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天晴科技说)
晚上进入卧室睡觉时,小朋友带着一股惊恐的眼神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脱掉身上衣服时,看到了衣服上有蓝色的光,也听到了微弱的噼噼啪啪的声响。小孩子对于未知的东西都充满了兴趣,于是便进行了系统的解答,丰富孩子知识的同时也提升自己。
我们国家对于静电的发现还是非常的早,早在西汉末年就有关于“静电”的记载。只不过那时候是没有静电这个名字,人们只是发现了一些静电的神奇现象,并记载下来了这些奇特现象。西晋张华撰写的《博物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这句话的现代解释就是说:人们在梳头或者穿脱衣服时经常会发生摩擦起电,可以看到明显的小火花,并能听到微弱的响声。这部书中的记载,是我国历史上对于静电最详细的记载。
而国外对于静电的发现也是比较早,早在2500年前左右,古希腊哲学家塔勒斯在研究天然磁石的磁性时,就在无意间发现琥珀在经过丝绸、法兰绒的摩擦之后,也有类似于磁石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也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进行静电实验者。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内部结构为:电子、中子、质子。在科学上定义质子带有正电、电子带有负电、中子不带电。在正常的情况下(不受外力和外界能量情况下)原子内部的质子数量与电子的数量是相等的,也就是它们整体对外不显电性。但是这个平衡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它可以被打破。外界的能量就能够打破原子这个“不显电性”平衡,能够使得原子呈现出带电状态,这些能打破平衡的能量一般包括动能、热能、化学能等。
这些外界能量之所以能够打破这个平衡让原子呈现带电状态,是因为在这些能量作用下,它可以让环绕在原子核周围的电子脱离正常运行轨道,使得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而带正电,也就是物质对外呈现出带电状态。
两物体之间摩擦(也可以说是接触,摩擦可以理解为不断的接触与分离的过程)会打破原子内部的原有电荷平衡,使物体带电,这也就是物理学上常说的摩擦起电。在两物体摩擦接触过程中,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电子束缚能力不同,导致物质容易得电子或者失电子,这就会导致其中某一个物体因失去一些电荷而带正电,另外一个物体因得到电荷而带负电。在摩擦接触结束要分离时,得失的电荷难以得到中和,就会导致物体带电,也就是产生了静电。
这一点在初中物理学中有介绍到,用丝绸和玻璃棒摩擦产生正电荷,用毛皮和橡胶棒摩擦产生负电荷,人体的静电主要就是由衣服之间摩擦形成。
(责任编辑:fqj)
-
静电
+关注
关注
1文章
504浏览量
36339 -
电磁力
+关注
关注
1文章
78浏览量
14233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