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水下战场的争夺,是各大国始终关注的方向所在。随着各国海洋军备力量的不断发展,水下作战模式已然发生转变,更强调多兵种联合作战。水下作战不再简单地以潜艇为核心,更注重以无人潜航器为代表的新型装备的研发以及持久、广泛探测与水下信息等技术的开发,正逐步沿着智能化、深海化、体系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在水下作战飞速发展的同时,反水下战技术也在长足进步。纵观各军事强国,近年来已经在加强空、海基等反水下作战平台侦察监视能力的基础上,辅以新型武器,构建水下信息网络,发展新型反水下作战技术,以加强其对海洋战场的控制力。
水下作战是体系对抗,反水下作战同样受水下特殊环境的制约,纵使军事强国也无法单纯依靠水下装备建立绝对的反水下作战优势。因此,各军事强国正在致力于根据作战任务将岸、海、空、天、潜现有的相关资源整合到反水下作战体系中,通过发挥整体优势来夺取水下战场的制胜权,根据自身国情与反水下作战的任务需求整合作战平台与先进技术是其关键所在。
新一代反水下作战平台
各国均致力于空基、水面与潜基等新一代反水下作战平台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空基反水下作战平台
空基反水下作战平台,具有机动性强、监视区域大、作战反应快的特点,对水下作战具有不对称优势。
目前全球较为先进的空基反水下作战平台主要包括美国P-8A、中国高新六号、德法合作研发的A320neo M3A以及日本P-1反潜机。
图表1:先进的空基反水下作战平台关键技术
由此可知,新一代反潜巡逻机除了具备反潜能力之外,还具备信息化作战能力,能够满足C4ISR系统多任务需求。美国研究的MQ-4C远程监视无人机,更是代表了未来反潜机正朝着无人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MQ-4C的最大航程超过3700千米,最大续航时间超过24小时,可同时监控2000海里的范围,执行一次任务可覆盖700万平方千米海域。其装备了先进的广域监视系统与信息链路,能够单独或者与有人反水下作战平台协同执行广域海上监视与通信中继等任务。
MQ-4C无人机能连接地面武器、航母、两栖攻击舰及其他海军作战武器等分散地区的各个节点,与P-8A反潜机及美海军航母打击群协同作战。
由此可见,空基反水下作战平台以先进的有人平台为主,协同远程监视无人机,采用目前最为先进的磁异探测、相控阵雷达、数据链等技术,挂载鱼雷、反潜导弹等武器,进行近海/深海的敌情探测与打击。
(二)在研水面反水下作战平台
水面平台也是反水下作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水面舰艇与装备先进作战系统的战机配合,在此仅对在研现代化舰艇的关键技术进行梳理。
作为反水下作战的重要平台,水面舰艇作战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其作战指挥系统、雷达系统、声呐系统、舰载反潜直升机以及反潜武器系统等技术与装备方面。
图表2:典型反水下作战舰艇的关键技术
为应对作战模式的改变以及危险的水下作战环境,各国均致力于研发无人作战艇,在此以美国研发的“海上猎手”、“斯巴达侦察兵”先进无人艇为例对其反水下作战技术进行梳理。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新一代水面作战舰艇不仅重视反潜能力,更加重视其信息化、智能化能力的提高,尤其美国的“海上猎手”、“斯巴达侦察兵”无人艇更是代表了水面作战艇向无人化、智能化,以及实现高效探测与通信的方向发展。
(三)新一代潜基反水下作战平台
近年来攻击型核潜艇由于具有航速快、高潜深以及对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具备较强穿透力等优势,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反水下作战体系的一部分,加之其能携带发射无人潜航器,更是被美俄称为海域作战的利器。弗吉尼亚级、哈斯基级核潜艇即是新一代具备海洋作战能力的核潜艇的典型代表。
为保证其强大的水下作战能力,美、俄等国也在大力发展包括无人艇与无人潜航器在内的无人系统,未来将其与战舰或者核潜艇结合,构成水下网络作战系统以进一步增强其本国的水下作战能力。目前,在此以全球新一代无人潜航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美国“虎鲸”无人潜航器、俄罗斯“波塞冬”无人潜航器为例对海上无人系统的关键作战性能进行梳理。
图表3:典型新一代无人潜航器关键性能
尽管“虎鲸”与“波塞冬”的部分性能参数未见披露,但其设计研发的目的很明确。其中“虎鲸”能够被部署在敌方UUV经过的关键节点进行反无人潜航器战,并且可以建立察打一体水下作战系统,在保证隐蔽性的同时可采取威慑性行动,对海上敏感区形成实时控制;波塞冬能够高速检测水下所有目标,识别可能的威胁,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并在必要时将其摧毁。
针对不同海域下不同反水下作战任务,美国在开展大型甚至超大型无人潜航器研究的同时,其也注重“金枪鱼”系列等小型/轻型无人潜航器在勘探、反雷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反水下作战的信息网络技术
清晰的水下战场态势图与有效的水下/水面信息交互将是未来水下作战实现快速精确远程打击的关键所在。美、俄等国一直致力于水下通信技术的研发,在水声通信、蓝绿激光水下通信等领域相继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致力于发展新型机布式水下分布网络与潜布式近海持久监视网,以加强水下信息网络的建设,加紧对潜艇、鱼雷和无人潜航器等水下目标的侦察监视,以求尽快掌握制深海战权。
美军开展了大量以广域海网、可部署自主分布系统(DADS)等为代表的水下网络的应用研究与试验,将固定式部署与移动式部署结合,日益完备其水下网络,并且已经具备实际作战能力,整体能力世界领先。
此外,海底预置装备也将是美海军构建未来反水下作战非对称优势的技术装备之一,一旦部署,难以被探测和破坏。海底预置装备是在敌近海和远海要点预置攻击型无人机、无人潜航器、导弹等,实现战前“按需”隐蔽部署,构筑探测网络,针对敌方陆地、空中、海上和水下目标,执行探测与突袭打击等任务。
广域海上监视系统作战流程图
除美国外,目前俄海军也已初步建设成水面、水下、太空等多维信息网络空间,并将不断改进与完善一体化信息空间建设,逐步实现跨兵种联合反水下作战能力。俄罗斯近年来开展了有关水下高速互联网络、新型水下导航系统、“和声”海上监视系统等系统的研制与试验。
其中,水下高速互联网络已经进行部署;新型水下导航定位系统于2016年研制完成;“和声”系统个别部分已经开始工作,整个系统将于2020年年底前全面运转。
近年来,中国也在大力发展水下信息网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构建了通过光缆或电缆连接的能够将数据传输至地面站的大型海底水听器与地磁传感器反潜网络。2009年开始建设海底观测网,2016年建成了东海海底观测网,目前南海海底观测网已经研发成功,马上投入建设。
未来的无人化反水下作战技术
随着无人系统能力的提升、海战模式的转变以及作战需求的不断变化,各国更加重视无人化反水下作战技术的研究与能力建设。
美国在反水下作战无人系统的技术研发以及发展规划方面将引领全球的发展方向,即以发展先进的互操作性、自主性、网络安全以及人机协同技术为基础,实现跨域指挥控制、跨域通信,建立立体化作战网络。
图表4:美国未来反水下作战技术装备相关项目
针对不同水下环境与作战要求,美、俄、中等国均在系列化发展无人作战系统。在加强单元与软件模块化以及通用化设计的同时,还注重提升其执行任务时的自主性、实时性交互能力、探测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各国还大力开展了有关无人机“蜂群”、无人艇集群以及无人潜航器集群战术的研究。
美、俄、中等国对无人平台集群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攻克了部分技术难点,但仍然面临协同侦搜攻击、多传感器智能感知、远程宽带信息传输等技术难关亟需攻克。
通过对目前军事强国先进的空基、水面、潜基作战平台,反水下作战网络技术以及未来的反水下作战技术的调研分析可知:
未来反水下作战必然向分布式组网、跨域集群编队与协同作战方向发展;
将更加注重依托高续航力的先进推进技术、数据融合管理技术、人工智能、水下自主导航通信等相关技术理论支撑;
以异构平台协同、有人/无人作战海陆空平台协同、无人集群作战技术为研究重点;
由海底声呐节点群、无人潜航器与无人机进行分布式组网,形成广域侦查监察能力,以提高反水下作战效能。
小结:随着水下作战模式的转变,加之水下环境的复杂性,深海战场开发备受各军事大国重视,水下作战技术发展迅速,反水下作战技术亦长足发展。未来反水下作战将不仅注重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平台的建设,以及与跨域联合作战、异构平台协同等技术理论的研究,更加重视反水下作战信息网络的构建,加强对潜艇、鱼雷和无人潜航器等水下目标的侦察与监视,从而实现立体化网络中心战格局。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1文章
46872浏览量
237613 -
信息网络
+关注
关注
0文章
36浏览量
9074 -
监视系统
+关注
关注
0文章
34浏览量
8548
原文标题:反水下作战技术发展浅析
文章出处:【微信号:drc_iite,微信公众号:全球技术地图】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