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阿里云河源数据中心正式对外提供服务整整一个月。该数据中心是阿里云自建的新一代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分为3个园区,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整体可容纳的服务器数量多达30万台,是目前华南地区最大的公共算力集群。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数据中心支撑数亿人在疫情期间的工作、学习、生活。
疫情期间,阿里旗下的在线App钉钉上,涌入了超过1000万家企业的近两亿人在线办公,全国1.2亿学生在线上课。面对突如其来的海量需求,河源数据中心在几天内为钉钉连续扩容10万台云服务器,帮助钉钉抗住了巨大的流量冲击,保障数亿人顺利复工复学。
这是云计算时代的数据中心才能完成的任务。基于阿里云的弹性扩容能力,钉钉在2小时内新增部署了超过1万台云服务器,创下了阿里云上快速扩容的新纪录。而要完成这个任务,传统数据中心至少要花几周时间。
这是阿里推动自身数据中心“云”化的结果。而阿里的这一变化,正是中国数据中心实现革命性变革的缩影。
2008年,数据中心还处于IOE(即IBM小型机、Oracle商业数据库以及EMC集中式存储)一统天下的时代。在这一传统架构上,所有网络应用都是垂直式、相不连通的。这种“烟囱林立”的架构体系带来了诸多不足,如成本的重复投入和维护、数据之间难打通复用、几年之后推倒重建的风险等。
由于这种传统架构越来越难以满足突飞猛进的业务增长需求,阿里决定研发一套新的技术架构来换掉旧的基础设施。这就是阿里云的开端,也是国内“云”化数据中心的起点。
如今,阿里云的数据中心不但支撑起阿里的全部业务,还成为了开放、公共的基础设施。
阿里云目前在全球部署了200多个数据中心,为全球200多个国家用户提供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联网等技术服务,客户包括西门子、英特尔、宝马、奔驰、Nike,肯德基、星巴克等知名企业。
以前,这些企业都需要自建数据中心。如今,企业可以直接购买算力资源,无需再购买服务器自建机房:云计算把算力资源的供需变成了高效的“电网”模式,点击鼠标就像按下电源开关,云计算厂商会把需要的算力从数据中心直接输送过来,弹性存储,即取即用。
“数字经济新基建的重点在‘新’,我们要避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云计算就可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计算资源的浪费。”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说。
这种“电网”模式带来了巨大的规模效应,进而对产业链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阿里巴巴副总裁刘松说,云计算是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如今云计算已经成为了创新中心。
如今,云计算不仅在反向定制数据中心,还在定制数据中心的基本单元——服务器,甚至数据中心的细胞——芯片。
2018年,阿里云开发了适用于云计算的神龙服务器,2019年,阿里平头哥芯片公司开始研发一款应用于神龙服务器的专用芯片。这些反向定制,可以使数据中心的效率更高、速度更快、能耗更低。
刘松说,就像近年来IT世界展现出来的整体趋势一样,未来的数据中心一定是软硬一体的。比如阿里云的数据中心,既有自研的神龙服务器,也有自研的飞天操作系统,由此才能实现效能最大化。
能耗方面一直是数据中心的一大挑战,阿里云也一直在探索创新。例如,河源云计算数据中心通过技术创新,引用华南地区第一大湖万绿湖提供优质水冷资源,搭载阿里云智能运维系统,可智能感知环境变化,自动调节制冷模式,将电源使用效率降低到小于1.3,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而2018年,中国约有85%的数据中心的电源使用效率在1.5-2.0之间。
2011年出版的《浪潮之巅》认为,云计算将颠覆整个IT产业链。如今,云计算对数据中心的颠覆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且,数据中心正是通过云计算,真正成为数字世界的基石。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都离不开“云”化的数据中心。
这次疫情期间,阿里云显示了“云”化的数据中心的强大基础设施功能。全国28个省市与阿里云合作建设数字防疫系统,健康码在200多个城市上线,这些技术极大提升了防疫效率;在阿里云的支撑下,1.8亿学生在家上课、2亿上班族在家办公,尽可能保障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这些都是在能弹性扩容、数据互通的云上才能实现的。
阿里云的规模效应已经颇为显著。3月初,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报告显示,阿里云和亚马逊AWS、微软Azure构成的全球云计算市场第一阵营依然稳固,且市场逐步向头部聚集。而据权威机构Gartner的数据,阿里云亚太市场份额19.6%,为亚马逊和微软的总和。
但是,相比美国,目前我国总体的上云率依然很低,数据中心“云化”的潜力巨大。目前,全国数据中心的存量服务器有1000多万台,服务于云计算的有30%左右,其中阿里云占据其中的大约三分之一。
面对此次疫情发生后井喷的上云需求,阿里云正在增加其数据中心的规划量,这将进一步加速国内数据中心的“云”化进程。
-
数据中心
+关注
关注
16文章
4810浏览量
72212 -
阿里云
+关注
关注
3文章
967浏览量
43117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