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下,企业内外受困。 2020,新冠肺炎带来的冲击让企业面临经营停摆、拓客困难、甚至被迫转型的命运。这无疑给创业者心态、公司组织能力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华为也曾在2001年遭遇“华为的冬天”。而能够度过难关、持续创新的企业,无不把“人”当作最重要的资产。任正非为什么能凝聚18万知识型员工,做到枪声就是命令?华为组织能力建设背后的思考又是什么? 管理的核心命题是什么?就是激活人的能力。任正非说:“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进行管理的能力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
市面上解读华为的书已经汗牛充栋,但很少有内部专注于研究华为管理门道的人士系统地写一本书。作为资深原华为人,《华为管理之道》一书的作者邓斌在华为的11年时间里,他的工作就是把华为管理经验输送给核心价值客户,获取客户的认同,从而增强华为与各界高端客户的黏性。
今天这篇文章摘取了《华为管理之道》一书中的部分内容,来让大家重新认识华为这个组织,理解如何才能“激活人的能力”。
组织建设之道:
用准“拉力”和“推力”
任正非有一个长处,他总能引经据典,用小学生都听得懂的形象化语言,来解释公司运营管理之道。邓斌从任正非创办华为30年来的内外讲话,和共计1000多万字的总裁办电子邮件内容中,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36个高频词汇作为全书的主线。下文中的“不拉马的士兵”、“少将连长”等都是词汇之一。
首先邓斌介绍了华为管理的两种用力方向,管理的推力和管理的拉力。
什么叫管理的拉力和推力?这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不拉马的士兵
华为内部报纸《华为人》原主编李宁讲过一个“不拉马的士兵”的故事。某国有一位年轻有为的炮兵军官在其上任伊始,到下属部队视察其操练情况。他在几个部队发现了一个相同的情况:各个单位在操练中,总有一名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管下面,纹丝不动。
军官不解,问其原因,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要求的。于是军官回去反复查阅军事文件终于发现,长期以来,炮兵的操练条例仍遵循非机械化时代的规则。在那个时代,大炮是由马车运载到前线的,站在炮管下的士兵的任务是负责拉住马的缰绳,以便在大炮发射后调整由于后坐力产生的距离偏差,缩短再次瞄准所需要的时间。
现在大炮的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很高,已经不再需要这样一个角色了,但操练条例没有及时进行调整,因此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该军官的发现以及提出的调整措施使他获得了国防部的嘉奖。
在华为创立的早期,任正非经常在讲话中谈到:华为不需要“不拉马的士兵”。“拉”的时候,看到哪一根绳子不受力,就将它减去,连在这根绳子上的部门及人员一并减去,组织效率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这些“拉马”的士兵就是公司里的一线员工。任正非把一线员工称为“听得见炮火声的人”,在华为,一线市场部门为了拿到大单,当人力不足时,它们会向机关要专家进行项目支持,或要资源进行交付等,这被形象地称为“一线呼唤炮火”。
▐一线呼唤炮火
谁来呼唤炮火?应该让听得见炮火声的人来做决策。
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我们把“指挥所”建到听得到炮声的地方,把计划预算核算权利、销售决策权利授予一线,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打不打仗,客户决定;怎么打仗,前方说了算。由前线指挥后方,而不是后方指挥前线。
——任正非在英国代表处的讲话纪要,2007
为了做到这一点,任正非在华为内部流程和组织设计方面花了很多心思。举一个关于华为流程变革的方向的例子。华为认为,流程变革必须以客户为起点,以一线为中心,从一线开始往回梳理。
用一个形象的术语“推拉”来描述这个过程,华为过去的组织和运作机制是“推”的机制,现在要将其逐步转换到“拉”的机制上去。
任正非认为,企业传统金字塔的最底层,即直接创造价值的群体,其级别往往最低,但他们恰恰是当企业面对客户高管团队、面对复杂项目、面对极端困难时突破的着力点。很明显,很多公司赋予他们的能量是不够的。
业界很多公司搞流程推行,重在“推”,而“推”会产生很多滥竽充数的现象。
“推”的时候,是决策层的强大发动机在推,一些无用的流程、不出功的岗位是看不清的。
多形象的比喻啊,流程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人与事匹配的关系。同样的力,用力的方向不同,结果就不同。
华为提出的决策前移,让听得见炮火声的人来呼唤炮火,不断总结和复盘,总体上有效支撑了华为在全球的快速扩张。
战略是路,组织是鞋
人如何穿“鞋”走好“路”?
行业为地,客户为天,战略就是在天地间选择的路,组织就是在脚上的鞋。
为了更好地开发奋斗者潜能,使之赋能组织,让“拉”力更大,华为还创立了一系列独特的人才流动模式。
▐少将连长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愿意长期奋斗在一线,华为开辟了“少将连长”的人才流动模式,它激发了员工的聪明才智,让员工快速响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提升整个组织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
你看,任正非是军人出身,比较认可军队的组织模式和运作机制,他曾多次号召华为18万员工学习军队的管理方式,使团队具备像军队般的集成能力及快速作战能力。
任正非说:“少将有两种,一是少将同志当了连长,二是连长配了个少将衔”。
第一,“少将当连长”,也就是华为高级干部下到基层当主管,带领小团队冲锋陷阵,充当尖兵;或者飞到一线协调指挥重大项目、建立高层客户关系、建设商业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公司老将的优势。
第二,“连长配了个少将衔”,也就是提高一线人员的级别,一线基层主管因为卓越表现而被破格提拔,职级、待遇等达到了很高的标准,这样就会引导更多优秀的人才愿意长期奋斗在一线。
“将军都是打出来的”。任正非一直把这句古语作为华为干部选拔与配备的基本指导原则。
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郡。我们要培养起一大群敢于抢滩登陆的勇士,这些人会不断激活我们的组织与干部体制。尽管抢滩的队伍不担负纵深发展的任务,但干部成长后,也会成为纵深发展的战役家。
——任正非在无线产品线奋斗大会上的讲话纪要,2008
那么,从一线提拔上来的“奋斗者”,如何有机会成长成为纵深发展的战役家呢?
任正非说,走“之”字形成长路线。
▐“之”字形成长路线
如果一个人在研发、财经方面做过管理者,又在售前、一线做过项目,拥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历,那么他在遇到问题时,就会有全局思维,能端到端、全流程地考虑问题。
但如果他一直在某个体系里工作,比如在研发体系,是从一条线上成长起来的,其思维就会有局限性,遇到问题也容易出现本位主义思想,会很强调自己从中成长起来的那个板块的重要新。为什么?因为他只懂那个板块,其他板块就直接用鸵鸟策略忽略掉了,这必然会使组织的发展变得不完善。
所以,华为一直要求未来的可塑性干部要流动起来,走“之”字形成长道路,从而形成一个有力的作战群。
上面是从组织的健康发展角度来看的,如果从干部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也是必须经历“之”字形的历练。
任正非本人的成长就是一个案例,在创办华为时,任正非已经44岁,经历过人生的苦难历练。知道,于一个帅才、将才来说,才华、阅历、心理素质等缺一不可。因此,他很看重干部的“之”字形培养策略。
平静如波澜
而不是力挽狂澜
华为所倡导的一切,最终落地的结果都是为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理念。
“管理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以前我不知道一家好公司的标准是什么,但后来我发现,一个平静无波澜的公司,必然是管理上了轨道。如果一家公司的运营经常是高潮迭起,大家忙得不可开交,就必然是管理不善。优秀的公司总是很单调,没有发生什么激动人心的时间,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都早已预见,并已通过解决方案变成例行工作了。”
而华为就是这样一个平静无波澜的公司。任正非说:“在管理上,我不是一个激进主义者,而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主张不断地管理进步,一小步一小步地改进、一小步一小步地进步。任何事情不要等到问题成堆时,采取英雄弹指一挥间‘力挽狂澜’,而是要不断地疏导。”
华为是成功的组织能力建设者,也是开发个人能力的前瞻者。受华为的启发,眼下又面临着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面对疫情“大考”,创业公司在积极自救的同时,还应该抓住修炼内功的绝佳时机,对自身的组织能力进行“号脉”:公司是否具备执行战略所需的组织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调整,便是让人穿好组织这双“鞋”,从而走好战略这条“路”的重要抓手,为迎接疫情平稳后的业务复苏提供有力保障。
这样,才能成为德鲁克口中“平静无波澜”的公司。
-
华为
+关注
关注
216文章
34471浏览量
251976 -
任正非
+关注
关注
6文章
271浏览量
31074
原文标题:任正非为什么能凝聚18万知识型员工,做到枪声就是命令?
文章出处:【微信号:idg_capital,微信公众号:IDG资本】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