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从各大互联网公司及医疗机构自发上线互联网医疗服务,到国家卫健委下发通知明确要求利用好互联网医疗资源,互联网医疗服务应用在短时间内,快速地走到了大众的视野中。
互联网医疗凭借其特有的优势,极大地满足了当前防疫工作的紧迫需求。远程问诊的诊疗方式,在降低轻症患者交叉感染几率、实现患者就医行为“物理隔绝”的同时,也打破了医疗资源地域限制,推动了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为缓解线下医疗机构的就诊压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诊断工作之外,互联网医疗还填补了家庭医生在疫情防控中的缺位,及时地为社区居民提供病情咨询、分诊分流、情绪安抚、心理疏导等服务。疫情成为互联网医疗的“催化剂”。
如何看待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趋势?
该行业正经历着需求方,服务方和支付方三者同步进阶的时代转点,在三者的协力下必将迎来行业的“春天”。
从需求方来看,患者线上问诊的积极性显著提升。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线下医疗资源紧张,同时,为避免交叉感染以及响应国家“宅在家”的号召,在线医疗这一便捷且安全的方式成为众多民众的问诊首选,不少医院及互联网平台的线上问诊服务量大幅提升。
到2020年初,尤其是2月疫情之后,互联网医疗其实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根据易观千帆的数据统计,2017年以来,对于互联网医疗的用户接受度越来越高,线上挂号方面近两年来的增长达到了187%左右,而整体医疗服务的用户反馈、用户活跃度则增加了2.5倍以上。并且,用户对于互联网医疗的关注和要求,已经不仅停留在资讯层面的关注,而是更关注医疗效果,要求互联网服务属性更加落地。
从支付方来看,近段时间颇得政策青睐。医保结算是阻碍互联网医院发展最大的屏障,也是患者最终是否选择网上诊疗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多省医保部门已明确有牌照的互联网医院向医保部门备案后,患者就诊和取药可以临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有助于推动“互联网+”更好地服务患者。
2 月以来,天津、浙江、北京、江苏、四川、上海、武汉等地相继出台互联网诊疗医保支付相关政策,覆盖包括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在线复诊和在线购药等多方面医疗服务。3月2日,国家医保局联合国家卫健委下发《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全国各个省市后续或将出台类似政策,支付方的态度已经十分明朗。
医保提速将互联网医疗纳入支付之后,中国的医院正迎来互联网医院建设的高潮。这一方面是源于疫情带来的影响,医院不得不加快互联网工具的开拓,另一方面,医保将在线支付的纳入也让公立医院第一次真正有动力去拥抱互联网。
虽然公立医院一直有通过互联网扩大病人来源的需求,但互联网医疗没有纳入医保前,病人很难导入,也无法依靠互联网去拉新和留客,医院对互联网的投入产出比很低。随着支付方的导流,互联网医疗有望成为医院发展的新渠道。
根据卫健委数据,截至2019年11月,全国的互联网医院数量已经达到269家,近期还有一大批互联网医院也陆续开始上线。这次疫情导致线下门诊受限,更多的医院也开始逐步参与到互联网+服务中。将线上服务纳入进来之后,医院的服务将获得更有价值的扩张,有助于更好的留住病人和树立口碑,加快自身的转型。
特殊时期,互联网医疗迎来需求井喷,爆发似乎已不可阻挡,然而互联网医疗拐点与痛点并存,一系列问题仍然难以回避。
冷思考:互联网医疗中存在的问题
毫无疑问,伴随着当今社会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以及大众健康管理意识不断觉醒,“互联网+医疗”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传统医疗体制的制约、监管体系的滞后、技术稳定性欠佳等原因,互联网医疗的崛起在优化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同时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01 如何提高优质医师的积极性?
尽管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使得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如火如荼。但真正走向互联网医疗的多是小型公立医院及私立医院的临床医师,他们为吸引更多患源、树立个人品牌、增加个人收入积极投入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建设与发展。然而,与传统的线下就医需求一样,绝大多数患者希望在互联网平台上提供医疗服务的多是拥有过硬专业技术和丰富临床经验的良医、名医。
众所周知,我国大多数的优质医师资源都集中在大型三级医院,他们每天要忙碌于供职医院的临床、科研、教学等事务,闲暇时间本就不多。与此同时,医院在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为医生提供了较好的保障,也使得他们对互联网医疗没有太大的参与动力,即便有也存在活跃度低的问题。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激励更多大医院的优质医师参与互联网医疗发展成了当下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02 在线医疗的安全如何保证?
互联网医疗依赖载体所具有的虚拟性,导致其提供的健康讯息或问诊服务存在一定的准确性、安全性问题。此外,由于在线问诊终究缺少传统医疗实践中的“面诊”环节,医生无法对患者的精神面貌、形态体征、行为动作等健康状态进行观察,故而难以作出全面、确切的咨询建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医疗安全风险。
讨论到互联网引发患者医疗安全风险增加的问题时,随之带来的法律安全问题同样值得重视。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中一旦有医疗争议产生,责任应该如何认定?出现问题后,患者应该向谁讨责也成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03 如何保护患者信息和隐私?
“互联网+”医疗服务不仅要实现医院内部的信息互联互通,还要依托互联网平台,与其他医疗机构、行业主管部门、居民之间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做好信息安全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目前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环境来说,在隐私保护、数据访问控制和认证、信息安全防护等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互联网医疗的强势介入在营造开放大数据环境的同时,也使得患者信息与隐私泄露的风险大大增加。与一般的个人信息不同,若患者的医疗信息,尤其是当中的隐私信息未能得到恰当保护,一旦遭到披露将产生无法估量的后果。
04 如何拓展“互联网+”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疗服务目前初步实现了医疗机构与互联网的融合,但医药企业、药店、医药配送公司等相关单位缺乏探索相关延伸服务的主动性,尚未积极参与到健全“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的探索中来。
推进互联网医疗良性发展的建议
01 多点执业,提高优质医生积极性
要想激活优质医师资源在互联网医疗中的普遍参与度,须打破传统格局,将医师从现有医疗体制中适度解放出来。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本身具有的跨地域、跨人群、跨时间等优势,让其为医师多点执业的执业地点提供更多元的渠道,促使更多名医、良医参与线上医疗,为互联网时代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注入强心剂。
其次,兼顾医师利益诉求,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如将医师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科普医学知识、发布健康贴士等工作时间折算成医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时间,与其职称评定、业务考核等挂钩,以此来推动优质医师对互联网医疗的全力支持。
02 加强法律监管,确保网络医疗服务安全
首先,构建合理的互联网医疗行业准入机制,使每一个医疗健康类网络平台经过严格的专业测评后再投入上线,从根本上确保在线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
其次,就互联网医疗可能引发的医疗争议问题,笔者认为应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及政策规章将医疗事故的责任界定、医疗纠纷的处理机制移步到互联网医疗平台,对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下的医疗纠纷处理程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行政刑事处罚以及赔偿等悬而未决的问题予以明确的法律支撑和保护,使医患双方在发生医疗争议时有法可据、有法可依。
03 多方联动,建立健全患者隐私保护机制
随着医疗服务由传统的医生—医院—患者模式向医生—互联网—患者模式转变,医疗数据泄露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患者方面,应增强个人隐私保护意识,谨慎对待医疗讯息网络及线上医疗服务平台中填写个人资料及医疗信息等相关事宜;医务人员方面,应坚守职业道德,明确患者信息仅限于提供医疗服务使用,对随意使用、透漏患者的私人信息的医务人员应予以严格处罚;互联网方面,所有与医疗健康服务相关的互联网平台都必须构建强大的技术安全保障体系禁止其他未经授权的网络运营主体通过互联网访问患者信息挪作他用。
04 鼓励相关单位拓展“互联网+”医疗服务
首先,要完善“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探索医疗卫生机构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促进药品网络销售和医疗物流配送等规范发展,鼓励药品经营企业、配送机构等参与到“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药品销售和配送环节。
其次,要创新“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推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实现居民公共卫生健康档案互联互通;鼓励疾控机构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预测疾病流行趋势,加强对传染病等疾病的智能监测等。
尽管互联网医疗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但长期来看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互联网医疗若要不止步于在疫情期间昙花一现的繁荣,就必须尽力克服影响长期发展的种种障碍。其核心在于努力促成医疗机构、医生、互联网公司等多方联动的发展环境,形成完整且规范的医疗服务闭环,实现真正的“数字健康”。
责任编辑:wv
-
互联网医疗
+关注
关注
0文章
68浏览量
21471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