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5G SA产业链日趋成熟,发展机遇和生态挑战并存

牵手一起梦 来源:C114通信网 作者:水易 2020-07-06 16:06 次阅读

日前,在“GSMA Thrive·万物生晖-5G SA峰会”上,中国电信集团科技委主任韦乐平发表《5G SA产业生态链发展与展望》的主题演讲,并再次重申坚定推进5G SA的必要性。

5G SA产业链日趋成熟

韦乐平指出,从5G SA的网络技术角度来看,SA具备架构简洁,与4G现网解耦,易于共建共享,直接向目标网演进,避免网络的频繁升级等优势。同时SA具有更好的上行体验、更强的演进能力。

从5G SA的行业应用角度来看,目前5G核心网已全面云化,能够基于统一的云基础设施分布式、层次化、按需部署,更好地支持MEC等应用。此外,5G核心网基于云原生技术,能够实现5G网络的服务化与能力开放,可以更灵活地实现网络切片等应用。

从5G SA产业链成熟度情况来看,据韦乐平介绍,网络进展方面,目前中国电信已经率先完成端到端系统功能验证,实现了异厂家互通及整系统性能测试,并在近期验证了N4接口开放的可行性,进一步推动5G SA产业链日趋成熟。

芯片和终端进展方面,目前5G芯片已经支持SA+NSA双模,预计到2020年第三季度,能够通过软件OTA升级实现终端的双模自动切换。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5月底,我国已有5G终端约130余款,5G手机出货量超过6000万台。此外,预计到2020年Q4、2021年Q1,5G手机价格有望降到1500元以下。韦乐平指出:“可以说,5G SA生态链已基本成熟。”

挑战机遇并存

无论是在网络技术,还是行业应用等方面,5G SA均有其优势所在,但机遇和挑战并存,韦乐平指出,当前5G SA主要面临以下五方面的技术和生态挑战。

一是,5GC网元虚拟化带来NFVI集成复杂、性能保障、运维排障困难等挑战,同时容器生态则在快速发展中。

二是,功耗过高带来的挑战。按照5G单基站单频点半载比较,5G功耗是4G的3.5倍。

三是,碎片化垂直应用带来的挑战。运营商需要理解垂直应用的多样化需求并转化为对网络、平台、终端的要求。同时难以用统一、标准化的产品形态满足垂直应用需求。

四是,网络安全的挑战,主要来自于5G带来的新技术、新业务模式以及新特性。新技术的挑战来自核心网的开放和云化、网络切片、服务化新架构;新业务模式的挑战来自计算能力下沉(MEC)、网络能力开放,及共建共享等;新特性的挑战来自超大流量、超大连接、超低时延等。

五是,供应链安全问题。韦乐平指出,目前我国在高端器件、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EDA)、知识产权核(IP Core)、先进芯片制造技术等关键技术存在短板。

展望5G SA的未来发展,韦乐平强调5G SA是推进云网融合落地的最佳契机,云网协同的优势可以加快5G与垂直行业的适配,促进5G开放生态的建立,推动5G赋能垂直行业。与此同时,应加速共建共享,快速形成5G服务能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5G开放式创新;加强5G内生安全技术攻关。

“中国电信把5G SA的垂直行业聚焦于工业、交通、媒体、警务、医疗、教育六大领域,将致力发展 5G SA的高品质应用。”韦乐平指出:“相信在行业共同努力下,5G SA一定会健康发展,真正为社会带来潜在的巨大优势。”

责任编辑:gt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4G
    4G
    +关注

    关注

    15

    文章

    5507

    浏览量

    118803
  • 中国电信
    +关注

    关注

    22

    文章

    3429

    浏览量

    62180
  • 5G
    5G
    +关注

    关注

    1353

    文章

    48367

    浏览量

    563385
收藏 人收藏

    评论

    相关推荐

    华为助力非洲5G产业加速发展

    以“5G点亮数字非洲”为主题的非洲5G先锋圆桌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隆重召开,汇聚了行业领袖、政府监管机构、全球与区域主流运营商等,共同探讨了5G产业的趋势和
    的头像 发表于 11-18 11:44 266次阅读

    5G-A与AI融合加速移动AI时代,华为发布十大解决方案应对新挑战

    随着5G商用五年来的稳步推进,全球网络建设持续加速,产业链体系不断完善,5G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个人、家庭和行业市场,展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2024年,5G正式步入
    的头像 发表于 11-04 15:33 478次阅读

    我国5G发展成就显著,面临挑战与对策并存

    自2019年6月,我国正式迈入5G商用时代以来,经过五年的快速发展5G在基础设施建设、用户规模以及创新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我国5G建设
    的头像 发表于 10-17 14:53 500次阅读

    RISC-V在中国的发展机遇有哪些场景?

    的企业,从IP、芯片到开发板、工具等各个环节都在积极布局RISC-V生态。这将有助于RISC-V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普及。 综上所述,RISC-V在中国的发展
    发表于 07-29 17:14

    国产FPGA的发展前景是什么?

    国产FPGA的发展前景是积极且充满机遇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需求增长 技术驱动: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FPGA的性能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
    发表于 07-29 17:04

    移远通信引领5G技术革新,构建物联网生态

    随着5G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移远通信,作为全球物联网领域的领军者,正全面发力,加速推进5G技术服务社会的发展,为行业生态
    的头像 发表于 06-12 15:48 367次阅读

    EMC电磁兼容性行业:挑战机遇并存

    深圳比创达电子EMC|EMC电磁兼容性行业:挑战机遇并存
    的头像 发表于 05-27 10:57 588次阅读
    EMC电磁兼容性行业:<b class='flag-5'>挑战</b>与<b class='flag-5'>机遇</b><b class='flag-5'>并存</b>

    会员风采!华秋电子——致力于“为电子产业增效降本”的数字化智造平台

    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数字化程度。 华秋与星闪联盟的紧密合作将为行业带来更多的机遇挑战。华秋将持续地发挥电子产业链服务优势和影响力,为中国电子产业创新与
    发表于 05-13 09:53

    机遇挑战并存的AI时代,三星如何在DRAM领域开拓创新?

    机遇挑战并存的AI时代,三星如何在DRAM领域开拓创新?
    发表于 05-09 18:46 443次阅读
    在<b class='flag-5'>机遇</b>与<b class='flag-5'>挑战</b><b class='flag-5'>并存</b>的AI时代,三星如何在DRAM领域开拓创新?

    EMI电磁干扰:挑战机遇并存,如何应对是关键

    深圳比创达EMC|EMI电磁干扰:挑战机遇并存,如何应对是关键
    的头像 发表于 04-11 10:24 470次阅读
    EMI电磁干扰:<b class='flag-5'>挑战</b>与<b class='flag-5'>机遇</b><b class='flag-5'>并存</b>,如何应对是关键

    2024年小米汽车产业链分析及新品上市全景洞察报告

    2024年小米汽车产业链分析及新品上市全景洞察报告 *附件:小米汽车全面洞察报告.pdf 本文主要介绍了小米汽车在市场中的布局和优势,以及其面临的劣势与挑战。小米汽车凭借品牌、技术和成本三大核心优势
    发表于 03-29 13:46

    美格智能联合罗德与施瓦茨完成5G RedCap模组SRM813Q验证,推动5G轻量化全面商用

    全球5G发展进入下半场,5G RedCap以其低成本、低功耗的特性成为行业焦点。近日,中国移动携手合作伙伴率先完成全球最大规模、最全场景、最全产业的RedCap现网规模试验,推动首批芯
    发表于 02-27 11:31

    5G 外置天线

    5G外置天线 新品介绍 5G圆顶天线和Whip天线旨在提供617 MHz至6000 MHz的宽带无缝高速互联网接入连接解决方案。这些天线的特点是高增益,即使在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也能确保强大的信号
    发表于 01-02 11:58

    6G发展路径日渐清晰 亟需产业链协同创新

    行业中流传着一句话: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轨迹中,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
    的头像 发表于 12-12 16:56 633次阅读

    持续科技赋能,引领电子产业链新范式!华秋喜获“2023深圳行业领袖企业100强”称号

    科技赋能,重塑电子供应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5G大时代的到来,电子产业呈现“产品品种/型号多、零部件品种/数量繁多”等显著特点;同时,产品升级换代进一步加速,产品生命周期进一步缩短,使得设计更改需求
    发表于 12-08 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