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访浙江大学化学系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方群教授

MEMS 来源:MEMS 2020-06-02 11:29 次阅读

访浙江大学化学系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方群教授

微流控芯片(亦称芯片实验室)技术是指在方寸大小的微芯片上加工微通道网络,通过对通道内微流体的操纵和控制,实现化学和生物实验室的功能。自上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微流控芯片技术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被列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前沿技术之一,被认为有可能为生命科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带来颠覆性改变。近年来,微流控芯片技术不断引来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有业内专家认为,微流控应用的春天来了。那么,微流控技术发展即将进入全新阶段了吗?带着这些问题,仪器信息网特别专访了浙江大学化学系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方群教授,请这位在微流控领域深耕二十余年的学者谈谈他对微流控技术发展的看法以及他们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

缘起:20年微流控科研旅程

很幸运,微流控技术起源于分析化学。1990年,瑞士有一位叫Manz的分析化学家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创刊期发表了一篇概念性的文章,提出了“微全分析系统”(Miniaturized total analysis systems, μTAS)的概念。“他当时的想法就是在一个微加工的芯片上加工很多微通道的网络结构,在这些微结构中进行取样、样品前处理、分离、检测等所有步骤,将所有操作过程都集成到芯片上进行”方群教授向仪器信息网介绍道。

1992年,Manz与加拿大的Harrison合作,共同研发设计了一款具有十字通道构型的玻璃芯片,并基于此实现了氨基酸的高速毛细管电泳分离。这个时候微全分析系统的概念才真正落地。后来人们查找早期的文献,发现在197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Terry等人曾在《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上报道过在硅片上集成加工微型气相色谱空气分析仪,但当时这个工作没有引起很大反响。反而是基于微全分析系统的概念,发展出了现在广为人知的微流控芯片技术。目前,微流控芯片可以简单定义为在加工有微通道网络的微芯片上,通过对通道内的微流体进行操控,完成化学或生物实验室的功能。由此可见,微流控芯片技术起源于分析化学技术与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结合,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特色,已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材料科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90年代中期,国内学者敏锐捕捉到了这一研究动向,并紧追国际前沿。方肇伦院士是国内第一批从事微流控技术研究的学者。早在1995年以前,方肇伦院士就开始关注微全分析系统研究方向。1996年,他在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研究组开始尝试进行微流控芯片毛细管电泳的实验,同年他调入东北大学化学系组建分析科学中心,正式开展微流控芯片研究。2000年,方肇伦院士在浙江大学成立了微分析系统研究所,专注做微流控分析技术的研究。

1998年,方群教授博士毕业后,曾在东北大学分析科学中心实验室从事了半年微流控毛细管电泳技术的研究工作。1999年,方群教授从香港浸会大学回到浙江大学加入微分析系统研究所,继续开展微流控技术的研究至今。

切入:试样引入到多相微流控

国外已有先行者,国内研究尚未起步。在没有底子的情况下,是去模仿国外同行,还是围绕难点自主研发?模仿只能追赶,自主研发却有可能超越。“因为当时国际上已有先行者,而做基础研究需要有原创性,所以我们放弃了模仿的想法。”方群教授回忆说。

据方群教授回忆,当年在选择研究方向时,有一个问题引起了他的注意:在做多个样品高通量筛选或者高速分析的时候,缺乏能够不断引入不同样品的方法。彼时,这个问题并不为大多数学者所关注,但无疑解决这个问题是很有价值的。

经过慎重考虑,方群教授最终选择以“试样引入”作为发力点切入微流控领域,并正式开始微流控技术的研究。在建所两年时,他们的研究成果首次在国际分析化学领域的权威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发表,这也是我国学者发表在该期刊上的第一篇关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文章。

“最初,我的预想是在几年内就全部‘吃透’试样引入这个研究方向,然后就可以换方向做点别的。但随着研究组对试样引入研究的加深,逐渐发现这个方向很重要,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我们对微流控技术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这个方向就一直做下来了,如今已经成为研究组开展各种拓展工作的基石。”

近十年,方群教授主要从事多相微流控技术研究,该技术是微流控分析领域的新一代前沿技术之一。何为多相微流控?这其实是针对“单相”来说的。多相微流控学,是利用多相微流体的物理化学特性和尺度效应,在微通道或者微结构中进行多相微功能单元(如微液滴、微颗粒、微气泡等)的生成、操控、反应、分析、筛选等操作的技术和科学。方群教授介绍说:“简单来说,单相是指在微通道里面只有互溶的水溶液。现在大家研究比较多的‘油包水’的液滴其实就是多相体系的一种,又叫液滴微流控系统”。

顿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控”是微流控技术的精髓与核心。“要让微流体听你的话,就要通过各种“控”的方法去精准地操纵它们来完成实验室的各项工作。”

目前,微流控芯片研究比较注重芯片的专用化,所采用的微流体操控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如果过分强调芯片系统的专用化,一方面会使微流控芯片品类繁多,导致使用人员不便选择与使用。另一方面会造成整体微流控系统难以集成,实验操作复杂。那么,如何以相对少的硬件系统,适应更多不同的应用场景呢?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方群教授脑海中。他的研究组也一直在尝试不同的路径和方法,试图找到这么一个通用又灵活的微流控技术。方群教授终于找到了,但他没想到的是,这项技术竟源自当时团队正在进行的基于微流控液滴的高通量筛选工作。

当时,研究组正在搭建基于毛细管探针和液滴阵列的自动化高通量筛选平台,在平台的应用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潜力,蓦然发现“没想到辛苦找寻已久的技术竟然就在自己身边。”方群教授兴致勃勃讲到:“经过一番提炼和改造,这套技术就成型了!”

方群教授给这套技术命名为序控液滴阵列技术(Sequential Operation Droplet Array),英文简称SODA。他表示,之所以起这个名字,一是为了致敬给自己确立研发目标带来灵感的顺序注射分析(Sequential Injection Analysis)技术,二是因为这个名字谐音英文“苏打水”,好记易推广。

第三代SODA仪器

利器:看好SODA这三大应用场景

灵活操控微量流体是SODA系统最为突出的优点。SODA系统能够通过吸-点-移三个单元操作的灵活组合,在皮升精度水平自动化地完成多步复杂的液滴操控,包括液滴生成、转移、融合、分裂、寻址、分选等。

极佳的系统通用性和兼容性是SODA系统的另一大优势。目前,SODA系统已应用于单分子/单细胞分析、高通量筛选、微量细胞实验、微量样品分析、现场分析等多个领域。此外,SODA系统的半开放特性使其能够方便地与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和质谱设备兼容使用。

“随着我们对SODA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下去,越发觉得这套系统功能强大,能够完成很多任务,尤其适合在超微量样品和试剂消耗下开展多种类、大规模的分析和筛选,以及进行复杂、多步骤的微量样品处理和分析,因此非常值得大力推广。”

“SODA可以提供一种不同于现有微流控技术的微流体操控技术,有望为化学、生物、医学、药学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提供重要的平台工具。”方群教授介绍说。

“我们很想把SODA做成一套成熟的系统化的装置,然后从众多应用中选择若干突破口,真正实现SODA仪器的产品化。这是我们目前的一个重点研发方向。”方群教授表示,在众多SODA的应用中,他尤其看好单细胞分析、高通量筛选和家庭实验室这三大应用。

单细胞分析

微流控学是在微米级结构中操控流体的技术和科学,而细胞的粒径在数微米到数十微米之间,所以微流控系统天生适合做单细胞操纵和分析,SODA系统也不例外。单细胞研究对于目前生物医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意义重大。

2014年,方群教授与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的黄超兰研究员合作,共同进行单细胞蛋白质组的研究。“我们利用SODA系统进行超微量单细胞样品的复杂预处理和进样,在纳升级水平完成了单细胞的微液滴包裹、细胞膜破碎、细胞蛋白质释放、蛋白质还原和烷基化、两步酶解、毛细管色谱柱进样,再配合后续的色谱分离和质谱检测,实现了在单细胞水平上的蛋白质分析和鉴定。2018年这个研究成果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

与现有方法相比,SODA在降低单细胞样品预处理过程中的损失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个结果也给了我们很大信心,它有可能解决单细胞样品预处理方面长期存在的瓶颈问题,也有可能将多种单细胞操作集成进行,如单细胞分选、液滴包裹、培养、刺激、多组学(如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分析等。”

高通量筛选

传统的高通量筛选系统样品和试剂的消耗通常在微升级。多数的微流控液滴系统适合生成大量的来自于单一样品的液滴,当需要生成大量不同样品来源的微液滴时,上述的液滴生成方式则行不通。针对这个问题,方群教授研究组基于SODA技术,研制了多款应用于分子/细胞水平药物筛选和蛋白质结晶筛选的高通量筛选平台。在针对大规模样品的高通量筛选中,其试样/试剂消耗较文献报道的系统及商品化仪器有明显优势。此外,在已经完成了基于单根探针的SODA系统基础上,他们正在加快研发基于12根探针的超高通量SODA系统以实现超高通量筛选的目的。

家庭实验室

在讲到家庭实验室(Lab at Home)想法时,方群教授以计算机的发展做了类比。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巨型化、台式机化、笔记本电脑化、网络化和智能手机化等发展阶段,如今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方群教授表示,分析仪器也可以像计算机一样,最终进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研究微流控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微流控分析产品走近老百姓,走进千家万户,就像手机一样普及到每个家庭。这个概念类似于POCT(现场检测),但又与POCT有所不同。家庭检测设备对仪器的自动化、集成化和通用性有很高的要求,此外还要求仪器和检测的成本要比较低。但对仪器的微型化和便携化要求则比POCT要低。”

“如果能将生物和化学分析仪器普及到每个家庭,那么每个家庭都将成为大数据的一个产生源点,将这些数据汇集,将会给大数据、物联网或者人工智能提供非常丰富的生物和化学数据支撑,而这是目前非常缺乏的。”谈到这里时方群教授非常激动,他表示:“做这个很难,但长期看这是一定要做的。总得有人做,总得有人开始去做。而SODA技术就其特点来说,很有可能为此做出贡献,所以我们现在非常想去推进。”

“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吸取一滴血,就可以进行生化、核酸、免疫和细胞等多类指标的检测。”“其实这里面有许多难题,一滴血体积很小,只有30-50微升,另外血液很粘稠且成分复杂,对其进行定量量取和精准操控很有难度。”

目前,方群教授团队已经完成一款基于SODA技术,并且适用于家庭实验室场景的自动化核酸分析原理样机。该仪器可以自动化进行样本的核酸提取、逆转录和实时PCR定量分析,完成一个样品中6个流感指标的检测,且成本较市售类似产品大幅降低。最近,他们还实现了针对一滴血样品的自动化血浆分离与定量稀释,以及后续的血糖和胆固醇分析。

“从目前来看,SODA技术在进行微量样品的多步复杂操作方面很有优势,我们也很有信心。”方群教授表示,希望与有情怀、有眼光和有能力的厂商合作,共同实现仪器的产业化,供大家使用。

后记

微流控领域已经发展了30年,最近该领域又频现新的突破。有专家评论,微流控的春天来了。方群教授深以为然,“我确实深有同感,非常同意这句话。”

方群教授团队在微流控分析仪器研制方面,成果非常丰富。已研制的仪器有单细胞分析平台、高通量筛选平台、自动化核酸分析仪、高速毛细管电泳分析仪、手持式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小型流式细胞仪等,目前均已供实验室内部使用,部分还提供给相关合作单位使用。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芯片技术
    +关注

    关注

    1

    文章

    159

    浏览量

    17486
  • 微流控
    +关注

    关注

    16

    文章

    510

    浏览量

    18858

原文标题:浙江大学方群讲述微流控姻缘,发明序控液滴阵列技术

文章出处:【微信号:MEMSensor,微信公众号:MEMS】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水晶光电向浙江大学光电学院捐赠200万元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水晶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向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捐赠200万元,旨在助力光学领域的教育发展与科技创新,为培养更多杰出的光电人才贡献力量。
    的头像 发表于 09-14 10:18 344次阅读

    哈尔滨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聚焦离子束制备高分辨率电化学-电致发光耦合双极纳米电极阵列传感器

    和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Guopeng Li和Rui Hao提供了一种用于高分辨率电化学传感应用的双极纳米电极阵列(BPnEAs)的控制和规模化制造的简单方法。采用双光束FIB纳米加工技术在氮化硅膜窗上制备了BPnEAs。将传统的电化学
    的头像 发表于 08-27 16:14 316次阅读
    哈尔滨工业<b class='flag-5'>大学</b>/南方科技<b class='flag-5'>大学</b>:聚焦离子束制备高分辨率电<b class='flag-5'>化学</b>-电致发光耦合双极纳米电极阵列传感器

    浙江大学 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卓越中心正式成立,推动高校原生创新加速

    2024年6月21日上午,浙江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成立“浙江大学 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卓越中心”(以下简称“卓越中心”)。双方将依托卓越中心,在科研创新与人
    的头像 发表于 06-23 13:18 608次阅读
    <b class='flag-5'>浙江大学</b> 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卓越中心正式成立,推动高校原生创新加速

    思看科技助力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4年“思看杯”本科毕业设计展圆满举办!

    6月7日,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4年“思看杯”本科毕业设计展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顺利召开,吸引了线上线下近千人的参与。 思看科技为本次毕业展提供了多方位的支持
    的头像 发表于 06-14 15:35 476次阅读
    思看科技助力<b class='flag-5'>浙江大学</b>机械工程学院2024年“思看杯”本科毕业设计展圆满举办!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思看科技三维扫描实践教学实验室正式揭牌!

    2024年4月22日,“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思看科技三维扫描实践教学实验室”揭牌暨签约仪式在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成功举行。 在双方领导、师生及相关负责人的共同见证下,浙江大学
    的头像 发表于 04-25 18:25 888次阅读
    <b class='flag-5'>浙江大学</b>机械工程学院—思看科技三维扫描实践教学实验室正式揭牌!

    萨里大学与布里斯托大学联手研发亲水聚合物超级电容器应对气候变化

    萨里大学化学系研究团队与Superielectrics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将原本用于隐形眼镜的亲水聚合物改造为具备电活性的材料,以研发新型超级电容器。
    的头像 发表于 04-12 11:46 358次阅读

    浙江大学携手南京大展仪器,定制款热重分析仪助力科研突破

    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准确的实验设备是推动研究进步的关键。近日,浙江大学采购了南京大展仪器的定制款热重分析仪,并已完成调试工作。热重分析仪作为现代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
    的头像 发表于 04-07 10:37 304次阅读
    <b class='flag-5'>浙江大学</b>携手南京大展仪器,定制款热重<b class='flag-5'>分析</b>仪助力科研突破

    浙江大学控制学院与燧原科技共建的“云边智能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

    3月27日,由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控制学院”)与上海燧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燧原科技”)共建的“云边智能联合实验室” (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控制学院成功举行。
    的头像 发表于 03-28 09:50 610次阅读

    浙江大学与燧原科技共建“云边智能联合实验室”

    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上海燧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云边智能联合实验室”近日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这一创新性的合作旨在深度整合双方资源,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与产业发展。
    的头像 发表于 03-28 09:47 478次阅读

    浙江首颗海洋卫星即将发射,主攻岛礁遥感、生态环境监测

    据悉,70公斤级别的高分辨率光学卫星由包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以及吉利卫星工厂
    的头像 发表于 03-21 13:50 500次阅读

    Micro LED又一重大突破:光效率高达53%,克服耐用性挑战

    博士和韩国化学工业大学的Jong-hyeop Baek博士组成的团队韩国光子学与技术研究所的光学半导体显示研究部门开发出技术来克服超细 Micro LED 光效率和耐用性的挑战。
    的头像 发表于 03-08 17:38 1117次阅读
    Micro LED又一重大突破:光效率高达53%,克服耐用性挑战

    转载:FCS Perspective | 上海交通大学陈海波教授团队——元OS:面向万物智联时代的操作系统

    读者更精准地理解这篇文章,FCS特别邀请本文作者,对该文进行了翻译,以飨读者。 作 者 简 介        陈海波,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并行与分布式系统研究所所长,领域操作系统教育
    的头像 发表于 01-17 15:22 606次阅读
    转载:FCS Perspective | 上海交通<b class='flag-5'>大学</b>陈海波<b class='flag-5'>教授</b>团队——元OS:面向万物智联时代的操作<b class='flag-5'>系统</b>

    单发射全彩圆偏振发光结构与器件的研究进展

    》(Nat. Commun.2024,15,251)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周雅洁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庄涛涛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
    的头像 发表于 01-11 10:41 658次阅读
    单发射全彩圆偏振发光结构与器件的<b class='flag-5'>研究</b>进展

    化学阻抗谱在燃料电池不同尺度上的应用

    化学系统的强大技术,其可在不损坏电池结构和不改变电池工作条件的情况下,获取电池内部状态和电化学行为信息,同时其对电化学系统的内外部变量具有高度灵敏性,可以与燃料电池内部的关键过程和性质建立联系,现已
    的头像 发表于 12-25 17:14 1449次阅读
    电<b class='flag-5'>化学</b>阻抗谱在燃料电池不同尺度上的应用

    阿里达摩院量子实验室裁撤 整体捐献给浙江大学

    日前,阿里达摩院量子实验室裁撤,达摩院量子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全部被捐给浙江大学。相关信息从首席科学家施尧耘发布的动态可以印证;这可以说是来自官方的确认。 2015年阿里云和中国科学院开始共建阿里达摩
    的头像 发表于 11-28 16:04 601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