的科学调配上,也体现在能否解决“口罩预约”这样的小事上。如何让“互联网与大数据”建设成果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推动新技术新应用与治理现代化的融合,是这场疫情所留下的思考题。既然斥巨资、花大气力搞“互联网与大数据”建设,那么该“硬核”的时候,就不能“掉链子”“拖后腿”,让群众干着急甚至无所适从。
(责任编辑:fqj)
-
互联网
+关注
关注
54文章
11070浏览量
102595 -
大数据
+关注
关注
64文章
8854浏览量
137207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