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英特尔首席财务官George Davis在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会议上对投资者发表讲话时承认,英特尔已落后于竞争对手,而且追赶至少需要2年时间。
尽管英特尔仍在努力制造10nm制程,但竞争对手台积电(TSMC)已经采用7nm制程,并正在朝5nm制程迈进。
Davis表示,这种差异将意味着10nm处理器对英特尔的生产效率将不及前几代产品。
“正如我们在5月19日的分析师日上所说的那样:这不仅仅是英特尔有史以来最好的节点。它的产量虽然将低于14nm和22nm,但我们对看到的改进感到很兴奋,我们预计7nm时代将带来更好的性能。”
英特尔旨在通过平台级别的改进来解决其性能不足的问题,其中包括在AI和软件方面进行紧密的硬件集成。
英特尔希望在2021年底赶上台积电,但台积电并没有停滞不前,其希望在2022年底采用3nm制程。
责任编辑:gt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amd
+关注
关注
25文章
5438浏览量
133918 -
英特尔
+关注
关注
60文章
9879浏览量
171422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刚刚!英特尔最新回应
不断被爆存在各种漏洞,“表明其对客户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从2023年底开始,大量用户反映,使用英特尔第13、14代酷睿i9系列CPU玩特定游戏时,会出现崩溃问题。” 今日中午,英特尔中国在
英特尔SMG部门拟削减超35%成本
英特尔正积极实施其成本削减战略,其销售与营销事业部(SMG)计划至2024年底前,将该部门成本降低超过35%。这一举措是英特尔更广泛成本控制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到2025年实现总计100
英特尔加速AI PC发展,预计到2028年占据80%市场份额
英特尔中国区董事长王锐近日透露了公司未来的重要发展计划。她表示,自英特尔酷睿Ultra处理器发布以来,其卓越的性能已吸引了大量设备制造商的青睐,目前已有800万台设备搭载了这款处理器。更令人振奋的是,
英特尔2023年运营亏损70亿美元,期待EUV光刻机翻身
针对营业惨败的状况,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帕特·盖尔辛格明确指出,此番损失主要源于当初在晶圆代工业务方面过于激进,如今只能将大约30%的晶体生产外包给竞争对手如台积电等。
英特尔Arrow Lake和Lunar Lake性能揭晓:无超线程,性能提升显著
另有最新消息显示,英特尔依旧打算在2024年年底推出Lunar Lake平台。若英特尔图形部门能成功修复Battlemage驱动程序问题,或许该平台的实际面市时间还将提前于Arrow Lake。
英特尔:2025年将为1亿AI PC提供核心处理器
英特尔客户端计算部门副总David Feng指出,预计今年供应4000万台AI PC芯片,并于2025年底增加至6000万台,即占据2025年全球个人电脑市场预计总量的20%以上。在A
英伟达CEO表示华为好公司 英伟达将华为认定为最大竞争对手
本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中列举了竞争对手包括有英特尔、超微、博通、高通、亚马逊和微软等;而且首度将华为认定为“最大竞争对手”。 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华为好公司 在一次采访中
英特尔向竞争对手AMD等开放芯片制造
基辛格针对相关问题作出解答,说明英特尔的代工厂将应用其尖端技术为主导客户打造各类芯片,同时全面提供自身全套的IP支持,包括杰出的封装技能。他特别表示,期待AMD等各行业巨头能成为英特尔的客户伙伴。
英特尔愿意为竞争对手AMD等公司代工芯片
尽管基辛格未给出详尽解答,但他透露了一些引人深思的见解。他指出,英特尔将会将其制程技术授权给一些竞争对手,同时也承认产品团队可能需要与其基于英特尔核心技术的
2023年全球半导体行业收入报告:英特尔超越三星位居第一
英特尔凭借强大实力超越三星,重新夺回了全球半导体行业第一的位置。尽管其2023年营收同比下降了16%至505亿美元,市场份额微降至9.7%,但仍能领先其他竞争对手。
英特尔推出汽车版AI芯片,与高通、英伟达展开竞争
在2024年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英特尔正式发布了一款专为汽车领域设计的人工智能(AI)芯片。这一创新产品标志着英特尔正式进军车载AI市场,与高通和英伟达等强劲
英特尔希望在2024年超越其芯片制造竞争对手
过去五年来,英特尔在先进芯片制造方面一直落后于台积电和三星。现在,为了重新夺回领先地位,该公司正在采取大胆且冒险的举措,在其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Arrow Lake处理器中引入两项新技术,该处理器将于2024
英特尔宣布裁员311人,缩减成本100亿美元
此外,英特尔之前曾宣布目标在2025年前大幅削减成本100亿美元,方法包括裁员、缩短工时以及可能出售部分部门。根据1月底的文件数据,截至2022年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