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4日,随着北斗导航的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抵达四川群山深处的西昌发射场,北斗卫星全球组网最后冲刺阶段的序幕开始被拉开,届时全球最为成熟的定位系统除了美国的GPS外,就数中国历经数十年打造的北斗导航。自2007年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后,时隔近13年预计将于本月内发射的第五十五颗北斗卫星,将实现北斗工程的全线竣工。而此时距离第五十四颗北斗卫星的升天仅仅过去了不到两个月,北斗卫星的密集发射让人感到颇为震撼。
北斗全球导航的最后一颗卫星已运抵西昌发射场 直待5月升空
实现全球组网的五十五颗北斗卫星主要是由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构成,而此次即将发射的第五十五颗北斗卫星就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目前这颗北斗卫星已经进入了紧锣密鼓的测试试验、总装和推进燃料的加注阶段,只待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装载就绪后便可发射升空。随着2020年北斗全球系统的组建完成,其将助力我国卫星导航产业格局的初步完善,对于中国卫星导航国际化进度意义重大,而根据规划在本年度北斗的预计应用规模将超过4000亿。
我国投资20多亿与欧盟合作开发导航系统受挫后 开始转向北斗
细数全球四大导航系统分别为美国GPS、中国北斗导航、俄罗斯格洛纳斯导航和欧洲各国共同研发的伽利略导航。自1993年开始组建的格洛纳斯导航系统,是早期占据卫星频段最好的导航系统之一,其于2007年发射的20多颗通信卫星组网完成后便投入了运营,但由于后期投入维护和升级资金的短缺,格洛纳斯陷入了仅有10多颗卫星运行的窘境。而中国早期在卫星导航领域基础薄弱,2003年在投入超20多亿与欧盟联合开发伽利略导航受挫后,便开始将导航系统的重点放到北斗的自主研发上。
近20年中国北斗从有源定位向无源定位、从国内向全球范围导航迈进
从2000年北斗一号系统的两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开始,由于采用用户终端需要向卫星发射定位信号的有源定位方式,并且仅需这两颗卫星便可以实现定位功能,但其短板就是定位的精度仅为100米左右,覆盖的范围仅局限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而于2012年北斗二号系统的组网,中国北斗实现了覆盖范围从国内向亚太区域的跨越,由于采用了在用户终端便可定位计算的无源定位,其定位精度也实现了10米以内,这也标志着中国制造的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实现了自主创新。
北斗采用Ka频段中速星间链路是结合了我国自主导航的创新和特色
但中国导航系统的雄心并不局限在亚太地区,2017年年底由长征三号乙一次性搭载的两颗北斗三号卫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新时代。由于我国采用了Ka频段中速“星间链路”,实现了卫星和卫星之间数据联系,不需要在地面建站便可以实现国内定位的卫星与海外的卫星相连,在地面通信站与卫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也具备强悍的抗干扰能力。北斗三号系统上具备的中国特色与创新,将导航与通信相结合,是中国导航从亚太区域向着全球范围迈进的基础。
2020年北斗全面组网后将带动上中下游北斗产业高达4000亿的应用规模
在2020年北斗导航全球组网的格局全部完成后,其将带动军用、民用两大领域的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这种新兴的产业也被称之为北斗产业。北斗产业主要包括通信天线、北斗芯片、传感器和板卡等硬件设备研发生产的上游产业链,手机、车载导航等移动设备导航定位终端的中游产业链,以及下游产业链分布的采集、监测和远程调度的数据环境分析,主要是指北斗导航在各行业的适用系统研发和全天候的运营服务。可见北斗产业的商业化和国际化对于我国来说受益无穷。
根据规划截至到2020年年底中国北斗在高科技行业要达到80%的市场份额
早在2013年我国就北斗产业的未来提出了早期规划,截止到2020年年底,中国北斗要达到60%的市场贡献率,而在高科技等重要行业则要达到80%,使其摆脱对美国卫星导航GPS的依赖。除了在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拓外,在海外导航市场也应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北斗卫星的终端设备中通信定位最为关键的部件——北斗芯片实现40纳米级的突破后(目前已经达到28纳米级),使北斗导航的商业化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也有利于我国掌握卫星导航的知识产权,对于国产导航系统的产业发展助力极大。
-
北斗卫星
+关注
关注
0文章
143浏览量
15265 -
北斗
+关注
关注
3文章
603浏览量
36158
原文标题:中国北斗迎收官之作!最后一颗卫星运抵西昌,4000亿产值指日可待
文章出处:【微信号:tyutcsplab,微信公众号:智能感知与物联网技术研究所】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