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集中、大范围落地应用,成为本次疫情防控中最大的亮点,也让抗击新冠肺炎的技术含量与以往的防疫工作相比,有了本质上的技术区别。
人工智能+医疗救治,人工智能+社会管理,人工智能+病毒检测,经济社会各主体应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激发了其在疫情防控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反过来,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也在前所未有地倒逼我国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打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生活、智能制造的呼声越来越高。
智能PK人工,抗疫中大显身手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人脸识别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但新冠肺炎疫情下,在建筑工地、学校机关等需要鉴别入场人员身份信息的场所,人员在佩戴口罩、安全帽后,实现人脸快速识别并同步检测体温,成为一项全新的技术成果。这是疫情催生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一个典型案例。
“疫情发生后,对复工现场的管理也提出诸多新的技术需求,在戴口罩、安全帽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入场人员准确识别,就是一个重点方向。”3月初,中国中铁科研院技术中心智慧工地联合实验室研发人员赵阳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研究团队从算法模型上着手研究,采用眼部、眉毛等局部特征与整体人脸特征的融合,并结合注意力机制增强眼部特征,通过训练眼部关键点的模型,来提升模型在口罩遮挡下的人脸识别率。基于改进技术的应用场景在成都市落地,数据显示,通过大量训练数据,戴口罩或戴安全帽人脸识别率可达到99.9%。
疫情爆发在春节期间,城市管理面临着缺少“无接触感应”、“高效率通行”、“高温智能预警”等智能技术的巨大挑战,与此同时, AI 企业顺势而为,找准方向启动研发,很快,某企业的人工智能平台Brain++(集成“人体识别 + 人像识别 + 红外 / 可见光双传感”)的场景方案落地,实现了针对新疑似发热病人追踪系统并可在高密度人群下快速找到发烧者。
领域内专家总结说,该技术方案中的双光融合 AI 测温技术能够支持远距离、非接触、多目标的高效测温,符合公共场所防疫的刚需。
本次抗疫过程中,小黄马无人配送机器人、青翼蝠巡控机器人、青道夫清洁机器人、豹小递智能递送服务机器人实现了无人递送、无人消毒,被应用在器材、药品、化验单递送等方面,替代医护人员大量的简单重复劳动,减轻了人工工作量,降低了接触感染风险;在深圳,大疆精灵 Phantom 4 RTK 进行测绘建图与作业规划,再结合 T20 植保无人机进行全自主喷洒,消杀防疫工作形成完整工作流,助力工业园区高效消杀。
疫情期间,一大批人工智能企业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技术和智能产品的优势,在疫情防控、疾病诊断、民生保障等诸多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疫情让人工智能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当下,人工智能纳入新基建重点建设领域,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及场景应用建设将成为投资主战场。专家预测,今年将成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效用将进一步凸显。
虽为刚需技术,落地痛点难点多
从千方百计拉单子、推产品,到坐等需求上门,AI企业在疫情中着实“解了一把渴”。而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000家,位列全球第二,显然,今年疫情期间和疫情过后,这个数据还会发生变化。
然而,整个行业似乎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理智的AI从业者们思考更多的,仍是痛点和难点——场景的落地。正如英特尔架构图形与软件集团副总裁、数据分析技术总监马子雅所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变革的时代,人类历史上90%的数据都是在过去几年产生的,其中50%的数据更是在最近两年内生成的。但是,只有2%的数据被真正分析过来帮助人类的生产生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大数据、A等新兴技术落地难。”
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痛点和难点很多,概括来看,却也绕不开技术、资金、市场几个要素。
首先,除腾讯、阿里、科大讯飞等业内佼佼者外,AI行业中更多的主体还是中小、小微企业,缺钱,是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毫无疑问,做AI很烧钱,企业没有资金实力,没有承担投资风险的勇气,就很难在这条路上走得很远。”内蒙古策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海生坦言。
那么如果你很有钱,是不是就可以在AI行业中随心所欲、顺风顺水呢?农业人工智能与作物表型内蒙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瑞利研究员表示,没那么简单。
“算力、算法和数据是人工智能的三个核心组成要素,说白了,仅仅懂得算法的人是不可能做出人工智能产品的。举个例子,识别作物病虫害是农业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的一个主要方面,现实这样一种人工智能场景,首先要有海量的作物信息、病虫害图片、机制原理、解决方案作为大数据背景,而要完成这一前提,就需要大量的农业专家来予以实现。”王瑞利说。
-
AI
+关注
关注
87文章
30272浏览量
268494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1文章
46909浏览量
237684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