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被人工智能修复的100年前北京街景影像片段在网络上“刷屏”。有了AI的帮助,那些原本卡顿、清晰度差的黑白画面被还原了色彩,1920年的北京城变得流畅而生动,颇有生活气息。有人感叹:时间两头的我们,被这段影片连了起来,好像“穿越”了一样。百年前的影像中我们看到了什么?AI修复,如何让历史“重生”?
100年前的北京城和中国人,究竟是什么模样?
从大全景来看,百年前的北京街景,充满了年代感。马路上人来人往,人流、马车、人力车交错而行,集市、食肆、仪仗、礼仪、买卖等,就这样呈现在我们眼前。不少网友在微博边看边讨论今昔的不同:“骆驼出现在大街上,是当时的运输工具;现在要去沙漠里寻找骆驼”“100年前出来逛街的都是男人,现在女人比较多”……
这段影像由加拿大摄影师拍摄而成,而给它重新上色修复的是中国一位年轻的独立游戏开发者大谷。原本色彩单调、轮廓模糊的人影,变得面目清晰、动作流畅,再加上后期逼真的音效,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
记者通过网络联系到了人在美国纽约的大谷,他说,自己一直在B站做绘画、作曲等科普视频,这是第一次利用人工智能修复历史影像。“我从小在北京长大,对老北京的风貌情有独钟。”大谷说,由于当年拍摄设备的限制,我们看到的黑白影像损失了重要的色彩信息,AI可通过算法和大量的训练打造成“火眼金睛”,先对照片进行图像分割,区分出标志性物体,如树木、天空、人脸、服装等,对黑白影像场景进行彩色化处理。
“传统的影像修复,是由艺术家们手绘,一帧帧影像重新上色,比较耗时费力,一段影片往往需要几十到数百人同时奋战几十天。”他说,而人工智能做的是同样的步骤,不过运算效率更快。他截取了10分钟视频,一个人用了7天时间,尝鲜使用AI技术相继完成上色、修复帧率、扩大分辨率,最终呈现出流畅的彩色画面。
大谷同时表达了自己的遗憾。“这段影像的色彩,是AI自我学习的结果,不一定是历史的原色。”他说,这次AI修复所采用的模型是从国外老电影中“学习”的,影片整体色彩比较淡,如果更好地了解历史,能做得更准确。他表示人工智能不足的地方,也要通过训练不断加强。他准备让AI程序加强“学习”,多“看”一些中国年代影片,在未来进行修复着色时将更有中国味道。
这段“重生”的历史影像,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留下了许多有年代感的看点。
一段画面中出现了多人互相行礼的片段,细细看来,包含了三种礼仪。比如“打千礼”,这是满族男子下对上通行的一种礼节,流行于清代。礼仪姿势为屈左膝、垂右手、上体稍向前俯,在清宫戏中常能看到这类礼仪。第二个礼仪是“作揖”,是汉人男子之间的见面礼——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孔子像中的孔子,也是作揖的姿态。第三个是“万福礼”,这是汉人女子的见面礼。右手放在左手上两手握拳,位于腹部正中央,右脚向后撤一小步,两膝微曲,颔首低眉,微微伏身而起。“万福”二字,出自《诗经》,最早是表示祝福的吉祥语,意为福气满满。比如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初见贾宝玉时,贾宝玉行的是作揖礼,林黛玉行的就是万福礼。
-
AI
+关注
关注
87文章
30095浏览量
268363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791文章
46838浏览量
237496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