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浪潮澎湃而至,为能源、交通等基础性产业带来新风口和新机遇。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 “权威解释”, “新基建”之一的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包括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因此,作为融合基础设施的能源和交通领域的“新基建”成为两会讨论热点,为相关领域带来大量投资机遇。
那么,新基建风口下,下列哪些领域占据C位?它们将因此迎来怎么样的变革与升级?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会如何?
作为能源和交通行业的交叉领域,新能源汽车成为此次两会的热点。“双重角色”使其充满话题度和创新可能性。在智能交通设施网上,新能源汽车属于终端平台;在智能能源设施网上,新能源汽车又属于储能平台。
来自汽车行业的代表和委员们共同发声:对当前的充电桩和新能源汽车顶层设计进行改进,以激发消费新动力。
其中,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提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多方面成就,但也面临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发展动力亟待转换、核心技术供给不足、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 善、产业生态尚不健全等新形势、新问题。当前新能源汽车仍然为政策主导型市场,存在私家车需求尚未激发等问题。
为此,他提出三点建议:审视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优化顶层政策导向;改善新能源使用环境,激发消费新能源汽车动力;继续加大对使用新能源车的鼓励。
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的议案更为细化,主要针对小型电动车。在她看来,小型电动车的发展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全面小康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却面临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阻碍。依据新规,补贴标准以里程为主导,小型车由于车型限制,能享受的补贴数额越来越少,因此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价格优势。
王凤英指出,过度追求高里程还将导致资源浪费。为此她建议,应制定以降低能耗为导向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并将小型电动车和低速电动车、中大型电动车区分开来,给予小型电动车税费优惠。
全国政协委员、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和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则不拘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本身,提出跨产业、跨地域的融合式发展。
徐和谊表示,除产业本身支持外,以汽车为新型基础设施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也应作为关注重点。
其中,跨产业合作是推动的关键点。徐和谊提出,首先要联合高科技企业,允许有条件的车企协同其他单位进行智慧城市场景开发以分散在整个城市的多传感器智能汽车为神经网络,形成大数据基础;其次,引导房地产开发商、物业公司、各类活动举办方与车企合作,以车代建,使得市政平台以及城市消费、服务供应商与汽车产业跨界数据互通,打造万物互联型智慧城市。
曾庆洪则提议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他表示,目前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尚处在初期合资合作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在曾庆洪看来,未来的新能源车应是多种能源形态的新能源,不仅包括现有概念的新能源车,也包括氢燃料电池车等。目前,广汽集团正在研发氢燃料电池车,今年计划会有一批示范用车推出。
能源行业的“吸金”新风向标
对于能源行业而言,除数字化浪潮的加持外,更关键的是其来自供给端、运输端和需求端的整合,使得自上而下的效率大为提升。
其中供给端主要是指新能源,包括氢能、光伏、风电、核电和天然气等;需求端主要指充电桩、氢燃料加氢站和新能源汽车等。
单凭这两者还不足以建成一个智慧能源互联网,还要加上“中间运输环节”——特高压。与传统的汽油消费全生命周期相比,不论新能源供给方是哪类能源,当它们完成发电且发电的过程被数字化,特高压都可将其高效地输送到各个充电站,并具有输送距离远、容量大和损耗低等优势。
来自能源行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分别从3个环节提出建议。
从供给端来看,新能源行业的代表和委员们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一点:降本减负。
针对太阳能领域,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提出,为加速推进新一轮能源革命,应参照小型水力发电项目的增值税缴纳政策,减轻光伏发电企业税费负担,解决光伏发电补贴拖欠、理清并优化光伏发电行业管理方式等。
全国政协委员、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聚焦于风能领域,提出希望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尽快出台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制度(配额制)的考核管理办法、开展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强制约束交易、推行绿色电力消费标识和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等建议。
他表示,长期以来,我国能源的关注焦点过度集中在单一的能源成本方面,忽视了终端消费侧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责任。
从运输端来看,特高压被业内公认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关键。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公司(下称国网)副总经济师兼国网华中分部主任陈修言在议案中提出,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加快落地,华中电力供给能力不足问题日益突出,电网安全运行风险不断增大,电网资源优化配置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他表示,由于工作协调和审批难度大,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华中特高压交流环网工程项目已滞后于原计划进度。
为此,他建议,加快特高压项目核准进度,将华中特高压交流环网工程纳入沿线省政府重点督办项目,推动工程年内全部获得核准批复;加强特高压项目政策支持,为工程路径生态问题制定统一解决方案。
不只是华中地区,更多的特高压项目正在酝酿。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北京电力公司董事长潘敬东提出,预计“十四五”期间,北京本地有约700万千瓦新增电力需求将全部依靠外受电力,特高压项目推进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国网董事长毛伟明曾表示,2020年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建设项目明确投资规模1128亿元,可带动社会投资2235亿元,整体规模近5000亿元。
从需求端来看,智慧能源基础设施为电力相关行业带来的投资机遇不只是充电桩,还有电动车、加氢站等。
“新基建主要包括的七大领域都是用电大户,对电力需求巨大,对应的电力电气设备采购需求非常庞大。”全国政协常委、哈尔滨电气集团董事长斯泽夫在议案中表示,新基建对于电力行业的利好并不停留在建设项目本身的层面。如果电力企业及时发现“新基建”背后所蕴藏的机遇,将有机会引领整个未来。
交通智能化“智”在哪儿?
城际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是中国面向世界的名片,也是智慧交通网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今年两会上,代表和委员们对于城际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发展充满了期待,从顶层设计到实际落地皆有涉及。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地铁集团董事长佘才高表示,受疫情暴发影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一定的冲击,国家层面再次强调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重要支撑作用。
截至2019年底,中国大陆共有40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长度达6736公里,地铁覆盖区域已从国内中心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展。
佘才高表示,眼下,一些城市面临建筑用地紧张、交通阻塞等“大城市病”,如何协调城市高速发展与规模限制间的矛盾,已成为各个城市努力破解的难题。
为此,他建议尽快在国家层面出台一部综合性的城市轨道交通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此外,还要尽快推进无感安检、生物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智能化技术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助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的产业链条非常长,从原材料、机械到电气设备再到公用事业和运输服务,它将在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和交通数字化、智能化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
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为城市轨道交通带来赋值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提案中重点提到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一方面,他建议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加快推动智能汽车产业“新基建”,即依托国家2020 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宽带网络和5G领域),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从5G新型基础设施、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交通系统等方面入手,加快构建智能汽车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培育相关的创新链和产业链。
另一方面,他提出在部分管制区域、部分限定路段试点法律法规突破,满足智能网联汽车上路测试需要。比如,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如长三角)和整体环境较好的区域(如上海临港东海大桥、嘉定汽车城),建设高度自动驾驶(L3级别以上)先行示范区。
全国人大代表、百度董事长李彦宏也提出了关于智能交通方面的建议。他表示,顶层设计方面,国家应加强政策引导。此外,还要鼓励各地政府加大探索和投入,一要加强探索城市智能交通运营商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二要加快交通路网车路协同智能化改造;三要建设全国性的新一代智能交通治理平台,加快形成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交通治理体系。
责任编辑:pj
-
太阳能
+关注
关注
37文章
3381浏览量
114068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1文章
46820浏览量
237463 -
自动驾驶
+关注
关注
783文章
13674浏览量
166097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