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全固态锂硫电池能量密度比传统锂离子电池高4倍

汽车玩家 来源:盖世汽车 作者:余秋云 2020-04-20 17:20 次阅读

日本的研究人员采用简单液相法合成了一种活性含硫材料和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了全固态锂硫电池,其能量密度是传统锂离子电池的5倍。

盖世汽车讯 据外媒报道,日本丰桥技术科学大学(Toyohash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电气电子信息工程系的一组科学家采用一种低成本的简单液相法合成了一种活性含硫材料和碳纳米纤维(CNF)复合材料。研究人员采用液相法制成了硫-CNF复合材料,再制成了全固态锂硫电池,与锂离子二次电池相比,其放电容量更高、循环稳定性更好。因此,未来,此类固态锂硫电池将能够用于电动汽车等。

去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已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等领域。近年来,由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的数量增加,全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也受到了关注。特别是全固态锂硫电池的能量密度是传统锂离子二次电池的5倍,因而其备受关注。不过,硫是一种绝缘体,因此限制了其应用于电池设备。为了解决该问题,硫必须配备能够传导离子和电子的路径。

该研究小组就提出了一种将含硫活性材料与碳纳米纤维(CNF,由静电组装法制备而成)结合而成的阴极复合材料,此种碳纳米纤维能够在溶液中与其他材料均匀结合。采用硫-CNF复合材料和电化学稳定液相法合成的Li2S-P2S5-LiI固体电解质制备了全固态锂硫电池,该电池的放电容量与硫的理论容量相当,在多次充放电循环后仍保持较高容量。

研究人员解释了该电池的特点:“为了制出高性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需要将适量的含硫活性材料与适量的碳材料相结合。一般而言,硫碳复合材料通过机械混合、特殊有机溶液液体混合以及复杂法(硫与具有高比表面积的多孔碳材料相结合)合成。不过,几乎没有报道说全固态锂硫电池的容量可以与硫的理论容量几乎相当,循环稳定性也高。所以,我们致力于采用一种低成本的简单静电吸附法,将纳米材料均匀地结合在一起,制成硫碳复合材料。研究也证实了采用静电吸附法合成的硫碳复合材料能够以片状形式在碳纳米纤维上积累,最终我们打造了全固态锂硫电池,而且发现硫作为一种活性材料得到充分地利用。另一个优点是,此种硫碳复合材料的生产成本比传统工艺制成成本低。”

静电吸附法利用聚合电解质调整颗粒物表面的电荷,使较大的母颗粒物与较小的颗粒物能够利用静电吸附在一起,从而引发静电作用。虽然之前有过利用静电吸附法设计各种陶瓷复合材料的报道,但是很难调节硫表面的电荷。不过,该研究小组利用化学反应,成功调整了电荷,在该化学反应中,硫化钠(Na2S)与硫(S)在离子交换水中反应,形成了水溶性Na2S3。所以,该研究应用静电吸附的基本原理,实现了一种新型化学工艺。

该方法能够制备硫碳复合材料,成本低且相对简单,适合用于大规模生产。采用含硫活性材料制成的全固态锂硫电池将得到实际应用,预计电动汽车、家用和商用大型电源电池的能量密度也将呈指数级增长。(文中图片均来自phys.org)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锂离子电池
    +关注

    关注

    85

    文章

    3209

    浏览量

    77525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全固态金属电池阳极夹层设计

    全固态金属电池(ASSLB)由于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兴趣,金属被认为是一
    的头像 发表于 10-31 13:45 143次阅读
    <b class='flag-5'>全固态</b><b class='flag-5'>锂</b>金属<b class='flag-5'>电池</b>的<b class='flag-5'>锂</b>阳极夹层设计

    全固态电池再进一步,能量密度与使用寿命双突破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黄山明)全固态电池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重要方向,与传统的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相比,
    的头像 发表于 09-09 00:17 2546次阅读

    多家上市公司回应固态电池 固态电池应用加速

    材料,突破锂电池能量密度全固态电池亦成为动力电池企业下一步的制胜关键点,在电动汽车领域,
    的头像 发表于 08-22 16:01 680次阅读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

    锂离子电池,作为现代高性能电池的代表,自其诞生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如高能量密度、长寿命、无记忆效应等,迅速占领了电池
    的头像 发表于 05-21 16:46 3109次阅读

    用于延长高压Ni三元金属电池寿命的无氟醚基电解液

    采用富镍(Ni)层状氧化物正极搭配金属(Li)负极的金属电池(LMBs)的能量密度有望达到传统
    的头像 发表于 04-30 09:08 1015次阅读
    用于延长高压<b class='flag-5'>高</b>Ni三元<b class='flag-5'>锂</b>金属<b class='flag-5'>电池</b>寿命的无氟醚基电解液

    日产固态电池生产线设址曝光,2025年起量产

    据悉,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传统锂离子电池高出近两
    的头像 发表于 04-19 15:53 423次阅读

    高压氟化固态电解质用于全固态金属电池

    全球交通电气化的趋势对传统锂离子电池(LIBs)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和工作温度方面提出了挑战。
    的头像 发表于 04-08 10:15 882次阅读
    高压氟化<b class='flag-5'>固态</b>电解质用于<b class='flag-5'>全固态</b><b class='flag-5'>锂</b>金属<b class='flag-5'>电池</b>!

    固态电池结构示意图

    相较于传统锂离子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无自然,爆炸的风险。氧化物和硫化物的电解质的固态
    的头像 发表于 04-01 16:56 2636次阅读
    <b class='flag-5'>固态</b><b class='flag-5'>电池</b>结构示意图

    锂离子电池原理有何优势?

    传统电池技术相比,锂离子电池充电更快,使用更持久,而且更高的功率密度可实现更长的电池使用时间,同时身形更加轻巧。
    发表于 02-25 09:49 293次阅读
    <b class='flag-5'>锂离子电池</b>原理有何优势?

    全固态电池会颠覆锂离子电池吗?

    由于传统液态电池的成本快速下降,目前全固态电池在提高安全性方面有优势。从全固态电池的路线来看,需
    发表于 01-22 14:10 598次阅读
    <b class='flag-5'>全固态</b><b class='flag-5'>电池</b>会颠覆<b class='flag-5'>锂离子电池</b>吗?

    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的长期可控补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开发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锂离子电池(LIB)已成为关键目标。
    的头像 发表于 01-11 09:17 1412次阅读
    提高<b class='flag-5'>锂离子电池</b><b class='flag-5'>能量</b><b class='flag-5'>密度</b>和循环寿命的长期可控补<b class='flag-5'>锂</b>

    什么是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有记忆效应吗?

    什么是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有记忆效应吗?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反复迁移实现电荷储存和释放的电池。它是一种高
    的头像 发表于 01-10 16:31 1603次阅读

    全固态电池到底有哪些闪光点?

    内部的热失控,并在极端情况下导致电池爆炸。而全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能够有效抑制电池内部的热失控反应,提高
    的头像 发表于 01-09 17:09 713次阅读

    通过金属负极/LPSCl界面调控实现超稳定全固态金属电池

    为解决传统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足、安全性低等问题,部分研究者将目光投向全固态金属
    的头像 发表于 01-09 09:19 1766次阅读
    通过金属负极/LPSCl界面调控实现超稳定<b class='flag-5'>全固态</b><b class='flag-5'>锂</b>金属<b class='flag-5'>电池</b>

    改变我们生活的锂离子电池 | 第四讲:什么是全固态电池?实用化的可能性有多大?

    改变我们生活的锂离子电池 | 第四讲:什么是全固态电池?实用化的可能性有多大?
    的头像 发表于 12-05 16:59 984次阅读
    改变我们生活的<b class='flag-5'>锂离子电池</b> | 第四讲:什么是<b class='flag-5'>全固态</b><b class='flag-5'>电池</b>?实用化的可能性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