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李弯弯)新基建7个领域都涉及到物联网行业的应用,在上周电子发烧友网主办的《新基建时代,物联网万亿机会到来!》的直播节目中,来自物联网领域三家知名企业代表从新基建的产生背景、物联网在新基建中的应用场景及新基建未来的发展变化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物联网在新基建下的市场机会。
新基建,重新梳理科技强国战略投资方向
上海移芯通信副总裁杨月启认为,新基建产生的背景实际上是中美博弈,中美博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曾经发布过中国制造2025,在十大重点领域制定了长远的战略,希望通过中国制造2025,把中国带入工业强国的规划和愿景。
新基建是与老基建相比的,顾名思义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指基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涵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其中还混有老基建,比如特高压、高速铁路、新能源等,涉及比较多的领域,包括通信、电力、交通等很多跟社会民生相关的重点行业。但新基建的核心是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本质是信息数字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这些都离不开物联网,因此也将会给物联网带来非常大的机会。
利尔达蜂窝物联网事业部总经理李亚春谈到,新基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2018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曾提出了两个词,“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2019年又提了另外一个词,“交通强国”。事实上,新基建还是围绕“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交通强国”,以及数字经济、数字中国,在搭载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新基建就是数字基建的基础设施。
这次新基建的提出,跟疫情也有关系,因为可以拉动GDP,我们知道,GDP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目前国家需要拉动GDP,从投资角度来看,新基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新基建的各个领域,比如5G基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充电桩、轨道交通等涵盖物联网的多个环节,所以说物联网企业在新基建中会有非常多的机会。
广和通5G生态链商业拓展总监陶曦表示,随着近几年科技进步及数字经济的到来,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以及网络、数据、算力将会成为未来数字经济的中心。从短期来看,受疫情影响,国家需要刺激经济复苏。从长期来看,新基建是延续制造强国战略,事实上,此前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中多个领域,都跟新基建息息相关。
陶曦认为,其实在过去几年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强国的战略下,很多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今年3月提出新基建,相当于对重点牵引的投资和聚焦的方向重新做了梳理。
未来5年,物联网还会保持20%的速度增长
物联网应用涉及新基建的各个领域。陶曦分享了几个少有人知道的应用场景,比如在充电桩里面就带有蜂窝物联网的通信模组,因为充电桩一般装在很广域的区域,公路、偏僻的地方等,这些地方很难用WiFi和有线网络布设,所以广域的NB-IoT、5G、4G、3D等能更好的实现;再比如特高压,在几十公里没有人的输电环境下,输电的安全和巡检非常重要,未来会通过无人机去实现巡检,所以传统的WiFi在移动性上就存在局限性。
5G本就是为万物互联设计的移动宽带技术,5G产业链的进程跟网络基建息息相关。陶曦表示,我们不认为新的政策会给物联网带来多少额外的增长,从过往情况来看,蜂窝物联网的增长率保持在20%,预计未来5年物联网还会保持20%的速度增长。
从5G方面来看,在新基建公布之后,工信部就召集四大运营商发文加速5G建设,李亚春认为,事实上,国家一直都有项目投资的预算,只是在疫情、贸易战等的各种背景的影响下,国家把很多项目以新基建的形式提前呈现,从而加速进程。
物联网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机会相当大,假设有10个跨行业的工业物联网平台,而每个平台平均需要连接60-80万设备,比如浙江2020年工业互联网平台的KPI就是5000万个设备上云。李亚春介绍到,工业设备上云、上平台,这些都会给物联网带来机会,只不过不同设备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5G、4G或者NB-IoT,因此每个物联网产业链的企业,只要在自己的领域深度钻研,都能够取得好成绩。
杨月启指出,从中泰证券统计的政府债务投向来看,2020年新增上万亿的专项债务投向最大的还是铁公基,包括园区的建设、交通运输及城市建设,在这里面,轨道、产业园等广义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约占比不到三分之一,而传统的交通运输,包括公路、铁路等大概占了一半多,大约在9000多亿。新基建在总体基础设施建设的占比较小,不过占比在不断提升。
在2020年的投入金额中,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跟物联网强相关的领域占比较少,不过在整个新基建中,5G、轨道交通、数据中心的占比较大,因此物联网在整个新基建的占比也在不断提升,跟没有新基建相比,物联网的占比提升的比较多,未来,物联网的成长空间会越来越大,一方面是新基建的引导作用,二是物联网的本来的增长就很快。
新基建下,哪些物联网产品优先获得发展?
杨月启谈到,新基建中用到物联网的领域非常多,从不同驱动力为出发点,可以将物联网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分为消费驱动型、政府驱动型、产业驱动型。消费驱动型的应用,即我们常说的toC,就是直接面向个人消费者,比如家庭用的一些终端产品、可穿戴产品、医疗健康产品、出行产品等。
政府驱动型的应用,即toG,就是与政府政策驱动有关,涉及城市管理、民生相关的应用领域,比如智慧城市、智慧消防、安防、照明、停车等。产业驱动型的应用,就是B端的应用,更多考虑的是,相关企业看好并推动的行业,比如工业互联网、智慧物流、车联网、智慧农业等。杨月启认为,这些上述提到的物联网行业和产品,都将会随着新基建的推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
新基建7大领域中,每个领域涉及的投资金额都很大,李亚春详细介绍了各个领域物联网产品的应用情况。首先是5G产业链,运营商投资会牵动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其中涉及基站,又因为5G能耗很大,所以除了几大做基站的厂商,基站电源厂商也会在这一波迎来非常强的发展,5G网络的加速也将使手机、IoT各种应用场景的终端迎来发展。事实上,在发牌照不到一年的时间,5G运营商就已经有超千万的用户,可见5G终端产业链正在加速发展。随着网络的完善,在各个细分应用场景下,千行百业都将5G化,整个5G产业链也将因新基建这个政策而发展加速。
再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中心,这两个领域政府近几年非常重视,事实上,每个领域只要连物联网,就需要大数据,需要AI分析,李亚春认为,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是相辅相成的,只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中心这两个的投入力度会更大些。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中心领域,国家开始要做重大软件工程,其实重点强调的部分是安全,也就是要在AI、大数据中心、云计算这部分不要被卡脖子。
另外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轨道交通和工业互联网这几个领域偏应用层面,基本还是秉承着5G属于网络强国,特高压属于泛在电力物联网,充电桩属于能源,工业互联网属于制造强国,轨道交通属于交通强国的策略,不过,交通强国带来一个新的概念,即物流强国,只有好的交通,智慧物流的产能也会扩大。整体而言,相关的物联网企业,从终端、连接、平台,到应用,都会迎来很大的发展空间。
除了前面谈到特高压和充电桩的物联网应用之外,陶曦重点谈到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另外几个主流的应用场景,这几个领域跟物联网行业的相关性更强,应用的场景更多样化。
5G基建方面,三大运营商去年共建了13万基站,主要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这个5G网络主要是基于NSA,即非独立组网,目前协议版本也在不断演进中,主要以支持5G的高带宽应用场景为主,另外还有两个应用场景,低时延和大连接,会在今年进行加速。从工信部前不久发布的声明可以看出,三大运营商在网络设施建设上明显有了一个新政策的倾向,即在SA(独立组网)新形态的5G下一代网络架构下进行加速布局,SA也将更好的支持低时延和广连接。
大数据中心方面,云在过去几年的发展非常快,数据中心在云上集中处理的趋势非常明显,未来用户对调取数据的及时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再加上中心化的云会带来一些风险,过去几,就有一些云的厂家出现过宕机的问题,因此分布式的数据中心将会越来越广泛,遍布城市的很多节点,有些离用户只有5公里或1公里,这些节点的增多,会带来末端分支的互联,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
人工智能方面,其中一个重点的应用就是机器视觉,在过去几年机器视觉的应用越来越多,常见的就是刷脸支付,虽然因为疫情没有办法使用。另外一些快递柜、超市看里的大型支付终端等设备里面就会用到物联网模组。还有智能门禁,在户外、厂区、园区的外围,需要刷脸识进出的位置,因为没有办法进行有线布设,也可以通过蜂窝网实现,此外还有一些高清安防摄像头、机器人、无人机等,都有用蜂窝物连网的趋势。
工业互联网方面,物联网的传感器,连接需求比较大,比如电力及有些场景有上亿的连接基数,像机械臂的控制,对控制的精度、时延、定位有更高的要求,另外远程控制,包括AR设备的检修,都需要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实现。
5至6年,新基建项目基本完成建设
政府做规划一般是5年,在可预测的5年里,政府可能还会持续投入。杨月启认为,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新基建和老基建会并存。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全新的基础设施,将会引发全新的配套,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光伏,垃圾发电等很多领域,会带来很多发展机会,另外,经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的传统的基建设施,交通、农业、消防、能源等都会有很多发展机会。
网络建设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需要看有多少城市外场的网络覆盖,再到深度的覆盖。李亚春介绍到,三大运营商2020年针对5G网络,新增55万基站,再加上原来部署好的,今年会完成超60万基站部署。网络建设规划和应用端的需求是相辅相成的,5G网络带动应用端的建设,应用端的需求加速网络的建设,其他充电桩、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的发展模式也是如此。
从之前各省市的发布的预算看,预计到2022年投入的项目建设将会完成97个,也就是三年内大概完成三分之二,另外基本会在5-6年,也就是2025年建设完成。陶曦认为,从层级发展来看,5G、特高压、城际交通、充电桩等这些作为承载大数据、AI的底层技术,在开始的3年投入比重会较大,等这些技术渗透达到一定水平,一般地说是达到10%-20%后,下层的应用,包括终端、设备等就会呈指数级的增长。
直播回放链接:http://webinar.elecfans.com/507.html
-
物联网
+关注
关注
2909文章
44625浏览量
373187 -
工业物联网
+关注
关注
25文章
2377浏览量
64186 -
新基建
+关注
关注
4文章
811浏览量
23353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