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钛媒体)
5G话题随着新基建概念的诞生,再次成为热点话题,众说纷纭。与此同时,SD-WAN(软件定义广域网)作为近年流行的新型网络方案,各大运营商与市场先行者也在评估未来5G环境,SD-WAN是否能够贡献价值?继2019年6月探讨“SD-WAMN与5G融合组网“之后,笔者基于目前最新的市场信息,继续这个话题。有不足或偏颇之处,也请技术大咖不吝赐教。
目前5G第二代技术刚刚进入试验阶段不久,少数尝鲜者已经开始启动POC(概念验证)。而市场宣传已经把5G捧为大神,几乎任何需求都离不开5G,那么果真如此吗?试着分析一下5G的特点。
实际上,5G除了传输速度更快,最令人感兴趣的特点就是切片技术。切片技术(Network Slicing),通俗地说,类似于网络vLan技术,根据业务场景,将网络设立虚拟的多个逻辑链路,不同的虚拟链路适应不同应用需求,从而达到更加精细的传输性能。这一概念已经在SD-WAN技术中完全实现。未来5G切片是否会替代SD-WAN切片?又或是两者共存协作?笔者认为后一种情况的可能性较大。
ITU 已经为5G划分了三大业务场景:eMBB 增强移动带宽,mMTC 海量机器通信,与uRLLC 超高可靠低延时,各自包括一些更加精细的具体业务,如4K高清视频,VR/AR,物联网,工业物联网,车联网,无人驾驶等等。而就目前所知的实现手段,多是通过物理硬件方式的方式,以下两种:
供应商的设备。5G技术供应商可通过设备模块的设置,实现某种切片能力,然后安装在基站内。然而,这不是一种端到端的实现方式,即最终用户可能享受不到真实的切片能力。Sim卡。运营商可以通过给sim卡分类,比如通过号段分类,确保某短号码的sim卡具备某种切片能力。但是定制sim卡并投放市场,要考虑到成本投入与产出回报,而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我们发现,以上两种手段只能实现单一的切片能力,如果希望再实现另一种,还需要再定制设备模块与sim卡。这给运营商带来更加复杂的运营与管理,最终会影响到最终用户的成本与使用。换句话说,当某个企业特别需要某几种切片能力,而运营商评估认为这不是一个大量级需求,那么企业用户可能会因此得不到服务,或者付出高昂成本。与此同时,还要考虑移动信号的带宽是否足够支撑多种切片能力的实现。
有人提出可否利用eSim卡帮助实现切片能力。目前eSim卡的发展并不成熟,而且这类似于服务器虚机,也是需要底层物理资源的支持。而SD-WAN的切片技术如何实现呢?实际上,在SD-WAN领域,这种技术被描述为:应用识别与性能管控,或称之为基于应用的质量服务(Application based QoS)。
这项功能是通过软件识别多种应用,并作优先级的区分,以确保高优先级的应用数据的传输性能。有能力的SD-WAN服务商,一般都可以识别几千种应用。软件实现手段的优势就在于,一套方案可以实现几千种切片能力。而这并不会被底层链路的带宽所束缚。
因为当SD-WAN实现应用场景的切片后,会调度智能负载均衡与动态智选路由的功能,充分利用底层带宽,有多少用多少,进行高质量的传输。SD-WAN可以快速切换(1-2毫秒),多种应用切片,按照优先级顺序,使用同一条带宽传输到对端。此外,由于SD-WAN还有虚机部署模式,可直接部署在云端。随着数字化发展越来越快,企业上云、跨云、云迁移,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成为必选项。
由于各方面原因,业内人士普遍认为5G大规模普及可能会在5-6年之后,在此期间,传统网络如专线、MPLS、互联网,LTE(3G/4G)仍将是普遍存在。如何精打细算利用这些传统网络,压榨资源利用率,确实是SD-WAN最拿手的能力。
拥有千种应用识别技术的SD-WAN,可以弥补5G切片的空白,并利用5G的卓越传输能力,为运营商与企业用户,打造更精细、性能更高、且定制化的低成本企业网。
(责任编辑:fqj)
-
5G
+关注
关注
1355文章
48466浏览量
564621 -
SD-WAN
+关注
关注
0文章
267浏览量
15037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