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苏州地区MEMS产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构建了符合苏州地区MEMS产业布局和需求的“1234”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而详细阐述了“1234”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实施路径:分析行业企业需求,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托区域产业的集聚优势,构建多元化专业实践环境;挖掘MEMS行业“龙头”企业,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以“双专业带头人 + 产业教授”为引领,打造校企共育“双师型”师资队伍。
近年来,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微机电系统)产业作为纳米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苏州地区尤其是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MEMS产业创新与产业化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区域。目前,苏州地区MEMS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积聚产业上中下游企业100多家,MEMS产业生态系统正在逐步完善,MEMS设计、研发、加工制造、封装测试产业链已经基本形成。面对良好的产业发展态势,MEMS产业链的各类人才需求激增且未来缺口巨大,当前主要缺少行业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一、苏州地区MEMS产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
苏州地区MEMS产业主要包括器件设计、代工平台、封装测试、集成应用、材料与设备五大类型,其高技能人才需求也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企业走访等多种形式,针对苏州地区70多家MEMS类企业开展了专业调研,调查项目包括企业类型、企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岗位、岗位的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岗位需求人数以及高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等。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发现,苏州地区MEMS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工艺技术员、设备技术员、测试技术员和版图设计员四类岗位,其中需求人数最多的岗位是MEMS工艺技术员,其次是MEMS测试技术员和设备技术员,MEMS版图设计员的需求人数相对较少,四类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及典型工作任务详见下页表1。
MEMS产业高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主要包括专业能力、个人特质、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四个部分,具体体现在责任心、职业道德感、奉献精神、沟通与协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创新开拓精神、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等层面。
二、“1234”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课题组通过归纳MEMS产业高技能人才就业岗位需求的能力目标,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逐步构建了“1234”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该培养模式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企业”项目教学为主线,通过递进的项目分段式实训,构建与职业岗位需求相符的能力培养体系,规划出“学生—准职业人—职业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路线。
“1”是指一个人才培养目标,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协作精神、终身学习理念及专业综合职业能力,掌握MEMS器件或系统的电路设计方法、器件制造工艺技术及测试技术,具备MEMS器件或系统的制造封测、生产设备运行管理和维护保障及初步电路设计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学习能力,能适应MEMS产业快速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表1 MEMS产业高技能人才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及典型工作任务
“2”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校 + 企业”双主体。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企业必须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在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各主体的参与程度和参与内容要有所差别,各有侧重。一方面,在企业参与下,学校主体要依托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开展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和个人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学校参与下,企业主体要结合具体岗位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这种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方式可以实现“1 + 1 > 2”的合作效果。
“3”是指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应三年学制的第一学年,以学校主体为主导,企业主体为辅,属于识岗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基础能力。企业要适度参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如选取教学内容和构建教学项目。该阶段学生通过参观企业和参加技术讲座等形式,初步了解MEMS、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未来的就业环境、就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及就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第二阶段:对应三年学制的第二学年,该阶段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作用并驾齐驱,属于企业和学校融合度最高的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企业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和实训方面,尤其是MEMS器件的工艺实训要安排在企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也需要依托企业进行。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企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将校外实训基地作为校内实训的重要补充,甚至部分核心课程和专业能力实训要以校外企业实训为主要方式。
第三阶段:对应三年学制的第三学年,该阶段为顶岗和毕业实习阶段,企业是实施主体,学校为辅助,主要训练学生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养成,校企双方要结合学生实习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该阶段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阶段,更是学生从“准职业人”向“职业人”转变的关键时期。
“4”是指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四大特点,即定岗化教育、情境化实践、流程化学习和过程性考核。定岗化教育是指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要无缝对接,不同就业岗位对应不同的课程模块,以确保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在课程开发方面,要定期召开由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及领域高校或协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会议,分析MEMS类企业的岗位需求,挖掘MEMS产业工作过程的相关知识,梳理企业工作流程中各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并在此基础上,由“工作过程”转化为“行动领域”,通过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再将其具体化为“学习情境”,最终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块。
情境化实践是指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实训或实习要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或者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使学生处于真实的实践环境。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学生为例,MEMS器件的版图设计主要依托苏州市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开展,而MEMS加工工艺实训则主要依托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实施。
流程化学习是指教学实施以项目为载体,按照项目开发或实施流程设计学习过程,做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以培养学生探究式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项目的选取要具有多样化:一是来源于教师自行设计的项目、教师的横纵向项目以及技能竞赛项目;二是充分利用企业产品项目多样化的特点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由企业项目、工业案例以及科研项目分解转化形成。
多元化评价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学业评价要采用与职业岗位要求相接轨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积极推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考核标准,构建职业能力考核体系。一方面,要改革考核标准和内容,对学习成绩、实践能力、职业道德、思想修养、人文精神、团队合作及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并引入企业考核机制,强化实操实训,校企共同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实践考核标准。另一方面,要建立综合评价体系,通过闭卷开卷考试、生产操作综合运用、现场答辩、课题研究、项目实施及汇报、工业案例收集和实物设计制作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
图1 MEMS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三、“1234”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1.分析行业企业需求,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支撑,构建MEMS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要以“工学结合”为导向,根据苏州地区MEMS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确定职业能力和素质内涵,以“MEMS器件设计—MEMS器件制造—MEMS器件封装测试”工作过程为主线,在行业企业专家分析论证工作任务和岗位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开发体系,以实现专业核心课程的逻辑链与MEMS产业的内涵技术链相对接。模块化课程体系要以项目导入、学做结合、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将知识、技能、素养的培养融为一体,并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
第一,将职业标准嵌入课程标准。高职院校要认真解读MEMS行业相关的职业标准,分析其职业功能、岗位工作内容、职业能力特征、职业道德要求、知识和技能要求、知识与技能的需求比重等内容,对传统的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和优化,将课程标准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与职业标准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职业道德要求逐一对应,将教学和实训项目的选取与职业标准的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特征相对接,将课程标准中理论和实践课时的配比与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比重要求相对接。
第二,课程教学任务要与岗位工作流程相适应。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课程教学顺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对未来职业的准确认知。教学顺序要基于工作任务的具体流程来安排。以微纳加工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培养MEMS加工工艺技术员的核心课程,MEMS的加工工艺技术流程为:制造晶圆→晶圆涂膜→晶圆的显影蚀刻→掺杂→晶圆针测→晶圆切割封装→晶圆测试。该课程应结合工艺流程将教学顺序调整为:为衬底制备→薄膜技术(氧化、物理气象淀积、化学气象淀积、蒸发、溅射等)→光刻技术→刻蚀(干法、湿法)→掺杂(扩散、离子注入)→封装→测试技术。
2.依托区域产业的集聚优势,构建多元化的专业实践环境。构建MEMS产业的实践环境需要高昂的投入,MEMS器件加工工艺实训所需的超净环境、工艺加工及测试设备价格也极其昂贵,且在实训过程中还需要持续不断的耗材和维护实训环境。同时,实训设备也需要由专业人士进行操作,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地域产业的集聚优势,积极与区域内知名企业、研究院所和行业协会开展合作,构建多元化实践环境。第一,加强校企合作,与满足学生实训环境、设备和技术指导人员要求,并有条件承接学生MEMS器件加工工艺实训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使其成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基地不仅要接收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也要承担MEMS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加工工艺实训任务。第二,校企要通过“引企入校”“设备捐赠”“软件共享”等多种方式,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承担对实训环境要求相对不高的实训任务,如MEMS器件的工艺仿真、器件测试和MEMS器件版图设计等。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与校内基础性实训基地可以形成互补优势,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专业实践环境。在组织实施中,高职院校要利用“多元”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不同阶段的“主体”作用。
3.挖掘MEMS行业“龙头”企业,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限于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和初创企业更是没有过多的精力和资源参与校企合作,这种表面化、浅层次和单一模式的合作难以形成人才培养合力。成功的校企合作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才能实现“点面结合、持续稳定”的合作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应挖掘既有合作资源和能力,又有合作意愿,且在行业中具有引领作用或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与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生实训实习、企业课程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教材编写、科研课题申报、横向项目开展、访问学者计划、师资技术培训以及兼职教师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以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例如,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不仅与多家行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还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纳米加工平台联合申报了江苏省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深入开展了高职院校与科研院所的跨层次、多维度合作,为培养适应苏州地区MEMS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丰富的专业建设成果,不仅创新了校企合作机制,也有效推进了相关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4.以“双专业带头人+ 产业教授”为引领,校企共同打造和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决定着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拥有一支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良好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至关重要。高职院校要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契机,实现校企人才双向交流,共同打造和培育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第一,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作为校外专业带头人,并制定人才政策,积极选聘行业内的科研技术人员和产业教授。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校内、校外专业带头人+ 产业教授”的角色优势,共同把脉专业建设,引领专业建设方向,积极打造校企互融互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第二,通过学校引导、灵活聘用、合同管理等方式,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第三,在职教师要通过各级部门组织的师资培训计划或学历提升方式,接受高水平专业理论素养的培训,以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通过参加企业技术技能培训、访问工程师计划、产学研项目开展等多种形式,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结语
苏州地区MEMS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趋增长,构建符合企业需求的MEMS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服务地方产业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只有与企业深度合作,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电路
+关注
关注
172文章
5922浏览量
172316 -
mems
+关注
关注
129文章
3934浏览量
190687 -
封装
+关注
关注
126文章
7916浏览量
143012
原文标题:苏州地区MEMS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文章出处:【微信号:MEMSensor,微信公众号:MEMS】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