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译自英文“Reliability”,日本人将之译为“信赖性”,指在给定条件下、规定期间中,一个产品执行某种功能的可能性。
开始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历程如下:
1、真空管时代
二战期间,美军作战的战斗机使用的通信设备中半数以上无法使用,经过详细调查发现几乎都为真空管不良引起。但对真空管进行品质全面检查时,从进料、生产、出货整个过程都完全达到图面要求的规格水准。此时才发现产品还需要考虑坚固耐用,并将其导入设计规范和图面中,开始以制造不易故障的产品为目标。
2、阿波罗计划
将可靠性技术导入阿波罗计划中,使原本落后于前苏联的太空计划,因阿波罗登月成功而后来居上、一举成名。
3、1965年IEC(国际电气标准委员会)设立《可靠性技术》委员会。1975年正式发表《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规范(Reliability ; Maintainability)
4、可靠性技术引入日本约在1960年前后,最成功的例子是日本新干线。到目前为止,新干线已累积运行近10亿公里,足可环绕地球25,000圈以上,从未发生重大事故。
可靠性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
1、给定的条件,亦即使用条件或环境条件
2、规定的期间,亦即产品寿命
3、要求的性能,性能或故障的定义
三、电子连接器的可靠性
1、简介
连接器的可靠性考虑如下几种因素:A、产品设计和产品制造的材料B、操作环境C、功能要求应用的环境,特别是温度、湿度、腐蚀性,决定了哪些自身的失效机理会发生作用,而连接器功能的要求,决定了怎样的失效程度是允许的。
2、可靠性评估的程序
连接器可 靠性评估程序包括如下内容:
A、决定应用的可接受的标准,包括端子电阻和其它的失效模式。按照应用的重要性确认发生作用的失效机理并分类。
B、开发测试程序处理预测的应用中的失效机理,排列并分等级。
C、定下加速因子 (规定X天暴露的A试验相当于Y年的B项应用) ,如有可能,做特别的测试。
D、根据从鉴定程序得来的数据,作适当的数据分析和数据统计处理。
E、评估可靠性以上的步骤依赖于工程上的判断。连接器的制造商和用户应该对鉴定程序的内容和方法一致同意认可。
3、连接器的定义
从功能上定义:
电子连接器:在一个电子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之间提供一个可分离的连接,而又不会对系统的性能产生不可接受的影响。可分离性是我们要使用连接器的理由,方便对一个系统的子系统或零件的维修、升级。 同时,这种连接对系统的性能不能产生任何不可接受的影响。例如信号的吸收、衰减、 电力的损耗。可分离和不可接受的的限度的要求,决定于连接器的具体应用要求。
从结构上定义:
连接器有四个结构性的元素,它们是:A、端子(间)的接触界面B、端子的表面处理C、端子的簧片D、连接器的壳体。
-
电子连接器
+关注
关注
0文章
109浏览量
11008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